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金門一水間遊艇悠悠兩岸情
從廈門大嶝島的台輪客運碼頭下水,一行人興奮地登上了旅遊船,開始了期盼已久的「遊艇看金門」之旅。說來有趣:在大嶝看金門,兩岸天涯化咫尺;從大嶝去金門,一水咫尺竟天涯,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距離,一種很特殊的感受,一種很莫名的嚮往。
天空是蔚藍的,海水是碧澄的,空氣是清鮮的,人,自然也是舒爽的。透過右舷窗回望大嶝本島,「虎頭古寨」雄風猶存,岸崖壁立,如刀削斧鑿,狀似猛虎下山,屹然盤踞大江頭,臨風吸飲勢奔騰。與蓮河、菊江成犄角之勢,乃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更為大嶝人民抗擊倭寇侵擾,立下了汗馬功勞。有詩︽虎舌投河︾為證:「江東突起石巍峨,月映虎頭撼碧波。島上人傳雞犬靜,乘風眺浪渡蓮河。」朝左舷窗眺望,遠處山巒起伏,重重疊疊,山腳下,蜂房水渦的儘是房屋,幾乎看不見一畦田壟,這正應了「閩地八(分)山一水一分田」的古語。連綿不絕的群山,猶如一條翡翠般的玉帶環繞嶝金海域,為沿岸居民孕育了一彎蝦壯魚肥的天然海港。抬頭,見二峰突兀,高峻異常,頗引人注目,此乃東、西「鴻漸(黃錢)山」。東黃錢巨岩裸露,雄壯巍峨,如偉丈夫,據說,是閩金沿海一帶的最高峰;與之遙相呼應的西黃錢,林木蔥郁,清秀靚麗,似纖美人,傳說,明代晉江富豪李伍曾於此散銅錢濟貧民,因之得名。
大約過了卅分鐘,遊船來到小嶝和角嶼海面,柔柔的海水宛然一匹無邊的綠綢輕輕鋪展開去,越發顯得誘人,遊客們紛紛登上船頂。「行船跑馬三分命」,民風淳樸的小嶝島民在搏鬥惡劣的自然環境時,也因此大多信奉精神偶像──鬼神,以求取精神上的安慰,謀得肉體中的動力。來得真巧!小島東頭一座小廟宇香煙繚繞,鞭炮聲陣陣,善男信女正熱鬧地為小廟供奉著尊神「玄天上帝」舉行民俗慶典活動。角嶼是大陸離金門最近的小島,退潮期兩岸僅距1800米。
十分鐘後,遊船繞過了角嶼,大金門便歷歷在目了。導遊清悅聲音縈繞在每一位遊客兒旁:金門原名浯洲,至明代江夏侯周德興設千戶所,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則改為「金門」,面積 150多平方公里,由金沙鎮、金湖鎮、金城鎮、金寧鄉、裂嶼鄉等組成,東西狹長20多公里,南北最近距離3公里,形像「展翅翩躚的蝴蝶」。
浯江濤湧流急,遊船劈波斬浪奮勇向前,遊客們的心情隨之澎湃不已,畢竟這是每一個大陸同胞日夜牽掛的地方,兩地已經整整半個多世紀未能互通往來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舉起照相機,準備把自個和這久違的河山定格在一起。「看,快看!那是什麼?」眾人循聲望去,半空中驚現出42面銅鑼,橫七豎六,整整齊齊的,蔚為壯觀。經導遊介紹,才知道原來這裏就是著名的「金門馬山廣播站」,那些銅鑼就是一個個巨型的高音喇叭。船老大把船慢慢地靠近了。遊客們看得更清楚了,小山頭暗堡林立,溝壕縱橫,一座鵝卵石壘成筒狀炮樓戒備森嚴地矗立在海灘上。遊船向西,一座磅礡的山峰從海平面突兀崛起,直插雲霄,巍峨、偉岸、神秘、莊嚴,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高山仰止。這就是金門北太武山,望之悠然若偃臥之形,俗稱「仙人倒地」,故名「仙山」,有詩為證「浯洲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眠不起」。遠眺之,這仙人不僅頭頸腹腿惟妙惟肖,且一臉福相,便便大腹,敞胸露乳,儼然上八仙漢鐘離下凡。山頂上,巍巍鐵塔獨峙,高數百尺,如利箭直指長空,氣貫中天,似欲戳破蒼穹。導遊告訴我們,這就是被戲稱為「仙人雄柱」的臺灣電視臺轉播鐵塔,粗略一覽,還真有三分像,惹得一船遊客皆哈哈大笑。笑聲還在海面回蕩不息,遊客們又驚喜地發現了一處規模龐大的村落,海潮呼啦啦的前追後趕的直奔到莊腳,飛濺起的浪花倏的蹦入一座座古老的俊美的紅磚瓦古大厝門戶中。據說,就在這裏,彙集了最具閩南特色的大六路、雙落、一落四舉頭、搭樓等形式多樣的金門古厝。雙落屋頂霄脊(飛簷)淩空,如春燕剪尾;一落舉頭圓脊流暢,似馬背金鞍;白石壘基,紅磚砌牆,照壁鑲花瓷,簷角粘交(趾)陶,映著霞光綠蔭,襯著藍天白雲,拙朴滄桑的古大厝倍顯精神抖擻,風采煥發。兼有一兩幢小洋樓鶴立雞群般點綴其間,從望遠鏡裏可以看出造型典雅而別致,有「出龜」的,有「塌壽」的,還有「五腳氣」等,中西建築藝術在這裏融合得多麼的和諧,多麼的自然。這就是由楊、張、李、黃多姓合居的金門官澳村。據考證,官澳村名尚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宋末楊氏始祖楊亮節乃少帝昺之舅父,官居處置使,後宋亡,亮節更名允藏,隱居寶珠石,並名所居為「官澳」。
遊船緊鄰金門海岸線漂流1個多鐘頭,才載著眾人戀戀不捨的深情而回。途中,我們又順道遊覽了素有「乳嶼」之稱的白哈嶼,憑弔了宋少帝遺跡,吟詠了邱釣磯(南宋泉郡理學名士)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