聯想的根
蘇東坡描寫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個比喻,不是「想當然耳」的杜撰,而是經由聯想所獲得的合理想像。這個想像之所以合理,是因為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年輕美貌,經過代代的口耳相傳及文字傳播,早已深植在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共通性的認知。這種認知,跟我們對牛頭馬面、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等的善惡形象的認知一樣,沒有被懷疑的空間與可能,因此,便成了詩家們聯想的根。
詩是講求形象思維的。所謂「形象思維」,就是從詩中的景物去體會詩中人物的處境,並進步探索到作者的心境。但「形象思維」的基本要素是「景象」,如馬致遠︿天淨沙﹀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是。讀者由「枯藤」可聯想到「深秋」,由「老樹」可聯想到「死亡」,由「昏鴉」可聯想到「日暮」。把這三個景象組合在一起,便能使人興起一種蕭瑟蒼涼的愁緒。這種愁緒,也就是馬致遠所要表達的心境。然而,讀者之所以能因見「枯藤、老樹、昏鴉」而興起「蕭瑟蒼涼的愁緒」,是因對這個組合的景象具有共通性的認知,也是大自然迫使人類接受的認知。就因為這緣故,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就能成為詩家們聯想的根。
不過,聯想是漫天撒網,網到的「藤」不只是「枯藤」而已,還有「綠藤、長藤、粗藤」:::等多種。但是,綠、粗、長的形象不能和「藤」組合出蕭瑟蒼涼的悲歌來,所以,馬致遠就揀了個最能擔當大任的「枯」的形象,和那根「藤」組合出一個「枯藤」的新形象(即想像)。又因為這個「枯」字是經過作者主觀意識的挑選,所以,這個「枯藤」在作品中的角色,既是想像,也是局部的「小意象」。而整個︿天淨沙﹀是由十多個「小意象」合組而成的「大意象」。所以,整首詞中的「意」,即「枯、老、昏、小、流、平、古、西、瘦:::」等情愫,和「象」,即「藤、樹、鴉、橋、水、沙、道、風、馬:::」等景物,都是供詩家聯想的根。
聯想的根,在景物方面,可說已多至無限之多,但在情愫方面,則少得有限之少。因為,人的基本感情不過七情八慾而已。但因所有的景物也有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和特性,而詩人又可以賦了景物的人格化,所以,「花」可形塑出家花、野花、山花、鮮花、殘花、紅花、黃花、白花、斷腸花、合歡花:::等眾多意象來。花如此,草、樹、藤、蟲、魚、鳥::::等萬景萬物,莫不如此。所以,聯想的情根雖有限,但和聯想的景根一合作,意象就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了。
另外,聯想的根,有些是與歷史、文化、習俗相連的,不能隨心所欲的取用。如:老娘、小娘、徐娘、紅娘等,用得適當,是綠葉中的紅花,用得不當,如佛頭著糞。其次,有些聯想的根,還能產生聯想的的聯想,如:紅葉之於相思、啼鵑之於離愁、扁舟之於逍遙:::等數不勝數的聯想的聯想,都得一一裁量,使其適才適所,發揮最大的潛能,才不辜負那些聯想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