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勝景連翔安
金門島自古隸屬福建省同安縣馬巷廳(即今之翔安區),位於在東經118度24分,北緯24度27分,地處福建省東南方之廈門灣,位於九龍江出口,西距廈門外港約10公里,東距臺灣約277公里。金門島面積150‧456平方公里,含大金門島、小金門、大擔、二擔、北碇等十二個島嶼),現設金城鎮、金沙鎮、金湖鎮、金寧鄉、烈嶼鄉,是一座由紅土壤澱積的海上仙洲。金門本島中央狹窄,東西端寬廣,東西距離約20多公里,南北向距離15‧5公里,島中央最狹長部分寬僅3公里。從空中鳥瞰,形狀奇麗,令人遐思綿綿,有人說它宛若彩蝶展翅,也有人說它猶如馬背金鞍,更有人說它好似啞鈴磐固。金門島上的勝景無數,每每讓遊客們流連忘返,其中更有不少與翔安有著千思萬縷的關係,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無金(門)不成同(安)」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香山太武迷人眼
翔安自古稱金門為「海中山」,的確!景如其名。瞧!一座磅石薄的山峰從海平面突兀崛起,巍然矗立於天地之間,上則攬白雲,托明月;下則斷江流,阻海流,蒼茫碧空頓增浩浩雄風之態勢。這就是位於金門金湖鎮的大名鼎鼎的「北太武」山(金門有文、武二山,另有太文山,即燕南山),這太武山海拔253米,因山群岩雄岸,狀若古代武士的兜鑾,而得名「太武」。其實,翔安、金門兩岸人們都知道,它另有一個更飄逸揮灑的名兒──仙山。真的,當你站在大嶝陽塘海灘,隔海遠眺,太武山如同仙人倒地,仰臥碧波,頭、頸、腹、腿部無不歷歷映入眼簾。袒胸露乳,載浮載沉的,那閒散樣兒,似乎上八仙漢鍾離下凡泛游浯江來也。聽,鬚髮蒼蒼的老大爺正琅琅誦詠明代曹學佺的詩句,「浯洲斷嶼入海口,仙人倒地眠不起」,這與志記記載「悠然若偃臥之形」,不謀而合。據說,這仙山上還真留有「仙腳印」的勝跡,現代詩人李增仁就吟︽仙人跡︾詩一首:「金門自昔號浯洲,海上仙人喜臥游。想是臥仙曾起立,故留巨跡印山丘。」
無獨有偶,在翔安新店鎮的也有一處名勝──香山岩,供奉著閩台共同信仰──清水祖師和聖人朱熹。香山岩右前峰上也留有「仙腳印」的勝景,二者恰好形成一雙仙人腳印,惟妙惟肖的。
傳說這是當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與東海龍王鬥法,因在海中失掉了地利之便,被龍宮中千千萬萬的蝦兵蟹將纏得心頭火起,大仙漢鍾離搖身一變,化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左腳踩在金門仙山,右腳踏在同安香山,雙手扇動芭蕉涼傘,攪得龍宮翻天覆地,方才打得四海龍王落荒而逃::
從此,大仙的腳印也就永遠留在了金門仙山和翔安香山岩,成為了萬人爭睹的「仙腳印」名勝。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的文人騷客不辭艱辛,登臨勝境,瞻仰聖景。這不,翔安香山岩上,也還留有明萬曆年間的金門後浦村「會元」許獬(原名行周,字子遜,號鍾鬥,官至翰林院編修)的︽登香山︾詩一首:「層巒遊不盡,拍手上香山。舉白浮天色,來青識聖顏。披雲亭渺渺,漱石水潺潺。日暮煙嵐合,相看意未還。」
村落「風獅」鎮風煞
在金門的蒼天碧野,紅壤綠樹間,在村後鄉前疾風勁吹處,隨處可見矗立著一座座相貌兇惡的獅子像,或石雕或泥塑,有精細有粗糙,很是惹人注目,這就是金門島的村落守護神──風獅爺。金門縣風獅爺共有70尊,金城鎮6尊、金湖鎮15尊、金沙鎮41尊、金寧鄉8尊。金門東半島風獅爺材質以石雕為主,石材有花崗石、泉州石。金門西半島風獅爺材質以磚泥為主。風獅爺是金門島特有的民俗形象,翔安現今也僅大嶝東蔡村、北門村蔡姓聚落也有此圖騰崇拜。另據家父張神柴先生回憶,舊時大嶝陽塘村張氏聚落的鼇頭卦寨中一棵百年大榕樹上,也供奉著一尊風獅爺,雕像的姿態是──脖頸上帶著鈴鐺(注:這是一隻母獅,雄獅一般都會特地突出其葫蘆狀的男性生殖器),張牙舞爪地站立著,碩大的獅頭上端坐著一個人。
那麼,風獅爺是如何產生的呢?
翔金兩地民眾都確信──蛟龍聚雲,老虎興風,世上的一切風禍,不論狂風、暴風,抑或颱風、颶風,還是疾風、勁風等,皆因老虎而起,隨老虎而舞。另據︽易經︾中乾卦亦雲「雲從龍,風從虎」。因此,兩地民眾深信,只要鎮住老虎,自然風停禍止。而閩南又有民諺雲「獅能降虎」。的確!即便是古籍文獻的記載皆以為,虎為獸中王,而獅子卻能食虎、豹。如北魏︽洛陽伽藍記︾如此記載,「莊帝謂侍重李或曰:「朕聞虎見獅子必伏,可覓誠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另宋末元初學者周密在︽癸辛雜識︾亦載,「近有貢獅子者,首類虎,身如狗,青黑色,官中以為不類所畫者,以非真。其入貢之使遂牽至虎牢之側,虎見之,皆俯首貼耳不敢動。獅子遂溺於虎之首,虎亦莫敢動也。以此知為真獅子焉。」 可見,獅子為老虎剋星。
細心人也許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風獅爺都是張開了血盆大口,或齜牙咧嘴,或吐舌含珠等。它是在幹什麼?為何作如此嚇人的姿態呢?善男信女們傳說,這是風獅爺運無邊法力,欲吞吸盡天地間之肆虐風沙。這與在佛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上地下,唯吾獨尊。」」的情景似乎也有點兒不謀而合。也因此,作為民眾最親近的保護神──石獅,自然的被推崇為鎮風之神,因虎為風神,而獅能降虎必亦鎮風。
這裏邊還有一個較為特殊的地方:在大嶝,供奉風獅爺的蔡姓、張姓聚落都與金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北門蔡姓由金門瓊林遷徙而來,就如同蔡氏宗祠的楹聯所題,「派本瓊林原由固始,地名嶝嶼宅定北門」。而陽塘張氏與金門青嶼張氏亦有密切的關係:青嶼張敏公(自幼入宮為太監,密養孝宗長大,延續明祚,封「義父太上皇」、「忠勤第」等)在大嶝陽塘村「軍門祖廟」內高懸了一塊︽四代一品︾匾額;陽塘張氏八世祖廷拱公,後人皆稱其「軍門祖」,也在金門青嶼「張氏家廟」中懸掛︽進士︾匾額,兩島張姓來往密切。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斷,大嶝各聚落所供奉的「風獅爺」極有可能是從金門的宗親處傳過來的。這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據︽浯江瓊林蔡氏族譜︾(道光元年裔孫鴻略尚溫)載:「光維至今日而不得不昌言簡末也蓋今日其不可不據譜以序之者,祖裏遭值遷移吾族子孫徒死逃亡過半向之瓜瓞綿綿今壯而填溝壑者既不可起幼而延殘喘者茫然高曾所自父奚名字母誰姓。」如此可知,在明清時期,金門人大量遷徙內陸時,把自己的信仰也帶過來了。
另風獅爺崇拜從何時開始呢?金門著書說風獅爺起源于明鄭(成功)收復臺灣,取材為薪,伐木造舟,金門山林為之一空,導致全島風沙肆虐,居民門為求抵禦黃塵飛沙而豎立起了風獅爺。筆者對此表示存疑。首先,金門的「風沙命」自明成化時就非常慘烈,而非到了「明鄭」後才如此,這從兩島自今尚流傳的︽張敏權君除魴魚︾的民間故事可知。而大嶝的「茫茫飛沙」也是在明正德年間最慘烈,這從︽林希元種刺桐︾這一族譜記載可知(詳見拙作︽大嶝風情.傳說︾篇章)。況且,據相關傳說載,金門大嶝兩島的「風沙命」當時都得到了及時的治理:張敏公拆除晉江圍頭魴魚廟後,金門風沙止;林希元種下刺桐後(現今還留下了「七墩林」),大嶝田墘村村落環境也得到了徹底的改善,村民得以延年益壽。由此,我們是否又可以推測,當時(甚至更早的時期)兩島的善男信女們就已經豎立起了精神偶像──風獅爺,並由此作為動力,征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鎮住了風沙呢?(在泉州塗門街燕支巷保留著宋元時期的一處稱為「祖閭蘇民居」的聚落,就發現了半立著的當地人亦稱為「風獅爺」的石獅形象。)也許有人會認為,民間傳說不足為憑,然,事實證明:傳說往往最能反映當時當地的社會背景、民俗風情,它常常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下了一段真實的歷史,這是誰都不可否認的。
不管史實如何,總之風獅爺在大嶝、金門兩島間逐漸被神化,並慢慢地演變為能鎮風、鎮厲鬼、鎮水煞、護風水、破路沖、驅誨氣、求男丁、招錢財、進官爵等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尊神。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