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札記
元末明初,「吳中四傑」之一的楊基,祖籍四川樂山,出生在江蘇吳縣,九歲能誦六經,青年時,就以詩聞名江左。元末,在張士誠幕府做記室,嗣後因兵亂隱居在金陵東邊的句容附近山中。朱元璋起兵成功,徵召他出任縣官,累陞到山西按察使,因被奸佞讒言中傷而革職,打入類似「勞改營」的役所。罰作苦工而死。他有一首︿天平山中﹀,至今被人傳誦並編入詩選。詩如下: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計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這是一首仄起押平聲韻「六麻」的七絕,「花、杷、家」是腳韻。此詩平仄,沒有一字不合律,也沒有一字一語出自典故。風流倜儻,清麗脫俗。可見,不用典故也能寫出好的傳統詩來。
天平山蘇州與太湖之間,標高二二一公尺,是當地最高的一座山。山勢峭峻,山中以怪石、楓紅、清泉聞名,陸羽評定的「吳中第一泉」即在其中。如此山光水影的美景,徜徉其間,如入世外桃源,目不暇給,這種紀遊詩,對一個泛泛之輩的文化人來說,不僅難以下手,恐還有不知該從何處下手的困惑,縱勉強揮灑成篇,恐也是寫真有餘,秀實不足。但是,楊基寫來卻別有機抒,既不寫山畫水,也不吟雲詠石,只把「細雨」、「南風」、「楝花」、「枇杷」和「鶯啼」等剪來鑲拼,就成功地製出了一幅輕快俊爽的「初夏山行圖」。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才型的藝術剪裁。
這首詩所用的材料,搭配得自然、均勻、柔美、和暢。沒點出時間,而時間如日曆鐘錶在目。這是因為苦楝花在三、四月間開,而枇杷在三、四月間熟的緣故。季候既明,南風、細雨、鶯啼,便無一不妥了。換言之,詩材得之於眼前自然,才能有此天衣無縫的密合。
此詩一、二、四等句是入眼入耳的客觀風景,色彩鮮明而豐富。而飄飄細雨及濕濕的花、樹、果實,因南風的輕拂而妙曼起舞,令人想起宋僧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縱不斗笠也不傘,這樣的雨中山行也是很浪漫很詩意的,何況還有小黃鶯兒一路的笙簧演奏,心情的愉悅可想而知。因此,才有第三句中的「徐行」來表現那份優遊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態,以及因悠然自得而忘了路的遠近的渾然忘我的境界。而在整首詩的節奏上,因「茸茸、「樹樹」的雙重疊字,和「楝花」、「枇杷」的接踵而來,及句中平仄相間,而顯得輕快熱鬧,活蹦亂跳。第三句以「徐行」的姿態顧左右而言他,便如流水下灘入潭後的迂湲。末句因「一路鶯啼」,便又輕快熱鬧了起來。這整個過程,有如聽國樂︿小桃紅﹀般輕鬆、愜意。此情此景,跟宋人吳琚寫訪友的詩:「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路,日暖花香山鳥啼。」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