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古厝翔金一脈
閩南紅磚石壁腳古厝群為福建四大古民居(紅磚民居、土樓民居、土堡民居、灰磚民居)之一,在翔安的內厝、新圩、馬巷、大嶝田墘、新店洪厝村等和金門的山后民俗文化村以及沙美、官澳、古寧頭等至今仍保留著成片相連的紅磚古厝,大多為明清遺址,這是展現閩台地方風土人情的所在,也是凝聚海峽兩岸親緣關係的歷史建築。
在翔、金兩地厚實的紅土壤上矗立的這一座座閩南紅磚古厝,實在是美輪美奐!照壁鑲花瓷,簷角粘交(趾)陶,映著霞光綠蔭,襯著藍天白雲,拙樸滄桑的古大厝倍顯精神抖擻,風采煥發,為這藍天碧海,綠畝田疇增添了不少聲色。正如臺灣︽自立晚報︾的記者李永得、徐璐(寶島最早訪問大陸的記者)見到了這些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所發自內心的感慨:『當我們抵達廈門後,看到與臺灣鄉村一模一樣的四合院建築,以及幾乎相同的閩南話,才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條源遠流長的臍帶。』
的確,漫步在翔安、金門城鎮村落深深閭巷中,看到了這一座座古老的閩南紅磚大厝,人們無不歎為觀止:兩地都歷經25年炮火硝煙洗禮,兩地均星羅棋佈著明碉暗堡,兩地皆號稱海防最前線的『戰爭之地』,歷戰火而涅盤重生,倖存著如此完整如此壯觀的紅磚民居,怎能不令人為之眼球一亮,為之撫胸慶倖,呼為奇跡!
以人為本巧佈局
翔安、金門兩地的古厝格局以雙落大厝、一落兩木舉頭為主,個別為雙落掛護龍(或掛突規)、雙落倒照樓、大六路及小洋樓等。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古老的紅磚大厝建築也有嚴格的規定:屋頂霄脊淩空,如春燕剪尾的,必為『雙落』規格,其建築材料也均為白(條)石壘基,紅磚砌牆,且常常掛建護厝──護龍或突規等;屋頂圓脊流暢,似馬背金鞍,則是『一落』規格,其建築材料亦都是角石墊底,灰泥抹牆,且一般加築木舉頭──二木舉或四木舉等。古厝單格局的叫法也有分別,如稱『護龍』,則掛建的建築單元與大厝身之間必留有一條走廊並有一個正面朝向的偏門;而叫『突規』的則沒有。
扣開厚重的大門,穿過紅磚古厝特有的寬敞四方型天井,登上古拙軒昂的廳堂,在居家老大爺的指點下,立刻感受到古厝中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欣賞了後壽堂神龕精美的雕花篆刻,轉身佇立,舉目向上,透過天井,天空藍藍,白雲悠悠,有飛鳥一掠而過,心神為之一振。委實讓人拍案叫絕,這是閩南古厝建築的一大特色,叫做『見白』。留下這一線藍天,民間流傳是為了讓端居中堂的土地公公隨時洞察人間,不致於耳目壅塞;實際上,這一線天光,關係著大厝內眾多房間的採光納陽,通風順氣,以及居家者的視覺效果,與蘇州園林『移境借景』精神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也反映了早時廈金兩地能工巧匠們的審美情趣。古厝的屋頂高挑,離地面總有五六米之距,一律採用木磚結構,紅瓦鋪就的雙坡落水屋頂,利於排水,適應了廈金地處太平洋海岸的急劇型降雨;外牆體厚實、堅固,足有一尺多寬,窗牖窄小,盛夏不吸熱,嚴冬能避風,實為地處亞熱帶氣候的最佳宅院設計。而寬廣平整的石埕則為男女老少提供了休閒納涼,談天遊戲的戶外場所。當然,儒家『禮仁一體』的倫理次序也得到充分體現。古厝謹守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的格局,而左尊右卑,前長後幼的人倫原則。這在子女結婚後,是一點含糊不得的:長子結婚住左邊前間房室,次子居右(邊)前(間)室,三子居左後室,四子居右後室,其餘居護厝。以此來維護來維護『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儒家規範。而道家的『鬼神崇拜』、『符籙咒語』也神秘地融入其中。堂凶4張銀漢(已故)、家兄張銀進早年都是紅磚民居的建築師傅,據他們介紹:古厝最講究尺寸,也就是風水學中的『寸白』,大至上樑安門,小至砌灶排水,都必須嚴格運用『魯班尺』。即一尺在手,上有八寸──財、病、離、義、官、劫、害、吉,財義官吉四者為吉,病離劫害四者為凶。建房時須時時掌握『吉寸』,主人方能大富大貴,反之,則多災多難。傳說有房主不仁義,上樑時師傅把湯圓倒在主樑,過後,主人每每合眼便見數十骷髏頭翻滾,不得已棄置不住(早時在農村就常常有『鬼屋』的說法)。其實紅磚古厝地建築,技巧較為深湛,稍有疏失,即造成屋頂漏雨,牆壁滲水,爐灶冒煙,光線暗淡,因此引起居家不爽而產生心理障礙。這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講究順應天地造化,不悖自然規律,取『氣』和諧,要不,『乖氣則致戾』,當然事事不順了。而掌握這門功夫的師傅已經越來越少,也許再過一段時日,就失傳了。
夕陽下,古老的磚牆微微的泛起殷紅的光暈,光暈下似乎正悄悄流淌著那一段逝去的時光,忍不住想用手輕輕去觸摸,彷彿把自己一下子拉進當年的歷史。
美德傳世蘊人文
在翔、金兩地的紅磚古厝中,最有看頭的當推各血緣聚落的宗祠家廟,不僅獨有古拙的石鼓,纖巧的子午窗雕,威武的石獅,全曲筒瓦的屋頂,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柱聯、榮匾、燈號、傳說無不引人入勝。
我們走訪了翔安區大嶝田墘村的『鄭氏宗廟』內,古樸莊嚴的神龕中供奉著『姑婆祖』的靈位,幾位老人指著廟門一聯對『三歲失父五歲亡母一弟之只影單形誠難顧複,十六辭婚七十垂老雙鳩之寄巢孚化實兆休祥』為我們講述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姑婆祖』鄭萬娘,自幼父母雙亡,為撫養弟弟文曲長大成人,終生守身不嫁。直至晚年見絲筐母鳩雛鳩相繼飛離,遂以此蔔測來日,而懸樑自縊。鄭氏裔孫感其節德,尊稱為『孝烈姑婆』,並禁止在當地演『吊線傀儡戲』。而神龕前對聯:『孝矣承母養弟五百年統緒應知節標蝸廬,烈哉懷清履潔十九世燕見義凜鳩巢』則高度頌揚了其高風亮節的傳統美德。據︽金門縣誌︾(卷十二.人物志.烈女)載,『:::俗於年節皆蒸糕。女家貧,無力加糖,或疑而問之,輒以不喜甜食覆::::族人嘉其貞孝,入祀祖祠,每年於女死之日,闔族豐饌以祭。曰姑婆祖祭。祭後聚宴,祭糕仍不加糖,蓋追念女德也。』
這是一座閩南特有的紅磚石壁腳古大厝,屬重簷歇山式,十五部出架雙向門的『三蓋廊』格局。據︽大嶝田墘村鄭氏族譜︾載,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所選地址為『四獸環四物』靈穴──東有『虎頭投河(名勝)』,西有『彘額戴月』,南有『蛇舌揚波』,北有『貓睛眺浪』;且前則『蟳游於窟(村名)』,後則『麥曬于埕』,左則「來龍獻果」,右則『爐口成舟』。如此風水寶地,如此先祖遺德,鄭氏裔孫秉承舉匾上的『篤學可風』之祖訓,果然孕育人才無數,廟堂上︽戶部郎中︾︽解元︾︽會魁︾︽鄉賢︾等榮匾高懸,廟門口抱鼓石厚重圓渾,標誌著鄭氏家族曾經的功名顯赫。據介紹,在封建社會,無功名者不可立『鼓』,倘若想裝點門面,也只能用方形的門枕石代替,但叫『墩』,不能稱『鼓』。『石鼓』與門楣上的『門乳』,舊時並稱『門當戶對』,為望族之象徵。更有柱聯一副『前龍船後虎寨地脈鐘靈言誇雞起,左雞冠右鴻漸人文毓秀看蛟騰』,上下聯巧妙闡述了宗廟的風水地理,而『言誇』一字,今已無人能讀懂。另外,宗廟門前寬大的石埕上,矗立著一對威武的石獅,雄獅踩球居左,雌獅抱兒在右,招風耳上,發卷如疙瘩,俗稱『螺髻』。趨上前去一數,螺髻竟有10個,老人們告訴我們鄭氏先祖,官至四品。原來,封建社會石獅的螺髻是很講究的:一品官員府第前石獅上可以有十三個疙瘩,稱『十三太保』,一品以下,每低一級,獅頭疙瘩要減少一個。
徜徉在宗廟古老的巷道中,但見雲影水紋在照壁掩映,麒麟鸞鳳在簷角獻瑞,牡丹海棠在門牖芬芳,吉龍瑞獸在礎石展威,更有傳說故事在老少中流傳。古老的民居如同百年珍玉,處處顯露出溫潤,流露著溫馨。
古跡斑駁亟保護
翔安、金門兩地紅磚古厝群都是極具閩南特色的民居,血脈相連,同根同源,融融親情在古厝一次又一次地演繹著,古厝所顯示出的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不說那雕樑畫棟構件,不說那禽獸花草圖案,也不說那窗櫺花格拼圖,單講古厝正面壁堵的裝飾,就足以傲視海內外。以廈、金兩地保存最完好的雙落大厝為例,正面牆堵都為巨副磚雕,有八仙過海,有仙翁鶴鹿,有梅蘭竹菊等,粗獷古樸的金石味盡顯。其中廈門田墘村和金門官澳村氣勢恢弘的『大雙落掛雙護(俗稱「大六路」)』的大厝,更是不可多見;而田墘村口那不甚起眼『一落二木舉頭』紅磚厝,其歷史意義更是不可估量──1937年(民國26年)10月25日,日軍佔領了金門,縣長鄺漢率縣府人員撤退同安澳頭。12月下旬至1945年(民國34年)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住大嶝就近協助75師反攻金門,這間古厝就是當時金門縣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兩岸人民並肩抗日的見證。兼有三兩幢小洋樓鶴立雞群般點綴其間,造型典雅而別致,有『出龜』的,還有『五腳氣』的等,中西建築藝術在這裏融合得多麼的和諧,多麼的自然,多麼令人著迷。更有一種俗稱『鴿腳樓』的大厝(其中大嶝雙滬村已初具規模),地平面積都在180平方以上,是在原『大九架房』的基礎上,在左右陽臺與屋瓦的接壤處,加建一間小閣樓的房屋。大門『踏壽』正面壁堵,以換舊時的『磚雕泥塑』為現代手工繪製的『火燒瓷』彩色圖案,有︽穆桂英掛帥︾,有︽三請樊梨花︾,有︽王寶釧拋繡球︾等歷史故事,看那雉雞尾高翹,五色令旗招展,使人恍惚間回到了擊鼓鳴金短兵相接的古戰場;不僅為大厝平添了不少金貴奢華,更為主人事業有為做了最直接的證明。這是八十年代初的產物,既保留了古厝的樸拙、寬敞,留住了老年人思古的情懷,又增加了一層樓閣,迎合了青年人求新住樓的潮流,如此揉合了新、古兩代人願望,結合了中西兩地方的藝術,乃大嶝人民智能的結晶,為大嶝僅有。
然而由於歷史變遷和時代文明的衝擊,在長年炮戰中巍然屹立的古厝,如今卻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浩劫。在利益薰心下,小偷們常于夜半三更光顧,不論木雕交陶,亦不論香爐佛像,只要能帶走的,都一一順手牽羊。在這年輕人都搬走,只留下老年人看管,甚至人去屋空的情況下,文物遺失極其嚴重。而新村改造步伐地加快,或政府責令拆遷,或屋主自行重建,一座座古厝轟然倒塌,化為廢墟。儘管政府在規劃時也儘量避開,但是缺乏資金進行維修的古厝,依然逃不了牆頭壁間雜草叢生,屋前厝後垃圾成堆,石鼓門鈴散落一地的命運。每每瞅著,總有一股揪心的痛,痛心破壞的將無法挽回;也有一種迫切的盼,盼倖存的能涅盤重生!
相信,隨著廈門海灣城市架構地確立,大嶝特色旅遊區地定位,以及金門縣戰地旅遊的興起,兩岸三通的勢在必行,這些紅磚石壁腳古厝必然越來越顯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然會成為廈門、金門兩地民俗文化旅遊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