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金門習俗
─我的一點觀察與心得
這個疑問在我心底已然很久了,可說進入了沉積層:
小時候在家鄉,用大釜煮飯或煮豬食,燒的是茅草、高粱稈、麥稈與地瓜藤,過不了多久,就生一層厚厚的煙煤,吃火吃得兇,東西就慢熟;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釜拿出來刮煤灰。
母親把釜倒扣在地面上,用鋤頭沿著釜的四周,一路刮過去,刮完了,把釜拿起來,落成一圈煤灰,就用鋤頭順勢把煤圈刮一道缺口,我覺得很奇怪,為何每次要有這個動作?不刮難道就不行嗎?母親似乎不知所以然,彷彿沒有給過我確切的答案,至今我無法搜尋到一絲訊息。
有一次我看到魯迅的文章,談的是女吊吧!他有一段敘述,是這樣寫的:
紹興煮飯,多用鐵鍋,燒的是柴或草,煙煤一厚,火力就不靈了,因此我們就常在地上看見刮下的鍋煤。但一定是散亂的,凡村姑鄉婦,誰也絕不肯省些力,把鍋子伏在地上面,團團一刮,使煙煤落成一個黑圈子。這是吊神誘人的圈套,就用煤圈煉成的緣故。
看了魯迅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刮煙煤還有這麼大的學問,怪不得母親不懂。不過從魯迅的文章中,可以了解:金門跟浙江的紹興,相隔十萬八千里,有些民俗還是相同的。只不過紹興人是散刮,絕不把鐵鍋伏在地面上,刮成團團的一圈,這是他們的禁忌。
但是,我們金門的習俗,看似比較大膽,不怕那許多,伏在地上一刮,用鋤頭一鉤,把圓圈鉤破,就不怕吊神來討替代了。到底是金門與紹興的習俗相同呢?金門人後來偷懶,虛應故事一番,還是兩地本質上、程度上就有些不同,值得民俗學家去探討。
這只是我小時在鄉村中看到所產生的疑問,也許別的村落有不同刮法,是接近於紹興的,那麼請恕我眼淺,我實在不省的。金門現在大底都用瓦斯了,刮鍋子應比較少見了吧!這樣的習俗隨著時代漸被淘汰了,有一天只能存在文獻中。總之,如果以前有人跟我一樣的疑惑,這樣的解釋應該可以被接受吧!或許鄉賢耆宿,還有不同的看法與解釋,可以頓開我的茅塞,那麼,我是萬分的期盼與感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