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其。
點閱率:1,353
字型大小:

一、保生大帝傳略:

(一)大帝簡介

「保生大帝」,民間尊稱為「吳真人」、「吳真君」,閩南常尊稱「大道公」,是一位宋代的民間名醫,姓吳名本(「本」,音滔),字華基,號雲沖,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村人,生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卒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三六年)農曆五月初二日,享陽壽五十有八齡。明成祖永樂十七年(西元一四一九年),顯靈化道治癒皇后痼疾,敕封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二)祖上積德

保生大帝,原是周代泰伯皇帝的後裔,在戰國時代分封金陵,建國吳縣(今之江蘇省),傳至第三十一世時,遂以吳為姓。後來吳姓子孫繁衍,分支遷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這白礁便是日後保生大帝生長的故鄉。大帝的先祖都勤修功德,樂善好施,聞名於鄉里。

(三)夜夢懷胎

吳本之父名吳通,平日也勤修功德,樂善好施,受譽鄉里;其母名黃玉華,原是玉華大仙投胎轉世的,嫻雅貞淑,積德達天,增修前世功果;夫妻以捕魚維生,老來尚未得子。有一夜,黃氏夢見吞食一隻白龜,醒來探問鄉人,吞食白龜乃吉祥之兆。後來感覺有孕,心中暗喜。這便是大帝的投胎。

(四)紫薇轉世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農曆三月中,大帝母黃氏經懷胎十月,臨產腹痛十多日,幾乎不省人事,吳通遍請接生婆,都說母子兩條命均無望了。農曆三月十四日深夜,黃氏在昏迷朦朧中,見到白髮銀鬚、慈眉善目的老人(據說是長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護送一位童子來到草廬庭內,說這童子是上界的「紫薇神」,前來投胎轉世,準備下到凡間救苦救難,消除民間邪魔惡疾。

(五)真人出世

黃氏在夢中聞言後一愣,猛醒過來,已生得一子。此時天早已大亮,草房內紫氣繞樑,香氣襲人,毫光燦爛,又見五老及三台魁星現身來拜賀。屋外只見上空五彩祥雲朵朵覆室,民眾個個嘖嘖稱奇,認為這是不尋常的瑞氣,因而命名為「吳本」,也就是保生大帝吳真人降生了,這天正好是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吳真人是上界紫薇星投胎轉世,所以又有「紫薇真人」之雅稱。

(六)博覽群籍

保生大帝是紫薇星來轉世的,本來就具道性,所以自幼聰慧穎異,有才有德,品行性格,異於常人,長大後讀書時,博覽群籍,無論什麼書,只要讀過一遍,都可以背誦;凡禮樂行政之書、天文地理之學,莫不努力勤讀,留心潛研,終至融會貫通,無所不通。

(七)苦習歧黃

北宋太宗至道元年歲次乙未(西元九九五年),大帝年十七,為尋師訪道,遍遊名山古剎,從師學道,尤其苦習歧黃醫術,特下工夫,潛心研究,以修正前人之誤,並精製藥方,達到奧妙,遂精通醫理醫術,此即大帝志在救人濟世的緣故,但淡泊利祿,視富貴如浮雲。

(八)異人引路

又在大帝十七歲那年,有一天,在海邊捕魚,突然有一異人從海上駕槎駛來,這異人的面貌不凡,與世俗不同,熱忱邀請大帝登舟一起遊賞。大帝不推卻,登舟同往,任意東西。最後來到一座高山前,異人說:西王母知你想求師學醫,以解難濟世,特派我來奉告,我們速往崑崙山去。

(九)濟世神方

大帝隨同那異人登山,好不容易才到達崑崙山的最高峰。來到一仙洞,拜見西王母,王母大喜,即說:你前生與我有緣,今世得與我會面,我決將濟世神方傳授給你,請你去濟世救民。西王母留大帝住下來,經過七天七夜,西王母傳授他降妖伏魔之術,又贈送他一部醫書藥典,要他認真研讀,以不負天人期望。

(十)無心仕宦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大帝二十歲出仕。真宗咸平五年(西元一○○二年),大帝二十四歲中舉人,授派御史,雖善政親民,任職多年,但為治病救人,無心仕宦,終辭官歸隱,結茅於白礁山,即文圃山,在龍池岩煉丹製藥。

(十一)煉丹學法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元年(歲次戊申年,西元一○○八年),大帝三十歲時,在故鄉白礁文圃山龍池岩修道,設有「丹灶」煉藥(現有丹灶石碑志),旁有神靈泉、藥臼,病人就醫,無不藥到病除。他除煉丹砂以濟世,而且施符法去救人,大帝的靈氣可通上中下三界,威嚴能伏群魔。同時,專心學習太上玄機妙道,學得了三五飛步之法。

(十二)神方化骨

根據史書記載,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七年(西元一○一四年),三十六歲時,有一次,大帝往山林採藥,看見一堆枯骨,失了左腿骨,即取一枝柳樹代替那左腿骨,畫符唸咒,步罡踏斗作法,那堆枯骨立刻變成人形,原來是一個童子。那童子站立起來,啼啼哭哭,說要找主人知縣江仙官。大帝伴童子同行,在半途中遇到江知縣,江知縣很驚喜,就問其書童:你已經被老虎咬死,何以能活命?大帝一五一十具告,江知縣半信半疑,就說:那你可以轉生為死嗎?大帝點頭重作一遍,瞬間那童子又化為一堆枯骨。

(十三)感化縣官

江知縣看見大帝法力無邊,請求大帝收他為徒,要跟隨大帝修身。江知縣再要求大帝施法,將枯骨再化為書童。江知縣回到衙門,把遇到高人的事告訴師爺張聖者,還說要棄官隨行,竟然連張師爺也被感化,一起棄官同行。大帝帶著江仙官、張聖者回到白礁,繼續結廬隱居,修真煉道,談經說法,受教日眾,儼然成大師。

(十四)藝文精湛

大帝身材魁梧,氣宇軒昂,長鬍短鬚,為其特徵。他為人豁達大度,平日好交遊,結識許多名流學者,不但是妙手回春的郎中,而且是一位學養高超、藝文精湛的書法家。每年農曆春節除夕前,都十分熱心幫助鄰居書寫春聯,深獲好評。根據龍海市角美鎮丁厝村保存的︽白石丁氏古譜︾一書記載:宋仁宗朝,吳真君以通家善書為吾舍再錄,此頌及敘(指丁氏祖上遺囑)于祠堂,為世守芳規,其牖末題云:「天聖五年臘月吉日,泉礁江漢陽布叟吳本謹奉命拜書。」這是迄今獲存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按宋仁宗「天聖五年」(西元一○二七年),即大帝四十九歲時。

(十五)醫術高明

據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雖沉痼奇症,亦就痊癒。」「是以厲者、傷者、 疽者,不分貴賤,無日不踵擠其門,人人皆獲所欲而去。」大帝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以救人活人為心,可謂華陀再世也。

(十六)搶救少年

北宋仁宗天聖八年(西元一○三○年),大帝五十二歲時,有一少年被強盜砍殺頭骨,昏死路旁,生命垂危,大帝見狀,即揹回家中搶救,終獲生還,消息傳遍鄉里。

(十七)揭榜治后

第二年,大帝為救治萬民,行醫至京城時,見有榜示,詔告天下良醫以醫治皇太后,因為母后患乳疾,太醫百治罔效;大帝奮勇揭榜,進宮治療皇太后乳疾,診視病情時,門外絲線按脈,隔幔炙艾柱,銅針刺背脊,內服丹藥,經一番調治,太后的乳疾終於痊癒;宋仁宗皇帝大喜,欲封其為「御史太醫」,永留朝廷御用,為官享福,但他以濟世救物為念,不願做官,他向皇上稟告說:「我志在修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即辭別回故鄉,繼續守道行醫;有臣奏請賜地以供修真之所,仁宗皇帝准奏,大帝回歸白礁故里,覓地並建陋室從中修真濟世。

(十八)米船救災

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一○三二年),大帝五十四歲時,閩南泉州、漳州兩地久旱不雨,農作物均無收成,人民無米為炊,苦不堪言,大帝遂作法,十日之內,駛來米船救濟災民,災民感戴,地方始告安定。

(十九)治民瘟疫

北宋仁宗明道二年後(西元一○三三年),大帝五十五歲,泉州、漳州一帶曾多次瘟疫猖獗,四處傳染流行,人民相繼死亡,哀鴻遍野,大帝一本救人救世之心,帶領徒弟江仙官、張聖者等人,奮不顧身,不辭辛勞,到處奔走救治醫人,廣施丹藥,救人不計其數。

(二十)馴服老虎

大帝自泉州回到白礁,想上文圃山挖草藥,以備救人醫病之需,好心村民告以山上新來老虎出沒,他竟無所懼,毅然上山採藥去。正當挖滿筐草藥,要走下山途中,發現路旁石板上臥著一隻斑斕白額吊睛虎,老虎低吼,其聲甚哀,未有咬食大帝之意,當老虎張開血盆大口,大帝只見老虎喉頭哽著一根尺許的骨頭,即從隨身的八寶葫蘆中倒出一粒「化骨丹」,塞入老虎口中,骨頭頓時化去不見。從此老虎伴隨大帝在龍池岩結茅煉丹,直至大帝化仙,老虎也在崖邊不食不動,終至死去。

(二十一)成仙得道

北宋景祐年間,保生大帝羽化得道,乘白鶴飛升,時年五十八歲。傳說大帝自知在世間修道期滿,囑咐親人帝父吳通、帝母黃玉華、帝妹吳明媽、妹夫王舍人及江仙官、張聖者等眾教門徒,在白礁故里大白天中,偕同乘白鶴飛上青天,鄉人凝目叩送,從此以肖像供奉。

二、奉像顯靈:

(一)乘鶴飛升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三六年),農曆五月初二日,大帝因上文圃山(白礁村境內)龍池岩險峰,採一味名為「金不換」的草藥,以及時醫病救人,竟跌落山崖,以致受傷不治,樵夫發現,揹回白礁,卒於家中而乘白鶴飛天。

(二)供奉神像

閩南鄉里許多民眾聽聞大帝升天,感泣哀悼,如喪考妣,且出於對他的無限崇敬,共議私諡為「醫靈真人」,故世尊稱為「吳真人」,並塑造其神像於「龍湫庵」供奉,以作為紀念。

(三)屢顯神跡

大帝成仙升天後,屢顯神跡,拯救君后,護國祐民,令人崇敬不已!先後有「顯靈救駕」、「靈泉袪疾」、「旗退群賊」、「退賊救民」、「托名醫皇后」等神話傳說,被宋、明歷代皇帝追封為「英惠侯」、「正佑公」、「大道真人」、「妙道真君」、「保生大帝」等。

(四)除去賊寇

大帝騎鶴飛上天庭後,因凡界未靖,時常眷顧鄉里。有一天,群寇擾亂鄉里,人心惶惶,恐懼萬分;家家戶戶羅列香案,祈求大帝顯靈庇祐。不多日,官軍開到,與群賊大戰。大帝顯靈相助,賊首李三當場被擊斃,群賊無首,四處散逃,桑梓幸得安寧。鄉民無不拜謝大帝庇祐,除去賊寇。

(五)露幡救駕

南宋宋高宗還是太子康王時,金國金兀朮率兵侵犯中原,宋軍無法守禦,將太子康王送給金國為質。後來,康王思念中原,有一月夜,偷跑至崔子廟,正無計可逃走時,忽然聽到廟廊下有馬嘶,立刻上馬逃走。當康王逃到江邊,只見追兵將到,他急得仰天祈神保佑,頓時見到神兵神將攔阻金兵,又看到雲端露出大帝的旗幡,原來是大帝顯靈護駕。太子康王逃回中原,不久登位,建都臨安,那時派人到處查訪,始知是白礁大帝吳真人的顯靈保駕,自此感恩不已。

(六)普降甘霖

南宋寧宗開禧三年(西元一二○七年),久旱不下雨,相傳漳、泉民眾聚集慈濟宮,祈禱大道公求雨,幸受庇祐,連降雷雨,五穀大豐,萬民感戴,宋寧宗遂追封為「英惠侯」。

(七)治后痼疾

其中顯靈最著名者,是明成祖永樂十七年(西元一四一九年),明成祖朱棣文皇后患痼疾,朝中太醫久治無效,大帝化為道士,詣闕視疾,治三日而癒,辭金謝爵,乘白鶴而去;永樂皇帝探知其為醫神吳真人後,爰敕封為「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這就是「保生大帝」尊號的由來。

(八)國母賜獅

永樂文皇后也感激救命大恩,就令興建京城的能工巧匠,琢造一只印章石獅,派人送到白礁慈濟祖宮安置,以表彰大帝的宏澤;後代人們因為有感於這石獅是皇后娘娘所賜,所以就尊稱之為「國母獅」。

(九)晉封賜袍

明成祖洪熙元年(西元一四二五年),又特晉封為「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並賜龍袍一襲,建宮殿於白礁。

(十)大鬥道法

至於保生大帝與媽祖(俗名林默娘)的大鬥道法,則為民間所津津樂道者;相傳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時,媽祖施道法,以大風吹拂保生大帝大道公的頭巾,等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日,就換保生大帝作道法,以雨水洗媽祖臉上的香粉。

三、建廟祀拜:

(一)廣奉真人

北宋末葉,大帝升天後,閩南一帶鄉里民眾,在他的家鄉白礁建了一座「龍湫庵」,並塑造吳真人神像以供奉他,亦即白礁慈濟祖宮的前身。不久,北自黃河,南至兩廣,各地紛紛建起吳真人廟,祀奉吳真人的神像。

(二)皇帝賜廟

直到南宋宋高宗,為圖報吳本真人之恩,遂於紹興二十年(西元一一五○年),頒詔立廟,動支國庫,遣使監工,在白礁「龍湫庵」舊址,重建一座三進宮殿式的廟宇,壯麗輝煌,賜名「慈濟廟」。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