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言寓言之十六
一、
早晨出門之前洗臉刷牙,黃昏回家以後沐浴淨身,已是一般人例行的習慣,然而,也許有不少人未曾想到,自己的心靈已經很久沒有清掃,如今已然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污垢。
二、
一個混身上下都沾滿污泥的人,不把周遭的環境弄得一團髒亂已屬萬幸的了,奢望他將住家附近打掃得一塵不染,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
三、
為維護自己的自尊而犧牲正義與真理,老夫相信,他的尊嚴已被周遭的人丟進垃圾筒裡了。
四、
一個只重視現實私利的領導者,通常是以自己對物質價值的思考模式來對待部屬。也就是說,對自己有用者留下來繼續利用,對自己無用者立即隨手丟棄,毫不留情。
五、
對於喜愛吹噓自己的領導人,才智平庸的懶蟲也知道如何運用拍馬屁的手段,來為自己打造一張可以往上爬的梯子,但是真正有才能的部屬,卻可能一個接一個紛紛求去,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自大又無知的上司。
六、
在家人之前,你是否有炫耀自己的衝動?聽到諂媚之言,你是否覺得飄飄欲仙?對別人的忠告,你是否立即衍生反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很可能被別人當成一條猴子來耍弄。
七、
邱先生談話的內容並未涉及人身攻擊,談話語氣也很平和,可是他的話只說了一半,就被盧先生給打斷了。此時,邱只是輕輕地說一聲「請尊重我的發言權」,沒有想到盧即高聲大叫「你也要有一點紳士風度」。在一旁的老夫很想告訴邱一聲「面對發瘋的狂犬,如果你壓制不了牠,那你也只有趕快避開一途了」。
八、
強烈貪婪的慾望,容易衍生追逐「擁有」的「患得」,更容易萌生憂慮「落空」的「患失」。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個人原有的羞恥心與罪惡感,不是被自己的佔有慾所吞食,就是被自己的恐懼感所淹沒。
九、
一個人的心胸,若是完全被權位與物慾所佔據,那他的心上已然沒有存放公理、正義、誠信與慈悲的空間了。
十、
要找回失落的自信,有些人並不朝充實自己尊重別人的途徑進行,反而步入吹噓自己貶低他人的死胡同之內。
十一、
對於別人所說的某一句話或某一件事,相信與否,有些人完全以自己過去對那個人是否信任作為判斷的準則,而不是經由自己理性的推論與實際驗證所得的結果。如此一來,無論那句話的真偽,也不管那件事的虛實,與自己的推斷也許存有一段距離的。
十二、
田徑場上,跑得快的人未必跑得遠,跑得遠的人也未必跑得快。而在人們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似乎也是如此。
十三、
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自住院至離世的那段期間,媒體大幅報導孫先生生前任公職時的睿智與清廉等種種事蹟,著實令人感動。有一天,老夫與三五好友閒聊時,老呂說:「過去曾任與如今在位的官員,如果曾將自己握有權力的手伸進國庫與司法,但不知他們看了這些報導,會不會自覺汗顏?」老林接著說:「那些收受禮物都是上百萬,貪瀆公款也都是上億元的黑官,他們可能還會嘲笑孫先生是個傻子,怎麼只接受一個雞蛋呢!」老張卻說:「那些黑官根本就沒有臉,何來汗顏之有!」老夫的結論則是:「我看扁了他們。」
十四、
羅索在「不受歡迎的隨筆」一書中,有一段如下的描述:有一次,一個人來要我推介我自己所寫的幾本書,他說因為他對哲學發生興趣。我照做了,但是隔天他又來了,說他已經讀了其中一本,發現書中只有一句話他看得懂,而他卻又以為那句話寫錯,我就問他是那一句,他回答說就是凱撒已經死了那一句。我又問他為什麼不同意,他即趾高氣揚地說「因為我就是凱撒」。如果這段描述是事實,那麼,那個人一定是意識不清的瘋子;倘若那段文字是虛構,那麼,羅索就可能是在譏諷那群狂妄無知之徒。在生活的周遭,可能你也曾經發現有一兩位自以為是凱撒的狂人吧?
十五、
一九一六年,羅索因為為反戰作宣傳而被判監禁四個半月。事後他回憶說「我發現監牢中有很多地方令人相當滿意。沒有約會、沒有嚴重的事要作決定,沒有訪客騷擾,可以不間斷地工作」。這一百三十多天,他在獄中寫了一本「數理哲學導論」,並著手開始撰寫那本「心的分析」。對於不必為生活而工作的人,我們當然不會強求他們去寫書,因為他們大多存活於物質的現實之中,極少步入精神的領域,去進行推理的「思考」與接受藝術的「感動」。他們是一群不知如何「殺死時間」而度日如年的人。
十六、
退休多年獨居的老余,他說他上午,不是步入達利建構的「聖保羅教堂」靜思,就是在家中聆聽奧福吟誦「布蘭詩歌」。午后,不是走到貝多芬的「田園」悠然閒逛,就是應伊利狄斯之邀「:::在野外散步」。晚間,不是來到「長松老屋」與八大山人品茗,就是去與李白「把酒問月」。老余又說,獨居老人沒有寂寞的權利。
十七、
姚教授曾做如下一個假設來測驗學生:如果以不法的手段可以弄到十億元台幣,日後東窗事發卻必須去坐牢十年,但弄到的錢無須被追回。然後他問學生願不願意去做,沒有想到竟有百分之九十回答願意。在大學畢業後不容易找到職業,即使有職業年薪也不滿六十萬的現實下,以十年的時間換來十億的巨款,無怪很多學生認為是值得的。只是老夫不禁要問,我們社會以往的「倫理道德」,是不是已經完全不存在於這一代青年的腦中?
十八、
媒體在報導學術或企業有成就的人物,總是忘不了順便介紹他們是畢業於那一所學校,但在報導經最高法院判決定讞的惡徒,卻經常忘了告訴大家他們是什麼學校畢業的。對此老夫不免要懷疑,這種選擇性的報導,是否可能間接地促使辦教育的人重智育而輕德育?
十九、
一般人對於學校教育,通常只有積極的期待,而忽略消極的訴求。這裡,所謂「積極的期待」是指畢業生考取名校的人數多與在社會上的成就高,而所謂「消極的訴求」則是指畢業生出社會之後絕少有作姦犯科的記錄。這種情形,可能也是影響學校重智育而輕德育的另一個因素吧!
二十、
近年,各級學校都掀起一股甄選「傑出校友」的旋風,這雖然可以激發當今在校生「努力向學」的風氣,學校也可以因之而「自抬身價」。然而若是推舉不當,卻可能成為笑柄。就如前一陣子因涉嫌高捷弊案鬧得沸沸騰騰的陳某人,據報導,他就曾被南部某師範學校選為「傑出校友」。倘若以媒體曝光率的高低作為甄選的標準,那陳某人自然當之無愧了。
二十一、
沈君山在「浮生再記」書中,有一篇「吳大猷先生的講稿」,記述吳先生在交出中研院院長之後,清大邀請他到學校「來教門課」。有一天,作者「到他寓所探望,只看到一桌子攤開的書,滿頭銀髮埋首其中,振筆疾書,所寫的就是要來清華授課的講義。現在已經兩個月了,每週有二三十頁的手稿。:::(校對)總要幾次才完稿,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但不知那些敷衍塞責誤人子弟的教師,如果看了這段文字,他們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