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應佑─真孝子鳥雀不瀆
根據金門鄉賢洪受成書於明朝穆宗隆慶二年(西元1568年)的︽滄海紀遺︾裡記載:「::::太武之南有雙山,其西南為十九都。其一支自雙山而下者,曰後浦為最盛。而在其左右者:為宋厝、為湖尾、為半山、為古龍頭。其偏東者:為董林、後垵,連彙而南者:顏厝、古坵、水頭、金門城。」
「顏厝」,即今「賢聚」,位於金門島西南。在明末之前,賢聚跟多數的聚落一樣,以最早或移入最多開墾者的姓氏為號,故稱之為顏厝。在賢聚西南郊,傳說乃「鷹穴」吉地。該地矗立著一座古樸端凝的顏氏家廟,其勢背倚金山、坐南朝北、倨高臨下,呈鷹揚之姿;左前右後各有一水池,俾鷹類斂翼歇息。
據顏氏耆老說,早年宗祠內東面的短牆上,確實經常有鷹棲息。後來,鷹的身影少見了,代之以各類鳥雀整日繞樑盤旋。祠堂裡的樑柱斗栱、文魁、御史等牌匾上,鳥雀糞跡斑斑,唯獨有一塊明朝洪武年間御賜的「鄉賢孝子」匾額,始終潔淨如新。
孝子,本名顏應佑,字孝先,賢聚人。父親顏辟雍,於明洪武初以明經薦舉,任浙西鹽運司副官。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金廈一帶飽受倭寇及海盜的侵擾,島民四散遷徙逃逸。應佑和他的母親許氏在兵荒馬亂中失散了。他日夜思念其母,到處打聽母親的下落。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足跡遍及海內,卻始終沒有任何關於母親的消息。
直到一日,偶遇舊識告以其母身在雲南,應佑即刻動身前往。但是,閩南雲南,相距萬里。又得途經巴蜀、巫山,山高水險;應佑思母心切的,無視於路途阻且長,日夜兼程前往。在母子分離二十六年之後,最後,終於在雲南蜻蛉嶺找到了他的母親,並迎回金門賢聚。
當時的士紳都讚美應佑的孝行。上官民望在一首贈給應佑的詩裡說:
「閩泉南詔各一隅,道途相去萬餘里。巴巫水急過於箭,關索嶺峻能催車。
顏生遠來憂且喜,視之不啻平如砥。客中見母迎母歸,此生始信堪為子。
吁嗟世俗日已漓,為梟為獍不自知。事父母能竭其力,顏氏之子其庶幾。」
應佑的孝行,不只在分隔的二十六年裡,時刻展露出孺慕思念之情,自親迎返家後,更是溫婉貼心、關懷備至。傳說,金門的特色點心、鬆軟酥脆的「一口酥」,即是顏應佑為了便於讓齒牙動搖的老母品嚐而發明的。還據說,應佑一度暫別家鄉至江南為官,見江南鱸魚肥美,卻無法親自奉呈給老母親享用,於是以筆墨在魚背上題字,寄託無限的思慕之情,最後鱸魚果真游到了金門,漁人捕獲後,送至其母親處時,墨跡早已化為鱸魚背上斑點。當顏母將食用後的魚骨丟棄在賢聚村東的圳子溝內時,魚骨隨即復生魚肉,並沿著圳仔溝游返大海。
不管是鬆脆美味的一口酥,或者是背部題字的鱸魚,這一則則奇美的傳說,反覆頌揚的是人世間恆常不變的價值。應佑的純情至孝,萬里尋母的感人舉動,對於金門民風的影響既深且遠。至於顏氏家廟裡那塊連鳥雀都不敢輕瀆的孝子匾,我們與其用匪夷所思的目光來揣度、懷疑,倒不如看成是禽鳥對於顏孝子萬里尋母的一點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