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人生從閱讀開始
而且仔細瞧,書中不僅小女孩變瘦了,全鎮的人也都瘦瘦的,只有市長是胖子,做官的總是比較有錢,其實亦是一種「生命真相」顯示。當小女孩發現自己愈來愈容易混進集中營,因為士兵們也都很累。作者亦不明講德軍的戰況不利,而將憔悴畫在看守士兵的臉上,這也就是一種間接暗示的手法。仔細觀看圖畫,其實可以看到很多隱藏卻又公開的訊息。
其實,大人們一看就知道書中囚禁的人是德軍,但書中並未明說,也沒有說被囚禁的是猶太人,只寫:「集中營,裡面的人都穿著條紋衣服、或掛著六角形的黃星星。」這樣的安排要呈現的是不希望引起仇恨、對立,就像作者曾說的關於他的童年經驗:「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孩子。有一天,有兩個身穿灰色制服的德國軍人,跑到我家,求我們把他們藏起來。他們非常年輕,看樣子絕不超過十八歲。他們想向英軍投降,不斷重覆:『停止戰爭!』爸爸把他們藏在地下室裡。就在這個時候,我看見一輛德國軍車經過,把我們鄰居一家人統統抓走了,鄰居太太的懷裡還緊抱著襁褓中的小嬰兒!我完全被搞糊塗了。德國人究竟是侵略者還是需要被保護的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對於我一肚子的疑問,爸爸都沒有回答,我只知道發生了可怕的事。當聯軍抵達,兩個年輕的德軍逃兵實現了心願,隨著他們走了。」在這本書裡,作者要表達的,就是一個親眼看過戰爭的孩子,如何體驗戰爭中的種種無奈、悲哀和矛盾,又如何能在戰火中,體會永不磨滅的人性光輝。這個故事,也試圖傳達一群抗議戰爭的德國年輕人的心聲。大部分的人其實都痛恨戰爭的,只是不得不聽命一些掌權者的命令,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所以,也讓我想到了前陣子金門日報的言論廣場,有很多軍中弟兄寫了幾篇關於支持軍購的文章,或許也是身不由己的,人在軍中,不得不低頭,不得不聽命行事啊。故看了這些支持軍購的文章,我是憐憫多於氣憤的,我想每個人都知道,以干戈相向並不能停止打鬥,戰爭並不能阻止戰爭,只有握手言和,只有和平的水流才能消弭戰火啊。現今的世界,要多一點理智,少一點叫囂。
有家長問說:「曾經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書,結果孩子一看完,就問說小女孩是不是死了?需要跟孩子講這麼殘酷的真相嗎?」郝老師笑笑認為可以的,雖然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小女孩是否死了!其實小孩子是可以藉由故事和他們談生死的。藉由陪孩子閱讀時,討論相關問題,讓他們以後碰到狀況時,可以有一個較正面的思考方向。
六、︽快樂的死刑犯︾
︽快樂的死刑犯︾(莫泊桑所作;艾達絲琪(Edd Skibbe)所繪;林海音所譯;格林文化出版)描寫在一個小小的國家裡,民風純樸,每個人都活得很快樂,從來沒有犯罪的事發生。有一天,有個人殺了妻子,因此被判以死刑,但是因為以往這個國家從未有過罪犯,因此如何對這個罪犯行刑,讓國王感到很為難。如果請其他的國家幫忙處理,要花很多錢。國王就決定自己蓋監獄、請獄卒,但還是得張羅這個死刑犯的衣食。經年累月下來,國王發現國庫漸虛,不得已還把請獄卒的錢免了,請死刑犯自己看好自己,死刑犯在獄中有吃有睡,當然不會逃掉,還大搖大擺吃著國王豐盛的晚餐呢。最後,國王覺得不如每年給這個死刑犯一點錢,拜託他住到鄰國去,還比較划算。因此,死刑犯就用了這些錢,在國土外蓋了一間很漂亮的房子,偶爾還可以回國玩玩,賭兩把,從此以後,過著快樂似神仙的日子。(像︽灰姑娘︾與︽白雪公主︾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