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書法之研究
─兼談金門書法推展
○文字起源
我國太古時代,因無文字,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熟食,又因結繩記事,大事結大繩,小事結小繩以記之,及至軒轅氏黃帝,史官蒼頡(公元前二六九○年),見鳥跡蟲文,始創文字,以代繩之政,至秦始皇李斯為相,下達禁書令,變籀文為小篆,程邈改篆為隸,秦漢以後,許多書家,創作演變,成為今優美文字,真、草、隸、篆各體為範本,供國人使用。
歸納我國文字創造之法蕃衍,滋多規則,即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本義,此文字演變之楩概。
周禮所記,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書法列為藝術之一,早年沒有發明紙筆以前,書籍文字用竹木刻成,︽三字經︾有「披蒲編,削竹簡」以竹簡刻字,編成書籍,供人閱讀,古人所謂學富車,稱人學問淵博,竹簡五車書,十分笨重,用車載書,由此想像,前人要想讀書寫字,十分困難。
○文字流傳
在瓊林書中制作篇記述:「筆乃蒙恬所造,紙乃蔡倫所為」,二人發明紙筆,對於文化傳播,人類文明,實有鉅大貢獻,據毛穎傳,毛穎中山人(今安徽),蒙恬伐楚,次中山,將大圍毛氏族,拔其毫,載穎而歸,始皇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累拜中書令,上呼為中書君,故筆又稱為「管城子」和「中書君」。
紙為蔡倫所造,蔡倫東漢桂陽人(今湖南郴縣)字敬仲,他根據前人經驗,採用樹皮麻頭等材料造紙,名為蔡倫紙,後人造紙技術,逐漸精進,用剡溪之藤製紙極美,稱為「剡藤紙」。成都浣溪造紙十分光滑,故稱為「玉版紙」等,紙別號褚先生,以後又有安徽宣紙,更為書法界所歡迎。
自從紙筆發明以後,對文字書寫,書籍印刷出版相繼發明,文化傳播世界各地,早年有用絹帛、皮革寫字,亦被紙所代替。
墨為黑色,據史載墨用盧山松煙為最佳,用膠水混合凝固而成,故墨又稱為「松使者」,又曰「陳玄」「龍劑」等別名。(瓊林器用篇)
硯又稱石虛中,即墨侯,據石虛中傳,虛中字居默,南越高要人(今廣東),氣度方圓,封即墨侯,所以硯稱為即墨侯,硯以廣東肇慶端溪石最佳,安徽歙縣石硯品質亦頗佳。
○書法興起
自從紙筆墨硯「文房四寶」發明以後,文字書寫傳播,獲得最大便利,因此書法在秦漢魏晉南北朝以後,至隋唐千餘年間,無不重視書法,名家輩出,文字演變,更為完美,國家社會,人文政治,藉賴文字之記述,歷史得以承傳,因文字書寫成為一種藝術,孜孜研究自成一體,成為名家,同時文字書寫好壞,關係到個人之學識和修養,讀書識字還不夠,還要字寫的好,援筆揮毫,倚馬可待。
早年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趙中書泰山金剛經,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留為後人書法範本。
學習書法據祝嘉箸︽書學格言疏證︾分為六篇,一執筆、二臨書、三運筆、四結構、五文具、六雜事,分述前人學書步驟要領,極為詳盡,今摘其要,提供學書者參考。
一、如何執筆
學書執筆,至為重要。︽衛夫人執筆法︾,真書抓筆,離毫一寸二分,行書、草書離毫二寸一分。亦是寫楷書抓筆低些,行草書抓筆高些,便以活動,(古時一尺約現在六寸許)︽唐太宗論筆法︾說:大凡學書寫字,抓筆手指要用力抓緊,手掌要空,有人說手掌要容一個雞蛋,筆要正,筆心要圓健,用力抓筆,從肩背到手指,筋力均,指齊掌虛。虞世南︽筆髓︾亦說:筆長不過六寸,提管不過三寸,一真、二行、三草、指實掌虛。
姜燮︽續書譜︾亦說:大要執筆之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以肘來運。解縉︽春雨雜述論學書法︾也說:書法美備,是從鍾繇、王羲之起,工夫全在抓筆,和運筆方法,是要抓緊,掌要空,筆要正,筆心圓健。又說抓筆要淺,用指尖出力抓,使其緊實,叫做「撥鐙」,使容易活動,寫楷書抓筆,離筆毫二寸,行書三寸,草書四寸。其抓筆高低,與衛夫人稍有差異,應視學書者習慣而定。
學書除用手抓筆外,要聽心之指使,宋曹︽書法約言︾謂:學書之方,在手一心,心能轉腕,手能運筆,大要執筆欲緊,運筆欲活,手指不運筆,而以腕運,腕雖主運,其實以心運。右軍曰:「意在筆先」此法言也。又言:掌虛容卵,要知把握,亦無定法「熟則生巧」,又須拙多於巧,而後期真巧生焉:::腕堅則鋒正,正則四面鋒全,常想筆鋒在畫中,則左右逢源,靜躁俱稱,學字而成,猶養於心,令無俗氣。
古代書家,執筆方法,有六十六則,對於不對,兼容並蓄,今選數則,提供參考,學大字腕肘虛懸,兩腳著地,挺身正坐,據案「稱翼如勢」,使氣均勻,全身力到。
二、臨書思考
欲想學好字,臨書前必須觀察碑帖,以廣見識,據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羲之年少時侯,跟衛夫人學書,將有大成就,後來過長江,遨遊北方名山,見到李斯、曹喜之字,到許昌見鍾繇、梁鵠之字,又到洛陽見到蔡邕所寫「石經」,復在從兄王洽處,見到張昶︽華岳碑︾才悟學衛夫人字,不會有大成就,乃去學博學名家之字,乃有成就。
姜夔︽續書譜︾曾說:摹書最易,李世氏說過,把王濛、徐偃的字,放在薄紙下面來摹,可比蕭子雲還好,但初學書者,還是摹法最好,使手合規矩,容易學好,選取古代筆述,放在案上,懸在常住地方,常常審看,思考比運之道理,然後摹臨,其次用簿紙,放在碑帖上面,用小筆畫之,兩邊金勾出來,各字之結構,就可以得到,放碑帖在面前臨寫,容易失古人結構,另得古人之精神。
筆者回憶童年,進入私塾,先生教人執禮洒掃應對,啟蒙初讀三字經,因三字經字句短順口,字大易讀,不求其解,而能朗朗上口,認字會讀背誦即可,經過一段時間,先生教學童寫字,教學童執筆,用毛筆寫字,先生在習字簿上,用紅硃筆寫在文句較短習字簿上如「上大人,孔乙巳,化三千,七十士,汝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短句,叫學生照紅硃筆字填寫,稱為描紅,描紅熟稔以後,先生更換寫字方法,用硃筆寫一頁字給學童,放在習字簿底下,照字臨摹,學童每日習字,抓筆純熟,不必描紅臨摹,照三字經學習寫字抄書,年齡較大學童,教帖本寫字,日益精進。此是私塾教授寫字一段歷程。
蔣和︽書法正宗︾曾說:先學先宜作大字,勿遞做小楷,從小楷入手者,以後作書皆無筆力,蓋小楷之妙,筆筆要有力,一時豈能做到。故宜先從一寸以上的字畫,盡力送到盡處,使筆筆都有規矩,都有氣勢,乃可以漸漸收小,素來書家,主張從大字著手,但不必過大,不可超過二寸。
康為為︽廣藝舟雙楫︾說:吾之術,以能執筆多臨為先務,然後辨其流派,擇其精奇。唯吾之意所欲,以時臨之碑旬月,偏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自然能成綜合。成為自己一體。又說:要學好書法,找一個精通書法的做老師,此種人不多,現在我愛好書法找老師,不如多買碑刻,多讀帖本,今世所用,號稱真楷書,六朝人最工,蓋承漢之餘,古意未變,質量厚重,宕逸神雋,六朝碑宜多購,歐陽詢、虞世南入唐,年已垂暮,六朝人也。康有為亦主張,作書宜從何始,宜從大字始。︽筆陣圖︾曰:先學大字,不宜從小,然亦以二寸一寸為度,不得大過也。草書,行書宜從何始?宜從方筆始,以其畫筆豎直,起收轉落,皆有筆跡可按,將來終身寫碑,皆可方整,自不走入欹斜之路。
三、如何運筆
李斯運筆法說:先急迴轉其筆,然後快下,如鷹望物,像鵬的飛逝,要任其自然,不得更改,筆到盡處,像游魚得意,焂然跳躍,舞筆像景起雲,有時捲在一起,有時散開,忽重呼輕,能實踐而深思。︽鍾繇用筆法︾也說:鍾繇會寫三體字,以八分為書(楷書)最妙,點像山崩石墜,驟雨之快,書細處似絲髮,輕似雲霧,去筆像鳳遊高空,來筆像遊女入花林,形勢分明,︽王羲之論書︾,作字工勢,在乎精思熟察,然後下筆,撇畫捺畫,不宜遲慢,直不宜斜,字肚不要促迫,啄畫要短,轉角要平,不要峻拔,要潔淨,不可見稜角。
歐陽詢︽付善奴筆訣︾:抓筆要正,用中鋒,使豪圓正,要用全力去寫,畫不論質橫輕重,都要寧靜,集中精神,應當細心佈置,使四方均勻,八面圓暢,長短粗細,都要得宜,應疏應密,應斜應正,必須十分調和,下筆要不急不忙,忙必亂,而字失勢,易乾枯,亦不可太肥,肥就氣難清而質濁(字太肥稱為墨豬),細玩古碑帖而多臨,自然各法都會,各體都能。此是書法最奧妙道理。︽張懷瓘用筆法︾也說:凡會寫字的人,一點一畫,都有精深道理存在,根據字的形象,提出一個問題來研究,可以體會到,寫一點,像用鑽子刻金屬物一樣,寫一橫畫,似用長錐劃石頭一樣,用此種方法運筆,進步就快。宋曹︽書法約言︾:前人寫字,不隨便下筆,是有道理的,現在的人,只憑自己之愛好,固執沒有正確認識,憑空學習,時間久了,自然純熟,在走路或睡覺,都可用手來模仿書法,然後擺脫摹仿道路,自己創作,才能得到古人精神。
笪重光︽書筏︾有言:字之秀美,在於用筆,字之巧妙,在於結構,字體姿態變化,都在這裡,看鍾繇、王羲之楷書,勢不相同,就可以領會到這個道理。
據各名家臨書思考,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列舉其要,畫於方圓,「意在筆先」,心之使腕,腕之使筆,操縱自在,巧妙神而明之,在乎自己。
四、字之結構
我國文字,每個字都有其不同結構,學書者下筆之時,注意文字之結構,先要審思佈置。︽王羲之論書︾說:二字合為一體,並不宜闊,二字重疊,不可使其太長,單字不可寫得太小,各字合成的字,不可使其太大,寧可密些,不可太長,字體要正,勿失於怪,字體結構,不可使上面太寬,下面太狹,那就站不住,不可太密,太密像病人畏縮,不可太疏,疏像落湯的雞,不可太長,長像死蛇掛樹,不可太短,太短向踹扁蝦蟆。又說:凡人寫字,必須將所臨的字,大字縮小,小字放大,可以使密疏得當,結構天然,寫字要使橫直相安,長短合宜,假使屈腳蹴體,至相侵逼,上歛下歛,不得寬暢,前後轉折,皆能合度,得其天然。
大凡中央一畫不正,東倒西歪,橫畫要細些,直畫要粗些,至於草法,要遠近相稱,高低得宜,字就平穩,上下左右,相互連繫,互相照應,不可使其孤立。
歐陽詢書法也說:意在筆前,文向後想,分佈空白,使其相稱,墨要濃些,太淡沒有神彩,太濃又不能運動,筆停滯而不能暢流,字太肥就會鈍拙,太瘦又會露骨,一個點要調和,左右上下要均稱,結構互相顧盼揖讓,字的骨架精神,看字大小,佈置均勻,不使頭重尾輕,不使左長右短,要相稱調和,應斜應正,和人一樣,下面穩重。
字之神氣,要雍容和平,不可有怒張之勢,精神要滿,洒脫磊落,深思此道,就會寫得好字。
蔣和︽書法正宗︾謂: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要使正平均勻,以後再求變化,有斜有正,有疏有密,錯綜互用。
上面各書家所言,字之結構布白,均有獨到之處,暮鼓晨鐘,賜予學書者,啟迪作用。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