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
─生命是一連串的分享
這是一個典型都會母與女的成長故事。棉花糖是出生排行照豬養的老二,剛出生在醫院初次見面的剎那,那ㄟ按尼?怎麼給女兒生得如此抱歉,小小眼睛、塌塌的鼻子、皺皺的皮膚,棉花糖的爸爸媽媽不禁悲從中來。
儘管如此,全家莫不當她瑰寶似的伴著成長,爸爸視她為上天恩賜的禮物,捧在手掌心灌溉著,大她多歲的哥哥,喜歡招惹她而換來拳打腳踢,卻仍嘻笑以對。而棉花糖一詞,也是源自哥哥小五時的作文創作「我的妹妹」,有這樣的描述:「::我的妹妹,圓圓滾滾像是又香又軟的棉花糖,讓人忍不住要舔一口::」,棉花糖想嚐嚐媽媽送便當校門口接她放學的滋味;媽媽盼望每日都能親手為孩子煮一頓可口晚餐,職場忙碌的媽媽,母女兩人這個尋常的願望,卻仍不可及,兩人祇在可能的時間夾縫中,分享彼此生命中成長的每一片段。總之,棉花糖的誕生,為家裡注入另一股活水,讓咱家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家不僅只是一個地方,也是永遠的思念」。
何其幸運,棉花糖嬰幼兒時期覓得親如祖孫情的奶媽照料,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礎。忙碌又超沒耐心媽媽發明一些懶人絕招,作法不足取,想來好笑,譬如說每晚陪睡由洋娃娃代替孩子沒睡媽媽先睡著情況。床邊講故事,對不起請錄音機、CD代勞,媽媽不吝惜的採購大量有聲故事和雜誌,開始了棉花糖幼兒期用耳朵「閱讀」有聲書,悠遊在她的童話王國世界裡,有趣的是一次講故事比賽,聲音小如蚊子,必須將耳朵附在她的嘴邊才聽得清楚的她,居然可以捧著第二名獎狀回家。因此鼓勵了媽媽進而帶領棉花糖邁入文字閱讀世界裡,隨時隨地進行她的閱讀自我的學習,到了小三、四,兒童版的世界文學名著她已能耳熟能詳。英文的學習也是如法炮製,以可以聽英文童話故事與閱讀為目標,小五暑假閒閒沒事報紙國中基測英文題目拿來作作,錯了一題,好像媽媽這種懶人方法有些管用。
爸爸媽媽一直愧疚於把她生得「抱歉」,先天沒辦法彌補,更致力於後天氣質的培養,音樂、鋼琴、跳舞與閱讀,似乎就是她幼年期的生活重心,尤其喜愛音樂的爸爸,經常是YAMAHA音樂教室萬紅叢中那點綠,為了提高棉花糖學習音樂的興趣,爸爸更是竭盡心力把相關CD與各種音樂家故事往家裡搬,父女陶醉其中樂融融,土法煉鋼結果有一天考上北市小學音樂班候補、YAMAHA鋼琴比賽入選。音樂與舞蹈的演出,開啟了她上台的信心,各種演出,舞台上那顆小星星永遠是媽媽鼓掌的大星星。不知道音樂帶給棉花糖的意義是什麼,為了參加學校的直笛團,她堅持越區就讀,多年來每日早晨拎著直笛袋子捨鄰近小學而勞煩爸爸殺出車陣送到稍遠的學校。甚至參加寒暑訓參與直笛團每每的音樂演出與比賽,她快樂,爸爸辛苦也快樂。
時間悠忽而過,棉花糖來夏便小學畢業,一五幾的身高不到40公斤,醜小鴨已蛻變亭亭玉立。在外乖巧伶俐,師長讚美帶給媽媽小小虛榮,在家則伶牙利齒,「老虎班」一員,也是全家的大玩具。小小年紀腳大食量大:25號大鞋配上牛肉湯麵大碗,旁人目睹瞠目結舌,她則神色自如。自今夏剎那間似乎成長不少,懂得安慰別人,可以分擔家事,學校、家庭間來去自如,面對她的蛻變,一則以喜,亦免不了失落感。回首多少來時路的晚上假日被棉花糖快樂的綁架著,隨侍其左右,結果留下了數抹童年色彩,舉凡校內外的各種比賽如運動、語文、音樂、表演等活動,她也都能摻上一腳。媽媽偶爾心裡不免自責,棉花糖的條理分明與「耐操」如是全職媽媽能全心全力培養她,或許能造就出一個出色的資優兒。但繼之一想,也許因為這份順其自然,能夠彼此毫無壓力,進而享受到生命成長的喜悅。儘管她不是百分百完美,在媽媽眾多生命角色中,就屬棉花糖的媽媽這個角色最為淋漓盡致,最為痛快,她的成長也讓媽媽跟著成長。
棉花糖自小就自尊心強烈,對自己的行為常揚善隱惡,責罵不成,遑論棍打,但孩子終究是孩子,偶而仍需賞罰,女孩子自尊心強,不能體罰,遇有過錯,規定劃押簽名認帳,然後罰寫作文乙篇,集篇成冊交由導師批改,導師建言好作品何不嘗試投稿,因此國語日報上陸續出現棉花糖的作品,於畢業前夕可以集冊成書,這豈是媽媽所料得到的效果,也是媽媽特寫此文為之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