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四月十二迎城隍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699
字型大小:

–––分享國小教師甄試鄉土文化題之美

講起來是見笑代,想不到因不自量力,寫了幾篇關於家鄉金門的鄉諺俗語,且結集出版「浯鄉俗諺風華錄」,而讓人將我誤當為金門風土民俗「專家」,三不五時總有鄉親故舊,不論生的熟的,就一些風俗民情前來諮詢探問,有的究其源,有的求其故,總讓我有受寵之榮,自知見識有限,僅是皮毛而已,仍厚顏不避淺薄,誠心砌磋,所幸題都獲合理答案。幾位參加九十四學年度國小教師甄試的年輕朋友將國文科試卷的鄉土文化部份供我參閱,並詢有否意見,欣然一閱,共十五題,佔百分之三十,每題二分,不為不重,只見題材均勻,有知識、有常識、有典制、有禮俗,足見出題主事者的用心與細心,敬佩之餘謹就其中數題,與鄉親俊彥,分享金門鄉土文化的風采神韻。

第一題問金城鎮的東、西、南、北四里,俗稱什麼,第五題問金門農曆四月十二是那位神祗的重要慶典,答案是「後浦」與「城隍爺」,非常明確,相信許多人都很輕易地「答對了」。「四月十二迎城隍」是後浦一年中最重要、最盛大,也最隆重的慶典活動,島上大型的民俗活動中,恐怕只有「媽祖聖誕」堪可比擬,雖然每年的「小迎」只繞後浦境內,但三年一次的「大迎」整個西半島都動起來了。在尚沒有以「里」作為行政單位的年代,東、西、南、北門通稱為「四境」或「四門城頭」,「後浦」是總稱。島上最高單位的「千戶所」雖設在金門城,但除制高、控遠、視廣等地形優勢外,都會型聚落發展的速度,卻落在後浦之後。怪不得清康熙十九年(庚申、一六八○年)在金門設置綠營總兵官,首任總兵陳龍(漳洲人,武秩正二品)設轅於金門城北門外之後,即感當地人口不足,頓生移轅之念,果然在二年後的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一六八二年)將總兵衙門移駐後浦許獬(明辛丑會元)的故居「叢青軒」,這也就是為什麼四月十二也是慶祝「遷治」的緣由。

金門的城隍廟,依先後應是巡檢司所在地的田浦「泰山廟」,次為千戶所城的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再次才是後浦的城隍廟,至於是否為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在金建司、所城時興建,已不易考源。後浦的記載則是清嘉十六年(仁宗、庚申、一八一一年)鄉賢時任閩安都司(正四品)署理金門鎮左營遊擊(從三品)的文應舉在鄉耆長老敦擁下捐銀在「紅大埕牧驢仔」邊建仿官署制新廟,依重建城隍廟記:「廢於勝國遷移之時」。(可見明朝已有廟,只是在清初為防鄭軍登陸騷擾並斷絕接濟,二次厲行遷界海禁,首次為世祖順治十八年(辛丑、一六六一年)依澄海公黃梧之議(字君宣,初建平和)建遷濱海居民,康熙即位雷厲風行此堅壁清野政策,第二次為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年)復命依順治十八年例再行遷界守邊),由此推知後浦於明時即已建廟,只是廢於遷界之舉。(清史稿列傳十一鄭成功傳)

「四月十二迎城隍」已成為形容人潮鼎沸「人看人」、「人擠人」、「大鬧熱」的俗語話,至於究是當年「遷治」之日?城隍聖誕?抑是嘉慶十八年四月新廟慶成奠安之日?已不重要,令人欣慶的是四月十二已從原先的賽會,提昇為金門鄉土文化饗宴的「城隍文化季」,作為發展觀光產業的重要活動之一。城隍聖誕之日因各有主神而有所不同,田浦為八月十五、金門城為五月十七、台北霞海為五月十三,如後浦為四月十二也是可能,據傳說同安城隍為「蘇王爺」蘇緘,聖誕正是四月十二,是巧合?是附會?該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

第六題問,農曆六月十五日要進食那一種食品,表示長了一歲;第七題民間「聽香」的習俗是發生在什麼節日?六月十五家家戶戶食「半年圓」意在求吉慶,喜團圓。半年了,祈求下半年比上半年好,祈求一家大小平安順綏造化示,能夠團圓安樂這是做家長的最大願望,對小孩細子而言,「食半年圓加半歲」,表示長大了,心中充滿了喜悅。「舂米」搓成小丸叫做「圓」,是屬於禮敬的供品,質料通常是糯米泡梗米,糯米過多則軟,對泡則硬度適中。「搓圓」過程中,「泡米」(糯梗米滲對拌和),「浸米」(清水浸泡),「輾米」(石磨輾榨成漿),「壓粹」(米漿以麵粉袋盛裝、封口,以石塊或重物壓擠成半乾狀,稱為「粹」,)「粿婆」(以生粹捏成餅狀煮熟),「揉粹」(粿婆冷卻後與生粹搓揉,力求均勻,增加湯圓煮後的韌感度),「搓圓」(大小適中,型圓面光,且要將部份染紅以示吉利),「煮圓」(火候適中,太過易生糊,不及又未熟透),各以三碗荐敬於神明暨祖先,求能蒙 納慶保平安,看似「站節」多,製程繁,在能手調理下,都能一氣呵成,流暢無比。「冬至」除祭祖「食頭」外也需要敬「圓」,名為「冬至圓」,食「冬至圓」則表示加一歲。這與上元裹餡的「元宵」有所差異。現在市場早已供應「湯圓」成品,顆粒大小任由選擇,大大減輕當家主婦的操勞。

「聽香」是屬於「上元」與「中秋」的民俗活動,且多是未婚少女參與,在早時比較閉塞的農村社會,求神拜佛,抽籤卜卦並不是很方便,於是利用上元與中秋月光之便,於較「更深」時,人將歇息之際,相約出外在厝邊隔壁巷頭巷尾,在窗前、在門外貼耳傾聽屋中之人的談話,取第一句作為卜解心願之用,通常以探悉姻緣情形為多,也有占測運途,化解煞厄,三十年代較為盛行,現已無人襲用。「聽香」的習俗真是一種既清純又雅緻得有點原始的「土味」,令人感到親切可愛。當年還有所謂「賽紫姑」的「東施娘仔」、觀「七姑」、觀「箸神」、觀「碟仙」,均配合咒式的歌謠,小時候曾禁聲靜睹阿姑阿姊們「觀七姑」情景,一人主壇,神情嚴肅坐於案桌前,一如「乩童」狀,旁者口唸歌謠式咒語:「七姑靈,七姑聖,七姑陰府有名聲,前若叫,妳著聽,後若叫,就(音最)妳行,(意即在往聖路上,無論背後如何呼叫,千萬不可越頭回首)緊行,緊走,走到六甲頂,西天好光景:::」隨著謠咒,主壇者有如入定,雙手在桌上有節奏地輕拍,口中喃喃自語,在旁者的詢問下,竟變聲應答,且句句押韻,當時不覺神奇,六十年後百思不解其故,主壇者退壇後「臉茫然,彷若無事。另隨著謠咒,箸筷、瓷碟會自然搖動,此等不可以現代科學眼光理解的神妙事故,相信有許多年長阿姑阿姨有親歷經驗。

第十題問烈嶼鄉最有名的農產品,答案是「芋」,又香又鬆的檳榔芋頭,這也是早年八月十五暝與中秋餅,柚拜敬「月娘媽」的供品。如有人為求幼兒「好育飼」發願,十六歲成年時,則以麵製「九豬十六羊」獻敬還願,一點都不敢疏怠,以免觸犯神威。不知何時,由何人創設,已以「烤肉」作為中秋賞月的主題活動,這應是時代變遷過程的一個環扣,樂觀蔚為風氣。

第三題問在傳統婚宴中,男方必須安排坐東西尊位,且未到場(蒞臨)不得上菜(開桌)的要親是何人,相信稍識世故的,都知道是「母舅」,這是重要的禮俗,母親的兄弟曰「舅」,自古即受到極高的尊崇,他在外甥的婚宴中重要份量連外祖都不能比擬,雖說「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但一生中,只有外甥完婚才真正突顯「母舅」的榮寵,母舅公、外祖父各有做「阿舅」的機會,不宜與母舅爭榮,這種彼此守分際的「禮路」與孝親尊長的「禮數」,是倫理道德重要的規範。

婚宴母舅桌擺在結婚當天的中午,廳堂左側(東屏)大八仙桌東屏北端為「東一」,是首位,次位是西屏北端的「西一」,合東屏南端與西屏南端為婚宴母舅桌的「四點金」,這四個「大位」一般親戚不敢隨意擅坐,否則為失禮。桌的北屏為「國老位」,通常外祖、舅公、丈公、姑姨丈禮受尊崇的位置,「陪客者」的坐位為南屏西端,這也是「捧菜」、「接菜」的所在,一點都疏忽不得。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