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勝景連翔安
瓊林古厝文風熾
金門瓊林村,位於金門島中部雙乳山下的「清山坪」。閩南特有的石壁腳紅磚古厝比比皆是,有「七厝八祠」之稱,為金門島保有眾多古厝宗祠之最。
明萬曆年間,這兒出了個大學問家──蔡獻臣,字體國,號虛台,別號直心居士,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他為官清廉,司寇王元美稱讚他是「用世才」。後朝廷起用為浙江巡海道,不久改任浙江學政,善於選拔士子,狀元朱之蕃即他所選。著作有︽清白堂稿︾︽四書講義︾︽筆記︾等。據︽同安縣誌︾載,福建巡撫邵維璉以瓊林村進士蔡獻臣學問純正,而其故鄉村名庸俗,遂奏請朝廷為之改名,熹宗御賜裏名為「瓊林」,沿用至今,並召獻臣為南光祿寺少卿。而金門文史學家張榮強先生考證後,著述認為邵維璉系崇禎五六年間才蒞位,並於六年(1633年)到中左所剿紅夷(見︽廈門志︾)距天啟四年,已相差十年,且此時魏党已於崇禎元年間,為思宗所殺。故︽同安縣誌︾應有誤。也因此,張榮強先生認為當是福建巡撫南居益因獻臣在天啟二三年間獻火攻之策殲滅來犯紅夷,始有天啟四年澎湖大捷。因此,南居益將戰情及腐儒呈報朝廷,獻臣方以獻策之功,兼以學問純正、及對當地(浙江)有治績,而擢升,而複御賜其裏名為「瓊林」。終年79歲,賜祭葬,贈少司寇。墓葬在同安縣城九躍山文筆塔西北側400米處,福廈公路旁,墓葬坐北向南。長方形墓牌寬1、58米,高1、17米,上鐫:「皇明賜進士嘉儀大夫光祿寺少卿前嘗鎮兵備按察使浙江督學副使虛台蔡先生暨配誥封淑人池氏墓」。墓前有半月形丹池,分立二根五米多高六角形石望柱,中鐫一幅皇帝詔賜的石刻挽聯:識遠才閎持論每依名節,志芳行潔任事不避怨勞。該墓葬為1997年,金門族裔捐資修葺。
蔡獻臣一門二代連舉,時人稱之為「父子文宗」,是明代金門望族。其父蔡貴易,字爾通,號肖兼,隆慶二年進士,歷任江蘇江都縣令、寧波知府、貴州布政使司參政、浙江按察使等職。蔡貴易及其妻妾的合葬墓,就在翔安新店董水村獅山南麓,是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由蔡獻臣移葬的。其祖父蔡宗德,字懋修,嘉靖十年(1531年)舉人。先任廣州通判,後任廣西梧州府通判,貴州左參政,其妾楊氏23歲守寡。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同安知縣李開春等地方官員「請旨」為其修建一座貞節石坊,也在同安南門外。另有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授北工部屯田司主事,督理易州、龍灣二廠。與蔡復一併稱「大小蔡」。清乾隆間,泉州知府更匾稱他們三人為︽名宦鄉賢︾。
明清兩代,瓊林村文風日熾,功名鼎盛,計有進士6人,武將6人,正如瓊林蔡氏家廟的楹聯所稱「相寶瓊林曆宋曆元曆明曆清祖德千年不朽,敷功帝闕為卿為伯為臬為憲孫謀百世長光」,而這些也都是翔安、同安所哺育的人才。
翔金海域賞鳥樂
初夏的翔安與金門都有著綿延二十幾公里的海岸線,有著豐富的灘塗資源,最是遊人們賞鳥觀潮的好去處。尤其是與金門隔江相對地大嶝、新店南面海岸線每日裏聚集了上千隻海鳥,白鷺、海鷗、蜂鳥等。
周日,賞鳥愛好者老吳帶著妻小,掛著高倍望遠鏡來到海島,原先是來一覽金門風光的。夕陽西下時,我陪著來到海灘散步,竟意外地發現遼闊的海面灘塗聚集著無數的海鳥。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連我這號稱「地保」的都很少見到這情景。老吳挺興奮,略略環掃四周,便瞧出了海鳥群聚的原因,不愧是賞鳥高手:原來這時恰逢漁民們收成海蠔回來,在搬運清洗過程中遺漏下了大量的蠔肉;再加上討小海的人也在此時歸來,扔下了不少的小魚小蝦;何況灘塗更忙活著不計其數的彈塗魚、招潮蟹、貝殼、海苔等,又剛好遇上漲潮,這些海生物都活躍異常,因此各種各樣的鳥兒便不約而同地聚集到此來覓食。我信服的連連點頭,不住地對老吳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決不是恭維話。
為了更好地學會賞鳥,我興沖沖地跑回家拿來瞭望眼鏡。大夥兒坐在海岸上,但見海鷗與白鷺競翔,時起時落,搏擊海空。「叔叔,你看,轟炸機!」小吳(老吳的女兒)高興得手舞足蹈,指著張開寬大的翅膀,在勁疾的的海風穿梭著的海鷗對我大聲喊。的確,這海鷗昂揚的姿態,有著搏擊沙場的那一架架轟炸機氣勢。而成千上萬隻的白鷺鷥在我們這些大人的眼裏則是一幅令人陶醉的風景畫:看它們或者漫步在灘塗中,脖頸伸縮有序,快活地啄食著新鮮的食物;或者靜立於舟筏上,一足提起,似乎閉目養神;或者悠然的散著步,時而振振翅膀,時而扭扭脖子,儘管是漁人來了也不驚,悠哉得很哩。
一旁陸陸續續來了不少賞鳥的人,有本島的,有外地的。一位來找親戚的對岸金門島上客人興致勃勃地和我們攀談起來,話題一轉,他忽然問:「你們知道金門高粱酒吧?」「知道,知道,大嶝對台交易市場就有在賣嘛。這高粱酒香醇甘冽,中外馳名,為『金門四寶(高粱酒、貢糖、菜刀、麵線)』之首,」我見縫插針地賣弄著自己的見識,「據說金門高粱酒好皆因原料好。」「是的,金門地區高粱顆粒小,表皮厚,粘性大,蛋白質分也多,又有寶月泉水釀製,發酵後香氣淳厚濃郁。昨天我去了一趟『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就看到那香飄十裏的金門高粱酒,低度爽口的,高濃醇厚的,品種齊全,男女老少都能找到一款適合於自己品嘗的『好酒』。」那金門客人打開了話匣子,「可你們也許不知道,金門酒不僅讓兩岸「太白遺風者」陶醉,就連南來北往的候鳥也澤其餘蔭,常常在金門酒廠海邊流連往返。」「真的?」「真的,在金門高粱酒廠海邊通常都有近300種野鳥,有不少還是稀有珍種,如斑翡翠、鵲鴝、戴勝、鳳頭燕鷗、豆雁、攀雀、蜂虎等。」「為什麼能有那麼多鳥兒呢?金門別的地方有沒有?」「是這樣的,金門酒廠的酒糟沿水溝流入海灘與海水交界處,可供覓食的食物特別多,所以每年冬季才會吸引了兩、三千隻水鴨來覓食,有小水鴨、赤頸鴨,還有尖尾鴨、羅文鴨等,種類很多,深得賞鳥愛好者的喜愛,這是別的地方所未見的。」
邊交談,邊觀賞,我們有時候用雙筒望遠鏡快速掃描,有時候用單筒的固定瞄準,悠然自得。只見有一種小不點的海鳥,聽老吳說名曰「黃尾鴝」,身體小,尾巴長,嘴尖而短,叫聲非常清脆。常常是成群的,唧的一聲,齊齊唰唰地飛了起來,斜著身子,一轉眼,又在那邊廂悠然地跳躍著,跳躍著。聽老漁民說,若是農曆二三月份來這兒,機緣湊巧的話,還能看到幾十萬隻的海鴨集體遷徙,鴨陣綿延成長數千米,寬幾百米,黑壓壓的,場面極其壯觀,見者無不歎為觀止!::夕陽漸漸落山,我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海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