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夜話風雲
─尋找金門日報副刊與︽浯江夜話︾的歷史記憶
●一個副刊,一個政府
刻在公共電視台播放的︽回首台灣報業︾系列,其中一個單元製作副刊專輯,描述在戒嚴、報禁的年代,被視作「報屁股」的報紙副刊,卻獨領風騷,是文學作家的搖籃,是文化思潮的鼓動者,是苦悶社會的心靈出路。
更早之前,一九九六年元月十日至十二日,聯合報與文建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辦「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術研討會」,現場特別展示有特色的報紙副刊,其中一份是一九八五年九月二日出報的︽金門日報‧正氣副刊︾版面,這一天的主文是尹雪曼的︿向青年作者進一言﹀,︽浯江夜話︾方塊刊載的是耕之的︿雜談『吃粗』益延年﹀,以及︿一枝草一點露﹀、︿少女貓﹀、︿回憶‧矛盾‧和謊言﹀等幾篇投稿作品,另三分之一版係︽擎天藝苑︾專刊;︽金門日報‧正氣副刊︾版面與︽聯合報‧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央日報‧中央副刊︾、︽中華日報‧中華副刊︾、︽台灣日報‧台灣副刊︾、︽自立晚報‧本土副刊︾、︽中時晚報‧時代副刊︾等七家副刊同列入大會陳泰裕提交的︿台灣報紙副刊版型的特色與限制﹀論文討論,評語是「外島人力資源、資訊缺乏,編副刊傾向於中規中矩」,評價容有不足,但地處海隅的副刊,能與所謂都會「主流」的副刊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術會議上同獲討論,也是一件盛事。這場研討會中,︽聯合副刊︾主編弦指稱「副刊是眾神的花園」、「一個副刊,一個政府」、「副刊的歲月無限綿長,副刊的道路無限遼闊,讓火把一支支的傳遞下去,傳得更遠,燃得更亮!」
●報紙的靈魂,副刊的心臟
「副刊」是報紙的靈魂,「方塊」又形同副刊的「心臟」。「方塊」即副刊的專欄,以言論見稱。著名如︽中央日報︾遷台半世紀,迄今副刊仍維持「方塊」欄位,吸引了許多長期的忠實讀者;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的王篤學為文稱自一九四九年迄今,不曾一日中斷閱讀︽中央副刊︾與「方塊」,金門建設局長李增財也透露他回金門服務以來,不曾停閱︽中央日報︾,為的就是看副刊,特別是「方塊」;而︽中央副刊︾的「方塊」作者沈謙,今年元月二日凌晨在自家書房趕寫︿方東美天馬行空、畫龍點睛﹀一文途中,因心肌梗塞遽逝。看來,「方塊」不只「可歌」,而且「可泣」。過去︽聯合副刊︾何凡的︽玻璃墊上︾、彭歌的︽三三草︾,當今張作錦的︽感時篇︾,都是叫座專欄;︽人間副刊︾張系國的︽快活林︾專欄持續了三十年,當今七人合寫的︽三少四壯︾也是欲罷不能,跳脫談教,「理性與感性」,又是新世紀的副刊專欄新浪潮。
報紙不能沒有「社論」,新聞不能沒有「特稿」,副刊不能沒有「方塊」;如同陽光、空氣、水,一個既存在又需要的準則。
●從料羅灣到浯江副刊
自母體︽正氣中華報︾孕育、衍生而出,創報於一九六五年十月三十一日的︽金門日報︾,在有限的文化與人力條件下,一開始就維持了副刊版面。個人手頭有一份國家田徑教練、詩人楊媽輝老師提供的一九六六年四月十六日星期六︽金門日報︾,八開四版;國際新聞主標是「夏普在菲指出越戰進展順利」;︽今日電影︾欄列了金聲、金城、擎天廳、金沙、金西、尚義、南雄、山外、武威、金東、海光等十一家電影院的「今日放映」,擎天廳播映的瓊瑤原著,歸亞蕾主演的︽煙雨濛濛︾,金沙播映的也是瓊瑤原著,王莫愁主演的︽啞女情深︾,金聲則是打出「俠豔!刺激!奇情!」的豪華西部槍戰片,力士柏加與瑪麗華姬妮主演的︽俠義英雄傳︾。再翻到第三版,取名︽料羅灣︾副刊,刊登四篇主要作品,勤勤的︿掃墓記﹀、江萍的︿懷念﹀、顏苓︿聖潔的愛﹀及陳水在︿給媽媽的信﹀,勤勤之文紀念一九五四年逝世的示範中心國校教師朱紹英女士,陳水在文裡寫道「媽!我今年是二十二歲,年底,我就服役期滿了,我很思念妳!」版面中另有︿料羅灣稿約﹀:「來稿請用有格稿紙繕寫,稿長請勿超過三千字」。
一九六六年四月十六日!民國五十五年,︽金門日報︾創刊才六個月,我四歲多,洪進業兩歲多,顏炳洳一歲多,吳鈞堯還在註生娘娘那裡排隊等著出生。而那個時候,︽金門日報︾的︽料羅灣副刊︾已漲滿了潮,提供貧瘠文藝沙漠的水源,擺渡著一批批文學少年上岸。
從︽料羅灣副刊︾、︽正氣副刊︾,迄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門解嚴後的︽浯江副刊︾,四十餘年來,︽金門日報︾副刊主編歷經了孟浪(謝白雲)、林翁(林文雄)、高全喜、終南山(李福井)、風衣(顏伯忠)、清流(陳評清)、古靈(李錫隆)、耕之(白昶高)、博文(顏恩威)、陳其芬、楊文煒、根本(林怡種)及兩度回任的翁維智等十餘位,一棒接一棒,從文化沙漠到文學島嶼(王金鍊語)。當今︽金門學︾、︽金門文學︾的作家群,或文史、或文學,他們的第一篇作品,幾乎都在︽金門日報︾副刊發表;著名小說家黃克全的寫作記事寫道:「一九七二年,讀金門高中,正式對外發表生平第一篇評論︿寫情聖手﹀於島鄉金門日報副刊,評施篤姆的︽茵夢湖︾::。」林媽肴與陳亞馨(陳能梨)也是,林媽肴的「才子」與陳亞馨的「才女」之譽,起於一九七二年在金門服役的徐雲,經常在︽正氣副刊︾讀到兩人佳作後所給予的封號,另一軍旅金門的陳明富為文︿簡評林媽肴、陳亞馨的作品﹀:「無可否認的,兩個年青作者的作品是屬於新潮派的,在字裡行間幾乎看不到嗚、乎、則、也等字樣::。」歐陽柏燕與石曉楓的少作,從︽金門日報︾學生園地開進副刊,孕育了日後繁花盛景的養份。祖籍烈嶼的福州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陳慶元,建議其攻讀文學碩士的女兒陳煒以新世紀的金門文學為論文研究;爬梳金門現代文學史,四十年來的︽金門日報︾副刊,不得不讀。
●浯江夜話風雲起
︽金門日報︾副刊的版面不大,歷史卻很長;對金門文學的發展,影響既深且遠。文學之外,對土地、文化與人心發揮閱讀效用的,首推副刊上的︽浯江夜話︾方塊。
︽浯江夜話︾起於何時?手頭無舊報可供檢索,但可以發現︽金門日報︾創刊之初的︽料羅灣副刊︾,並無︽浯江夜話︾開闢;又從已故代總編輯顏伯忠先生所存剪報資料,一九七五年起他即以「風衣」筆名加入︽浯江夜話︾筆陣,一路寫到一九九二年辭世之年;︽浯江夜話︾最後的刊頭設計,亦出自伯忠先生之筆。
三十年來,︽浯江夜話︾的撰稿群,幾乎都由報社內部編、採、校人員撰述。像筆名「魯軍」的社長繆綸、筆名「叔夷」的總編輯趙伯齊、筆名「耕之」的總編輯白昶高,以及「武津」李彥博、「畢戈」劉之修、「健安」李健安等軍職新聞人員,在地的編採工作者有「風衣」顏伯忠、「終南山」李福井、「古靈」李錫隆等。一九七○年代末葉,清一色的︽浯江夜話︾方塊外,再有另闢專欄者,如風衣的︽生活走筆︾、終南山的︽聽濤隨筆︾;一九七七年,︽金門日報︾每逢周末開闢以文史掌故、生活趣味為主的︽星羅︾專刊,顏伯忠兼任主編,並以「閒情」筆名撰︽星羅話閒︾專欄,與筆名「九天」的顏謙(顏國民、顏湘芬兄妹之父)的︽九天講古︾同台演出。副刊版面以外,一九八一年元月,︽金門日報︾地方新聞版出現了一個類似︽聯合報‧黑白集︾的方塊,名為︽紫外線︾,專談地方事,顏伯忠先生作刊頭設計,也以不具名寫了九個月︽紫外線︾,叫好叫座。
●夾縫中的發聲者
昔時︽浯江夜話︾五、六百字的空間,固定在副刊版右上角欄位發聲。寫些甚麼?說些甚麼?戒嚴、軍管體制,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控管下的報社,發行人由少將秘書長兼任、社長與總編輯皆由政戰軍職人員派任。這種「草木皆兵」的氣氛,以言論為主軸的「方塊」,如何議?怎麼論?軍方是一個碰不得的敏感神經地帶,惟恐招惹是非,方家之言多止於在「方正之塊」內踱步,國仇家恨可談,憂國憂民可談,讀書勵志可談;除此,黨、政、軍,一元化領導下的黨碰不得、軍碰不得、政碰不得。
不過,天生帶著批判性格的新聞人中,即使具軍職身分,還是有人「敢言」,只是必須捨去筆「鋒」,採取隱喻、暗喻,以柔性筆法迂迴一番。「魯軍」就是其中一位,一九七五年九一記者節就職︽金門日報︾社長的繆綸,任期僅一年一個多月,但推動了報社的彩印廠設置。人稱「繆公」的繆綸,是軍人也是文人,用「魯軍」寫︽浯江夜話︾,用「玉翎燕」寫武俠。任社長期間,有一回他與社內記者趕至水頭碼頭採訪總政部主任王化行上將巡訪烈嶼新聞,報社記者才跟上小艇,就被金防部官姓中校在岸上大吼:「記者下來,記者是甚麼東西!」目睹這一幕的社長憋不下這口氣,連夜趕了篇︿記者不是東西!﹀翌日就在︽浯江夜話︾發表,︿記者不是東西!﹀立即轟動金門島,大家都為︽金門日報︾和魯軍捏一把冷汗,出乎意料,金防部非但沒表示意見,據說那位官姓中校還受到責難。魯軍另一篇方塊︿金門美加美﹀,為當年號稱五百萬裝潢的山外「美加美」西餐廳引發金門縣長譚紹彬在工作會報指示民政部門今後對這一類營業是否太過豪華的研究,魯軍文中間接引述金門生活水準一天一天地進步,趕上台灣,超越對岸,才有「美加美」,是我們對國際上一個「最好的說明」;或因魯軍之言,「美加美」的「腐食戰地人心」之爭不了了之。
李福井也是寫方塊的好手,一九七四年自文化大學畢業,十月返鄉進入︽金門日報︾,軍聞版與國際版編務外,之後再接下林翁(林文雄)的棒子兼編︽正氣副刊︾,使用筆名「終南山」寫︽浯江夜話︾及︽聽濤隨筆︾,看不過當時金門地區嫁女索聘偏高,風聞有人嫁女索聘七十八萬元,他寫了篇︿千金之妻﹀,消遣︽金門縣志︾可記載:「年月日,邑人某聚妻,聘金七十八萬元新台幣,合時價米若干,為一時最高云云。」作為以後民俗改良依據。
李福井另一篇︿假使搭飛機像坐汽車﹀傳唱一時,暗指金台交通不便,沒後門上不了軍機艙:「假使搭飛機像坐汽車一樣,我們可以不必低聲下氣,溫溫恭恭,眼不敢仰視,鼻不敢吭聲,乞求別人的幫忙與慷慨。」事後再回顧當時的文字,李福井驚呼「好險!」一九七八年元月十五日,︿巍峨的巡洋艦﹀成了李福井任內最後一篇方塊,到台北︽中國時報︾擔任主編去了!經由︽金門日報︾力邀,時隔二十八載後,李福井又回到︽浯江夜話︾筆陣,今後每逢周一又可看到他的文思、文采了,復出第一篇︿以狗為師﹀。
臨去匆匆,李福井留下的︽正氣副刊︾主編缺,由筆名「風衣」的顏伯忠「兼差」了四十四天,再交給「清流」陳評清及之後的「古靈」李錫隆接棒,風衣的︽浯江夜話︾及︽生活走筆︾也是能言敢言,最常觸及的是他熟悉的體育領域及地方事務;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只寫自己所知道的﹀文中透露他的方塊常因談論、批評地方事,得罪一些人,他說「我從沒有存心得罪人:::即使當事人認為我得罪了他,我也有足夠的勇氣去道歉,但我只是道歉,並不解釋。」不過,他的方塊文字,言之有物,晰理清楚,建言多能受地方重視採納,譬如一九七九年︿話說瓊林的籃球架﹀,刊出四天後縣府即答應全額補助不堪使用的籃球架;其他如︿地方史蹟維護整修﹀、︿加班車可直開學校﹀、︿對鄉村整建的小意見﹀、︿假如路肩改舖水泥﹀、︿體育館有必要整修﹀、︿重整金門體育會﹀等文都受到熱烈回響,一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一篇︿坐船很好,候船難受﹀,直指;「這個月的三號,我接到搭船的通知,於四日晚間準九時去候船,一直到五號上午六時才開船,船行十二小時到高雄:::。旅客密密麻麻混雜一堆,卻不見海關人員,只見三個人在辦公桌上搓麻將:::。」這篇為民仗義直言的方塊,觸怒了軍政當局,他被指「洩密」記過一次,從此不再使用「風衣」,改以「龍吟」、「敬文」等筆名。一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因直腸癌入台北榮總動手術,致他所寫的︽浯江夜話︾停了四個多月,引發許多讀者的關心,在︽正氣副刊︾主篇博文(顏恩威,現任發行人兼社長)轉達了讀者、鄉親的關切之意後,顏伯忠先生重返︽浯江夜話︾陣容,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刊出︿青冷的路燈﹀:「:::相信博文的話不假,也相信真有那麼多的讀者這麼的關懷我,因而我要說,這是我最大的安慰,最大的鼓勵,最深的感激。:::」
●︽浯江夜話︾,回來了!
三十餘年來,投入︽浯江夜話︾方塊寫作者,應有四、五十人之譜,留下萬餘篇,六百餘萬言,不止於對金門的文化意義與歷史記憶,在中國副刊史上,這也是一項特殊的成就與記錄。
不論美與醜,喜與悲,凡走過的,必留痕跡。特殊的島嶼地位與政治時空下,︽金門日報︾副刊伴隨鄉親走過了四十餘年,︽浯江夜話︾也在浯江滿潮的夜夜裡開講了三十餘春秋,多少人是看副刊文采,聽︽浯江夜話︾聲音長大的,烙下一段逝水年華的印記。
二○○五年六月的某一天,︽浯江夜話︾忽然從︽浯江副刊︾的版面消失:::。
夜話三十年。累了?
也許累了,需要休息;但三十之壯,不老。
︽浯江夜話︾休了一個長長的假!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浯江夜話︾,回來了!
──二○○六年二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