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陪一座島過一個年
離開烏坵到另一個島金門求學,那年13歲。30年前離家後,就不曾有過比較長的時間陪爸爸、媽媽在家過年。時間過得如此之快,就在這年關─已是哀樂中年,再次踏上這小小島,和一群樸實艱辛的鄉親、父老,過一個已不太有年味的年。
2005年2月4日(去年),由金門搭機到台北,轉台中港,登上十餘天才有一班開往烏坵的軍艦,這是過年前最後一班船,一切景象好像重回30年,登上了三十年前離開家鄉的那一艘船。船艦緩緩往前,依著船身往前的速度,我的思緒卻一幕幕倒回時光隧道裡,有如錄影帶般地倒轉,景物如舊,熟悉的浪濤、刺骨的寒風,還有依舊在船艦邊駐足的我,隨波搖晃前進,倏忽一陣情不自已的悸動,眼前已漸糊,分不清是淚水還是海水,浸漬鹹濕了乾涸的臉頰,歸鄉路遙:::。
從台中到烏坵,在顛風浪中航行,船上載運著官兵,運送軍需補給品及生活必須雜貨,各類泡麵、罐頭及準備返鄉過年幾位鄉親。寥落不到十位的同鄉,都是年長的老人家,有的已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未曾再相遇見過。船,是唯一通往烏坵的交通工具,烏坵鄉民為生活、求學、或就醫,在環境所迫之下,祗有離島、離鄉一途,到台灣後,各奔前程,真如油麻菜籽,分散各地,再返鄉,再相逢,不知何時何日?經驗中,只有在過年,鄉親才會自全台各地匯集台中港搭乘軍船,也只有在此時此地,才有機會再見一群群樸實、烙有烏坵印記的鄉親。那種「同島一命」、「同舟一命」的濃濃鄉誼,至今沈沈留存心中。
2005年,這一班載運鄉民,返鄉過年的船艦,卻是如此稀若寒微,激不起一點點的年味,而往日返鄉殷切期待的情懷和熱絡景象,不知何處追尋!
交通不便,謀生不易,環境加速變遷下,烏坵終究抵擋不住人口的嚴重外流,年長者守著一份故土鄉情,即使再辛勞,再困窘,依然堅持留在烏坵,任歲月催促,垂垂老矣!
二月七日,除夕前夕,一想到小坵整座島就只剩一位鄉民─高金鳳老伯伯,我決定不陪父母吃團圓飯,我決定陪高伯伯在小坵過年,為小坵守歲。回鄉竟也得告別父母,內心也有著猶豫,我只好善意欺騙爸媽:「阿扁總統要我去小坵啦,我們要去關心比大坵更弱勢的小坵!」。爸爸是忠貞的國民黨員,對民進黨向來沒感覺,但聽到阿扁要我離家去小坵,也只好恩准我的請求了。
小坵島離我家大坵近一千公尺,平時僅靠小舢舨往來交通。徵得父母的諒解,陪小坵高爸去,以及數十位台灣來的年輕弟兄,他們是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區小坵連的弟兄們。
我想去體驗一個人和一座島過一個年的感覺,同時也陪伴高爸爸,在徵得家人支持之後,除夕當天,高爸爸來接我,一老一少、一艘舢舨渡過一條海溝,這是我這一生以來,第一次在小坵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年!
過年之際,小坵的鄉民,都到台灣和子女過節,但是高爸爸不能去,因為小坵每一戶鄰居都把雞委託他照料,所以過年時他反而比平時更忙,必需要餵全小島,各家各戶的雞(因為雞年,不能讓雞受凍挨餓吧!),整座小坵島,除了一位警察及駐守官兵,就剩高伯伯一人,何其孤單?
大家一定很難想像,全中華民國有住民的領土內,竟然還會有一個小島,沒有水,沒有電,這個孤獨的島就是小坵,在過年這段期間,照樣斷電缺水,沒有電視、沒有新聞、沒有報紙,沒有任何娛樂,世界是如此之單純寂靜,我一個人在年關之際,和自己對話,和自己談心:::。
過年期間依舊停電的小坵,我特地選在除夕夜也到營區探望了駐守的官兵,令我驚喜的是,竟然能在小坵吃到蛋塔和麵包,這對我來說其實很震撼,因為相對於大坵,小坵的物資更缺乏,在我的記憶裡,久久才能嚐到麵包的滋味。幸運的是,這個年留守小島,有廚藝的阿兵哥大顯身手,讓同袍,也讓我有了口福。當然我也誠心的包了小紅包給阿兵哥們,讓遠離家鄉的他們也有點過節的氣氛。老實說阿兵哥並不清楚我是誰,他們也搞不清楚委員不委員的,他們只記得凜冽地除夕天裡,這個特地坐船到小坵包紅包的女人就像是他們的阿姨一樣,然後接著幾天,他們的熊志剛隊長和弟兄們,就會將廚房伙食多留一份,救濟我這位委員兼阿姨兼鄉民的陪伴者。
由於島上的鄉民只有高爸爸,於是全島的阿兵哥及唯一的警察決定一塊兒吃年夜飯,我到小坵之後也邀高爸爸一起和大家圍爐,但老人家始終沒忘卻他身負重任:『不行,我要讓雞先吃年夜飯。』他決定去飼養整島雞的肚子,勝過於和大家飽足一餐。
看到了高爸爸的決定,不禁就想起高爸爸的一生。
在我的印象中,高媽對高爸從沒有和顏悅色過,一輩子幾乎都是責罵,但是也從來沒看過高爸回過嘴,他一直都讓著高媽。我常在想,他們到底是怎麼過日子的呢,竟然可以在責罵聲中相互照顧到六十多歲?更讓我想不透的是,高爸高媽都不認識字,但是他們栽培出來的孩子都很有成就。
整個烏坵鄉,第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是出自他們家,第一個碩士生也是來自於他們家,第一個全家小孩都受大學教育的也是他們家。在我們那個年代,考上大學是很不簡單的事,他的兒子中有成大碩士,有醫師,女兒裡有人當聯合報編輯,有一個在可口可樂當財務部主管,另外還有一個擔任口譯。我常在想,兩個老人家沒上過學,不曾見過世面,在一個資訊資源落後的地方,他們的孩子竟然那麼成材,真是很不容易。
從這一點,或許足以印證烏坵的孩子資質並不比別人差,因為烏坵雖然落後,並沒有阻擋烏坵人向上的心,比較可惜的是,烏坵年輕一代欠栽培罷了,雖然烏坵的孩子沒有機會經過補習,如今散落在外的烏坵人,最起碼是安份地在這個社會上,和自己工作崗位上認真過日。其實烏坵有那麼特殊的地理和歷史的背景,就是缺乏像高爸爸這樣的人,這麼樣有韌性和這麼樣有心,默默地去照顧他,守候著他。如果政府有先見,或是有更多有心人投注關心,或許烏坵和烏坵鄉親的發展就不僅只於此而已,一切真的只能說可惜。
像高爸本身,就很有才氣,這回陪他在小坵過年,就發現他的藝術天份,他把一頂永保烏坵的紅帽,置放在迷彩屋的矮房上,強烈的顏色對比,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擁有美感創意,高爸的生活經驗也創造了生活上實用的靈感,例如說烏坵鄉民賴以為生的捕魚方法,和曬紫菜的方式就是他年輕時候發明的,他讓很多事情都變成了可能。
儘管如此,高爸爸的一生其實很辛苦。高爸爸的父親以前是一名漁民,在國共對峙的年代,反共救國軍及許許多多軍種都來到烏坵,島上的小老百姓是很害怕軍人的,不論是什麼軍種,只要見到穿軍裝的,不管軍或兵,軍人最大,百姓都得聽命行事。有時百姓被軍人使喚去作碉堡,叫去作什麼就作什麼,絕對不敢有第二句話。高爸的父親有一天晚上被叫去開船,結果一去不回頭,最後得到的消息是他已經死了。沒有人告訴他們家一個道理,沒有人敢問為什麼,當然也就不可能像今天的人一樣,敢開口要申請理賠或要求知道真相。
後來高爸爸和他的母親就曬鹽賣鹽為生,這樣辛苦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不多話的高爸爸。一直到最近幾年,高爸爸才跟我自己的父親一樣,開始說一點故事。
我很喜歡和烏坵的老人聊天,因為我很清楚他們除了有智慧和經驗之外,身上還有豐富的歷史記憶,這些老人走過的路其實就是烏坵的歷史,高爸的生命裡也蘊藏著烏坵豐富的歷史。就像這次過年,我到小坵陪高爸爸,我才有機會知道,日本投降時,有一個日本兵游泳到小坵,結果被打死埋在小坵島上的仙桃下。
我一直覺得老人家真的是一個寶,必須由我們年輕一代把這些寶物給挖開來,如果高爸爸不說,他目睹日本兵被埋的記憶,就沒有人會知道更沒有人會去紀錄,烏坵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
也因此我覺得烏坵很遺憾,一直沒有人作這方面的田野調查,為烏坵或是為台灣與離島的互動的歷史多留下一些什麼。從以前至今,烏坵對外人來說一直是很陌生的小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如果烏坵的許多事蹟能夠紀錄下來,見諸於文字或影像,我相信烏坵一定能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這個年,外人可能難以想像,早已過慣都會生活,到處衝撞的我們,竟然有辦法在水電資源不足、衛浴設備不便的小島上,熬過一個年?其實如果他們也能看到,負責給雞吃年夜飯的高爸爸,最後也為自己料理了一頓有雞湯、有蝦子的一個人的年夜飯,就可以知道他一個人也能知足常樂地過日,而我身為烏坵女兒,同樣也能如此恬淡過日,至於過年,可以很簡單,只要有豐富人情味!
後來軍方的長官看到我在島上住宿的不便,特地找出ㄧ間空的營舍讓我在小坵過年,去年的過年,真的是我難忘的回憶之一。
一個離島的過年,過日子可以很簡單,然而看似閒適的心境裡,其實還有一份隱憂,隱憂著島嶼發展的興衰,前後執政黨對離島的政策,特別是變遷更替的年代,金馬烏坵等離島的社會發展等等,我要如何作,還是有誰能大立大破地擘畫,才能搶救式微的島嶼,我朝思暮想的離島家鄉?
一個人陪一座島過一個年,一個政務官回鄉陪一個人過一個年,哪一個人真的悲天憫人去聆聽島嶼的聲音,而非在衝過頭的政治鬥爭中,犧牲掉一個個弱勢者的權益。
我想聆聽島嶼聲音的人,一定是小坵的高爸,而非當時任公職的我,我無比的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