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僑領可敬的鄉賢─汶萊甲必丹劉錦國
造化鍾神秀,地靈毓人傑。被譽為「聲名文物之邦」的古同安(含今天的廈門、金門、集美、翔安、龍海角尾等地)自古而今,孕育出許多英才俊彥,鄉賢名宦。耳熟能詳者如民間醫靈吳本,「鐘錶鼻祖」蘇頌,「理學名宦」林希元,文武探花林釬(金門人)、葉時茂,首位華僑「甲必丹」蘇鳴崗,抗英名將陳化成,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字改革先驅盧戇章,華僑旗幟陳嘉庚:::他們的光輝業績,是永遠矗立同安人民心中的豐碑。華僑的歷史,在同安的史冊上同樣璀璨奪目。明代中葉以後,一批一批的同安人背井離鄉,乘槎南渡,以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創業垂績,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僑界精英。汶萊丕顯甲必安劉錦國便是其中一位傑出的華僑領袖,可敬的同安鄉賢。
劉錦國號山河,一九二○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於金門縣烈嶼鄉,祖籍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劉氏自漢代以後便是中國四大姓之一,當今仍居中國新︽百家姓︾第四位。歷史上有六十六位劉氏稱帝,歷時六百五十年之久。「彭城劉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望族,其始祖為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九子),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屬其派下。福建的劉姓,大多是劉勝的苗裔。唐光啟元年(公元八八五年),劉勝裔孫劉存偕侄劉昌(官司馬參軍)隨「王家三龍」(即審潮、審邽、審知)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居福州鳳崗一帶。其中有劉枝(鄂州節度使判官)是閩王王審知的親家(即劉枝之女適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王審知季女適劉枝次子劉文濟),故福州、泉州一帶有「王劉一家親」之美談。
歷史上劉氏英賢競立,史不絕書,僅舉兩位婦孺皆知,又是劉錦國先生崇敬的著名人物。南宋抗金名將劉錡(一○九八─一一六二),祖籍福建建州(今建陽市)麻沙里,是劉極九子,屬「彭城派」。宋紹興十年(一一四○年)任東京副留守,在順昌(今安徽阜陽市)以四萬兵馬大敗金兀術主力,與韓世忠、岳飛並稱中興名將。但終受秦檜、張俊排擠,憂憤而卒,賜謚武穆。劉錡季子劉明(特奏名進士)扶柩卜葬安溪縣長泰里黃潭村院後山,其八世孫劉元舉於元時自晉江祥芝大堡遷居同安隘頭圭母岫(今屬汀溪鎮),現在當地坤澤洋的武穆廟,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紀念這位宋代的抗金英雄。劉基(一三一一─一三七五)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末進士,曾住浙東行省元帥都事等職,元至正二十年(一三六○年)投奔朱元璋,協助建立明王朝,朝廷諸多典製,皆是劉基與李善長、宋濂計定。授太史令,累遷御史中丞,封誠意伯,以弘文館學士致仕,生平因性剛嫉惡,被胡帷庸構陷,也是憂憤而卒,正德中追謚文成。劉基博通經史,熟悉天文,擅長書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功臣,著名︽鬱離子︾、︽覆瓿集︾等書傳世。
古同安的劉氏,也是歷史科舉蟬聯,腎能輩出。唐代金紫光祿大夫劉日新屯兵大同場(即後來的同安縣)並定居「劉營」(今屬新民鎮)創築官陂(俗稱砌槽),宋代有進士二甲二名,知樞密院事劉逵,興化軍通判劉孟虎,台州教諭劉志學、元代有同安知縣劉璠(由江西玉山縣定居同安蕃衍)。明代有修仁知縣劉慶,議州知州劉麃,抗倭義士劉雄,廣東副使劉存德,湖廣提學劉汝楠(嘉靖七年解元),江西按察司副使劉夢松,廣東左布政劉行義(金門人),金門所指揮同知劉捷(金門人),龍南知縣劉聘亮,南海知縣劉辰楫,清代有千總劉求生(金門人),開封府推官劉望齡(金門人),鉛山知縣劉承業,定興知縣劉先登,唐山知縣劉宗成,溫州總兵劉興邦,台灣彰化教諭劉瀚等。他們或衛國干城,或清廉為宦,或慈善濟世,都為古同安的文明史寫下了絢麗的篇章。
劉錦國先生出身儒醫世家,清代嘉慶年間,高祖父徙居安城內。因賊寇四起,民不聊生,曾祖父劉普瑞又移居同安縣翔風里二十都烈嶼保高厝社(今為金門縣烈嶼鄉)。父親劉清潤育有六子四女,劉錦國為三子。金門雖是「日落風沙舞,天寒海月孤」之地,但卻是「紫陽(朱熹)過化,海濱鄒魯」之區,儒家文化氣息濃厚,民間有「貴島」之稱。劉錦國十二歲就熟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等兒童啟蒙讀物,至今還能用閩南話(也叫河洛話)背誦︽大學︾的篇章。這些「言簡意賅三百千,教子傳孫勤禮賢」的經典作品,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也是晚年與同安華興薌劇團結成「戲緣」的文化基礎。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日軍佔領金門島,居民紛紛外逃,金門縣政府也搬往大嶝島(今屬翔安區)設立辦事處。金門因「田不足耕,稼不足食,加以代經戰亂,天災人禍之困迫,邑之人,遂不得不冒重洋波濤之險,覓食海外」(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卷十)。因此,正當「弱冠」之年的劉錦國,在僑居汶萊姐夫的幫助下,於一九三八年自大金門搭乘「金申號」火炭船到廈門「合安旅舍」歇足後便一水顛簸抵達汶萊,踏上了人生艱辛的旅途。
劉錦國先生的創業史,沈仁祥先生為他撰著一部︽華和──汶萊劉錦國的奮鬥故事︾,讀來真讓人有「聽其相顧言,聞者且傷悲」之歎。劉錦國乍到汶萊,孑然一身,人地生疏,寄身姐夫經營的「隆盛」商店,每天起早摸黑,騎車送貨,月資四元。因他自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看到汶萊豐富的農業資源,很快地從︽農書︾中悟出「以農為本」之道。不久便辭去了「隆盛」的工作,開始了「與地奮鬥,其樂無窮」的生涯。他先是在膠林搭寮棲身,騎車做小本生意。日據時他經營管理農場,對農牧業生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金。一九四七年,他用一百六十元購地建屋,創辦「華和」商場。「華和」者,華人和睦相處之謂也,更與「華興」薌劇團巧合,含有中華和諧興旺之寓意。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劉錦國與同是金門,卻在汶萊出生的林桂英小姐結婚,享受著「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的田園樂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劉錦國自己創辦農業,向政府購買機械耕地,規劃出「以農至富」的藍圖。但是「萬事起頭難」,更何況「天有不測風雲」。創業伊始,便遇生產不順,自身大病,父親逝世等不幸。在這些「禍不單行」的歲月裡,他以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自勵,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與愛妻一道餵雞養鴨,趕集賣菜,挑土犁地,過著「透早著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的耕種生活。嘗盡勞動辛酸,感受世態炎涼,但也鑄造了他那「先憂後樂」的胸襟,「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格,也真如古人之所云「能受天磨真鐵漢」!
陽光總在風雨後,經過幾十年的拚搏,劉錦國終於成為汶萊傑出的農商企業家。他現在擁有八個百貨商場和八個農場,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地都有他的產業。劉錦國「根旺思源懷鄉」,雖是少小離家,但也是「鄉國時時夢裡還」(唐‧杜儼)。一九七九年他回金門故鄉修葺祖屋並建「劉林家廟」,表達慎終追遠,思根報本拳拳之忱。對同安祖地,他同樣有著綠葉對根的情意,華興薌劇團數次赴汶演出,他都蒞臨觀摩,而且積極倡導推廣中華文化戲劇,對家鄉傳統文化懷有深厚的情感。二○○五年冬至日,他還委托烈嶼的侄兒劉溪盛等人到同安城內參加劉氏宗親「吃冬祭祖」的儀式,受到同安宗親和鄉親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
劉錦國先生充滿神奇色彩的奮鬥史,是中國華僑人創業的典型。瀏覽他的足跡,我們發覺中國儒家文化始終是他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國儒家文化歸根到底是「怎樣做人」,劉錦國先生完全依照儒家的思想來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也為人眾樹起一面「商無儒則野,儒無商則饑」儒商結合的旗幟。我沒有到過汶萊,聽寥水深、呂實力先生介紹,劉錦國先生居住的華廈充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整幢建築以「家和萬事興」為宗旨,以尊天地、崇神明、敬祖先、愛家人為理念,龍鳳、宮燈、楹聯、太師椅、中國結、山水畫、忠孝人物圖等裝飾和擺設,在在顯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派。他從小熟讀︽孝經︾,牢記「百善孝當先」古訓,所以三個兒子也都以「孝」命名,依序為孝偉、孝德、孝君。他對父母盡孝心,對社會同樣有愛心。他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長期資助貧困的老人和兒童,對社會上的公益事業也十分熱心,在居住地和故鄉都有良好的口碑。他崇拜鐵臉無私的包公和正氣 人的文天祥,所以敢在日本人的屠刀前臨危不懼,表現了中國人「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的氣慨。他一生以「信」為經營要訣,恪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人準則。「快樂多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有時是自我安慰話,但劉錦國卻把「吃虧就是賺便宜」作為待人處世的座右銘。他半個世紀經營種養殖業,幾乎無時不刻與「天地」打交道,所以能從實踐中總結出:人本天地間一份子,應追求與自然協調一致,和諧地共存共榮。因此,當看到今天世界各地自然資源遭受破壞時,他痛心疾首地發問:「我們大地上的很多動植物絕滅了,我們的大地被破壞了、水源被污染了、空氣被污化了、天然資源被掏空了,我們還為我們留下了什麼?」實在是振聾發聵,令人深思。
劉錦國先生崇尚儒家思想,但又不墨守陳規, 步不前。他善於從︽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章句中汲取維新的養分,讓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時俱進。尊重崗、松高朗、那威等地的開拓,他被稱為是「拍蚊」的先鋒。他在汶萊白手起家,用機械耕地,創辦半自動化養雞場和飼料調配廠,引進和改良水果品種,很多事業在當地純屬首創,沒有敢為人先的勇氣,沒有「敢吃螃蟹」的精神,就不會有今日累累的碩果。他的目光遠大,胸懷開闊,每每寄語「中國很大,思想更要大」。他歷來呼籲「中國要強大,兩岸要和平」,並為祖國和平統一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今天,劉錦國先生已是耄耋遐齡,事業有成,子孝孫賢,二○○四年三月又受封丕顯甲必丹,可謂是功成名遂,萬事大吉。但他仍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勉,每天自駕四輪驅動車穿越田野阡陌,依舊是「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從他矯健的身姿和爽朗的笑聲中,讓人感受到世界永遠年青。
三秀梅花點點,深巷犬聲旺旺,不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謹此遙祝劉老鄉賢新春萬福,健康長壽。浯江山青,雙溪水藍,故鄉父老真誠期盼他早日回來觀光旅遊,暢敘鄉情。
丙戌年元日於三秀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