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是我家
在代天府左邊後方民國三十九年曾是金城發電廠的所在(另一部發電廠機在南門許氏宗祠),約在民國四十八年設立一部小發電機機組可以供應附近家戶之用,雖然只供應晚上二小時,但是卻已經將黑夜化為光明的世界,同時可將冷卻發電機裡的熱水作為浴室的洗澡熱水之用,經營起公共浴室的副業生意來,當然當時電廠最重要的收入還是每月三十幾萬的電費。
如海人潮、黃金東門菜市場
東門菜市場:就是俗稱的「外菜市」。民國五十一年將王爺宮前的魚池塘填平後,部分成為民族路路段,部分興築成為東門菜市場。民族路是民國四十九年由工兵修築屬於金城鎮環城路的一段,就在民族路的左手邊,曾有一棟古式二層樓(張氏所代管)民國四十幾年二樓曾是金門工作隊(情報)的隊址,直屬國防部不受金防部的指揮,而樓下則屬於陸總隊所管轄,兩個單位組織特殊,居民無從知曉,後來才遷移至「豬母溝」,現在古式二層樓經轉售後已改建為七層大樓。民族路右邊曾開設一間自南洋回鄉的陳瑞隆僑民所經營的亞洲飼料行,老闆為人親和,生意興隆,當時年代黑白電視算是奢侈品,全東門里只有陳老闆家最先擁有,附近鄰居無不嘖嘖讚嘆,都想要到陳老闆家看電視,雖然收訊不佳,每當傍晚時分左鄰右舍小孩子紛紛跑到陳老闆家中看電視,尤其暑假凌晨只要轉播世界少棒、青少棒球錦標賽時,陳老闆更是門不閉戶,歡迎有興趣的鄰居前來觀賞,想起觀賞棒球賽高潮迭起以及獲得世界冠軍而燃放鞭炮慶祝的情景,如今回想起依然清晰在目。而溽夏夜晚整排民族路店面的五腳氣(騎樓)和菜市場內攤位上睡滿了怕熱的人們,這也算是一個奇景。
整座東門市場興建了店屋十二間,及豬魚肉攤位二十四間。在戰地政務期間,民間要興建建築物受到極大的阻擾,當時因興建豬魚肉攤位時規劃建地不足,政委會不同意,且傳有分一杯羹之意,後來由王氏族人王振權先生商得族人同意,將緊鄰建地的部分土地無償捐給王爺宮,也就是說其中三分之一是東門皇帝石王氏族人所捐獻的土地,也才能有如今規模完整的東門菜市場。
另外,在東門市場東邊也就是糟水溝的東岸,早先是一個長方形的「馬草池」。該池業主為東門許姓所有,早年以豢養鴨子為主,後來賣給北門蕭氏,經填土後改建現在民族路共十一棟的店屋,也帶動民族路兩邊店屋的興起與繁榮。
緊鄰菜市場旁王氏菜市場,民國六十年左右是由王氏族人由農地申請改建,原先為耕種的田地,在鎮公所的鼓勵下作為臨時攤販的聚集地,後來由王氏族人王裕有集合族人改建成為一樓的市場規模,共有將近百個攤位,攤位分甲乙丙三級分收不同的租金,由東門菜市場管理委員會聘僱專人管理,七十年代因攤位嚴重不足,另在其旁增建一棟賣菜攤位並連接原來的一棟使市場更具規模,避免日曬雨淋,因而軍民採買購物更具方便性。
東門菜市場的風光歲月從此開始,君不見車如水、馬如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潮,舉凡京果南北貨、日用百貨、五金文具、生鮮豬魚肉、各類菜蔬瓜果等批發零售一應俱全。多少里民,鄉民在此打拚,賺進花花綠綠的鈔票,大大改善了無數里民、鄉民的生活,建新厝、住新廈,真正帶動了整個東門里及周邊村里的繁榮與進步。
民國五十三年鎮公所又徵收「風龜平」的土地興建金門漁市場,一方面作為魚販集中管理的場地,一方面作為金門縣漁會的辦公處。而且漁會本身設有製冰場,產製冰塊提供漁商冷藏漁獲減少損失,初期時各攤位承租踴躍,曾經有過一段風光的歲月,但在精兵政策後軍隊逐漸撤離後,原本剩下零散的攤位也為了生計不得不移往民族路一帶的路口發展,目前魚販攤位已是星散在民族路及巷口上,最後剩下空蕩的漁市場閒置著,但時來運轉隨著便利超市與大賣場的熱潮興起,金門漁會乘時趨利開設漁會超市,仿效臺省超市經營模式,陳列貨品,一應俱全,一次購足甚是便利,帶動該路段的生機。可惜停車不便,加上地區超市、便利商店、賣場如雨後春筍的開張,又陷入艱苦的經營競爭中。
代天府每年坐收東門菜市場店屋攤位的租金,作為基金會的運作之用,只可惜駐軍銳減,環境變遷,歲月遞嬗,人事已非,加上商業競爭,原先所承租的主人也已更替或轉租或再轉租他人,收租不易,再面對衰頹的容貌,天花板龜裂漏水,鋼筋爆裂的東門菜市場,雖已整修幾次,但老態龍鍾,疲態已顯,對照近年來如雨後春筍的超市、量飯店標榜著光鮮的門面,充足的貨源,便利購物的環境,東門菜市場四十幾年來默默承受外來的衝擊,竟節節敗退,留下零星死守攤位的白髮皤皤的老婦人,好似市場的角落裡被遺棄的傴僂老人在低聲啜泣:::
近年來大環境的變遷,王氏菜市場已非昔時的繁榮,市場內到處私自裝設的大型冷凍櫥櫃,更多的是空蕩蕩的攤位,以及凌亂不整隨意堆放物品雜物,更是雪上加霜,猶如蓬髮憔悴的駝背垂死的病人。緊鄰民族路六十五巷的賣雞巷,更是雞聲哀鳴響徹空中,活活生生的宰殺雞隻,屍水與雞毛齊飛,屍塊與肚腸共處,加上光線闃黑,血水雞屎淹漫,臭氣沖天,環境特髒,衛生可議,非但已不近人道,且是市場髒亂的毒瘤。
王氏族人有鑒於時空的變遷,歷年以來東門市場無絲毫的建設可言,無法提供一個買賣雙方較具現代化規模又寬敞的購物空間,加上市場建地有限,以及欠缺規劃及不利於後天的發展,而且眼見鄰近許多村里國民住宅社區紛紛興建,帶動新的商機,反觀東門里的建設日漸走下坡,沒有興建半個新的社區,帶來新的生力軍,更是令人憂心。因此早年有與代天府基金會商議,將兩個市場合併改建為現代綜合商場大樓的計劃,以保有東門里在地區商業上的地位。但是,受到當時二、三位短視且私心的地方長老和既得利益者的橫阻,竟將農委會大好補助的機會眼睜睜地讓它給飛了。
四十幾年來,屬於代天府名下不曾換過租約的東門菜市場的商店屋,迄今仍無能解決店面租約問題,即使目前運作中的董事會雖屬非正式組織,但卻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遇到棘手的困難,礙於鄉愿似的情面,而又不思尋求教法律專家解決,卻落在權力與利益的糾葛惡鬥中,牽延時日,竟勉強虛度無數大好日子,未能以全體東門里民的公利為重,替里民爭建設、爭繁榮與商機,而徒然坐失大好商機與契機,委實讓東門里民浩嘆不已!
很少人知道東門菜市場已經達到危險建築的界定?誰也不知道亮眼的裝潢容顏下腐蝕的鋼筋和龜裂的水泥,就只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公部門主動的公告。我們不想看到台灣的「華陽市場」的慘狀,又將重現在金門的東門菜市場,屆時責任的歸屬與及賠償和法律的刑責且由相關的人士共同承擔吧!
值此地區發展觀光之際,東門菜市場、莒光路一段是觀光客的必訪之地,但是要解決目前東門市場週邊的亂象,營造一個觀光客購物觀光的景點與賣點,若沒有一套創新又前瞻性的規劃,恐怕東門里無由起死回生,這更不是鑲嵌幾塊「形象商圈」的圖案或字樣就能草率完事,如何持續的經營,不間斷檢討改進與創新,用心維護才是最重要的。為了東門,也為了金門的觀光前途,有心之士盍興乎來!
聯絡情誼好所在、東門里辦公處
往代天府的右手邊走去,就可看見白色的外表建築是東門里辦公處,該處是建築在屎礐坑(公共廁所)上,屎礐坑為早期農民為收集農事水肥之用,農民共同出資在公有土地上興建的,專供內外來往行人方便之用。早年戰地政務期間由於政府對衛生習慣的宣導改善,也就在配合東門菜市場興建後,民國五十三年,民眾義務勞動將位在代天府右手邊原是屎礐坑填平而興建為東門里辦公處。戰地政務期間辦公處閣樓上設有播音系統,除平日的政令宣導,里民大會召開之所外,也是里民敦誼休閒閱報的好去處,有時候透過播音器宣導政令或聯絡召喚某里民鄉親大名時,全境居民聽得一清二楚,感覺甚是親切又溫暖,儼然就如一家人。
東門里辦公處,七十年代後牽移至許厝墓原自來水廠原址。後來地方自治有關地方村里長辦公處設置辦法改變後,東門里辦公處隨著里長住家的不同而隨之遷移。而原來的辦公處租給台灣銀行金城辦事處,目前台銀因辦公處停車狹小不便不得不遷移至民權路,現在辦公處又出租予商人作為倉庫之用。現在的東門里辦公處就是在現任的蔡祥坤里長的民族路家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