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風情
金門鳥類資源豐富,每年冬季有大量的鳥類來金門越冬。台灣各地鳥會都會組團來觀鳥。但他們觀鳥的記錄都各自帶回,沒有複份留給金門,甚為可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因此原本策劃進行「2005年金門觀鳥大賽」,並邀請金門縣政府、金門縣野鳥學會共同辦理;不過為因應禽流感疫情,「2005年金門觀鳥大賽」經開會決定暫停辦理,但為了更深入了解及研討如何因應禽流感事宜?於94年12月10至11日辦理「2005年金門鳥友大會師──研討賞鳥生態旅遊如何因應禽流感事宜」活動。
本活動主要針對全省鳥會(含金門、馬祖)會員,每個鳥會2─3個名額,邀請鳥友來金分享金門豐富的文化史蹟及自然生態,並體驗島嶼特殊的民宿風情,同時品嚐金門在地冬季獨特的生鮮蔬菜與鮮美蟹蚵滋味。活動共有台灣各鳥會及澎湖、金門野鳥學會67人參加;澎湖野鳥學會因為路途較遠,提早於12月09日扺達,鳥會理事長林凱逸說:「金門獨特而豐富的鳥況,吸引我們搭兩趟飛機,專程來金門賞鳥,金門人真是太幸福了!」。同行的許晉榮說,來金門可以拍到灰領椋鳥,有一次拍到「噪鵑吃木瓜」,便電話通知喜歡拍鳥的鳥類專家周民雄,他從高雄搭機趕來,幸好還拍到公鳥,許晉榮說有一家民眾種有木瓜,因此噪鵑會來吃,但後來木瓜有蟲,主人把樹砍掉,鳥也不來了。民宿主人也是來自澎湖的張慧玲則說,在金門隨時都可以看到許多鳥,金門島嶼可以說是鳥友的最愛!這時我們遇到日本來的賞鳥團,日本團的帶隊導遊原來也是台北鳥會的成員,大家很快就熟稔,日本導遊並且分享日本朋友很喜歡金門的特有鳥況,未來值得發展和推廣!日本導遊賴美秀說日本人喜歡來金門賞鳥,覺得屁股未坐熱,就可以賞鳥,因為金門是個小島,到那裡都不用花很多時間;而且鳥況和日本不同,有很特別的鳥類生態。大家在浯江溪紅樹林的潮間帶,觀賞白鷺鷥銜魚的精彩生態,樂在其中!
活動並安排,12月10日下午14:30至15:30邀請台大丁宗蘇教授進行「鸕鶿生態與保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許文龍致詞時,指出丁教授接受金管處委託,進行「鸕鶿生態調查研究」,研究成果豐碩,因此特別安排與大家分享,丁教授研究期間到大陸青海、廈門實地田野調查,並搭船至金廈水道紀錄鸕鶿生態,根據丁教授的調查,金門的鸕鶿來自東北、華北、西伯利亞,不是青海湖,香港也有鸕鶿。鸕鶿覓食有圍旋式集體覓食,由外往內包圍,這樣的方式是在外海;外國學者有研究,覓食時會有燕鷗來等,因為燕鷗不會潛水,只好等在旁邊;鸕鶿潛水上來口中銜著魚,牠便搶了去。另有履帶式群體覓食,好像戰車的履帶往前一直追趕鸕鶿,是屬於沿岸式的,一些魚不堪壓迫會跳出來,白鷺鷥則靜靜守候在一旁等待,下午在對岸有養蚵,有很多保麗龍,鸕鶿會站在此休息,密密麻麻,大嶝、澳頭,都有;鸕鶿來金門呈單峰式,最高峰是一月數量最多,丁老師與廈門鳥會有合作討論,一般鸕鶿都避免在滿潮出去覓食,潮水影響水深,可能影響魚群出現及鸕鶿覓食效率。太湖的鸕鶿,覓食時間約在0900─1200,個體覓食潛水平均約18秒,太湖吃的是吳郭魚,慈湖則是鯔科的魚如烏魚、豆仔魚。丁教授的演說精彩而豐富!尤其對於禽流感的因應策略,並於會場的鳥友展開熱烈的討論與交流!提醒大家避免近距離賞鳥、不要接觸鳥糞、勤洗手等。
活動中,我們同時聘請鳥類專家廖東坤先生及金門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莊西進共同擔任解說教師,12月11日早上,在古寧頭賞鳥區,廖東坤先生解說時肢體動作豐富,他說斑翡翠與黑頭翡翠覓食一樣,會拍翅,並且發出警戒聲,蒼翡翠則是水陸兩棲都吃,我在一旁看老師說唱俱佳,且肢體動作生動迷人!趕緊搶先拍下精彩動人的畫面。這時再次遇到日本團,彼此打招呼,一聲:「哦海喲」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廖東坤先生看到斑翡翠正在吃一條魚,通知大家來看,有一位鳥友說今年因為颱風關係有些蟲卵延後繁殖,雨水多時才大量繁殖,所以農夫說菜一夜間被吃光,自然生態有自己的生存機制,我們應該向大自然習。廖東坤先生說金斑行鳥沒有在金門繁殖。金門野鳥學會經驗豐富的李明治說,早上在浯江溪用肉眼看到5隻魚鷹,我忽然聽到整群大杓鷸飛起,空中充滿豐富的鳥叫聲,李明治看見有3│4隻高橈行鳥,她說是留鳥,現場有其他鳥友說:「憑什麼說是留鳥?」,明治說李慶豐老師整年都觀察到,她還看出有一公一母哩!這時看到漲潮,鳥就飛走了,聽說白冠水雞在澎湖沒有,所以澎湖來的鳥友好興奮!沙洲有一個喜鵲的巢,金門野鳥學會總幹事李錫正說有些塌掉所以看來不太像。看到黑喉鴝在枝梗上及草上翻飛,我是第一次看到,冬候鳥黃尾鴝則較常見。在慈湖當鳥友欣賞到數千隻鸕鶿齊飛的壯觀場面,一字隊形的隊伍連綿數公里,現場驚呼聲連連!大家深受感動!
兩天一夜的行程讓鳥友除了賞鳥並且深刻體驗金門獨特的人文丰采,夜宿水頭及珠山民宿,聽老房子述說數百年的歷史風華,鳥友都說醉在金門醇香的高粱酒,也醉在金門豐厚的文化風情裡!大家都相約來年金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