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洲場與金門開拓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2,447
字型大小:

從明末的破壞到民國的建設,兩次台海兩岸對峙的關鍵時刻,夾在中間的金門,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在這段歷史關鍵時刻中,經歷了兩段不同結果的不凡歲月。

五、浯洲鹽場的變革與興廢:

(一) 元代明初的浯洲場:

︽福建運司志︾書中所繪浯州場圖和︽金門志︾︿卷三賦稅考﹀的鹽法中所載的文字,可以確定從元朝至明朝期間,鹽場從管勾司改為司令司;從司令司改為踏石司,再由踏石司改為鹽課司,名稱縱有改變,但浯州場場址一直設在東埔,到嘉靖年間,因司舍「年久損壞」,所以萬曆年間林烴等撰的︿浯洲場﹀圖才標明其「官賃民房」。

元代設浯州場之初,剛開始製鹽是採用煎鹽法,鹽由官府設局賣引,抽取鹽課,編有司令、司丞、管勾、典吏各一員,編列民丁充灶戶,以十丁為綱,共一灶,歲給工鈔煎鹽,每丁日辦鹽三升,由官方起建倉儲囤鹽,分召商運,按歲收鹽課稅。

在這種制度下,鹽民灶戶的生活艱苦,後來有灶戶上言表達,獲准將崩塌通潮地及拋荒的埭田,用小石砌為鹽埕,以日光曝曬滷水,結晶成粒,再召商販運,於是從原本煎鹽的方式改為曬鹽,之後曬鹽的技術漸漸有所改進。

(二) 明、清兩代的浯洲場:

明洪武二十五年改設浯洲場鹽課司,依元舊制編浯洲場為十埕,又立永安、官澳、田墩、沙美、浦頭、李保、南埕、古寧、寶林、東沙、方山、斗門、烈嶼南、北計十四倉。埕又編為十甲,因此類多消蝕賠累。

這十四倉當中,除了原本十埕都設有鹽倉之外,又增置了李保、古寧、方山、烈嶼北四倉,古寧倉的地點應是今南山、北山的慈湖沿岸,烈嶼埕據「浯洲場」圖所標,島上有兩處「鹽坵」,南埕是上庫的位置,而北倉可能在較北面的西吳、下田、東坑、雙口附近,即今「西湖」周圍。至於李保和方山,卻缺乏比較可靠的資料可循。

蓋金門產鹽,「三都中為太武山,十八都在太武之東,十九都在太武之南,濱海皆為溶沙,絕無生鹽之地;至十七都在太武之西,出鹽之地亦只居其半。以無鹽之地而令歲納鹽課之銀,有司不親至其地核實以聞,故使三都之民,永坐此累。」而且閩南各地,鹽場多而行(銷售)鹽少,所以鹽值賤,鹽民生活困苦。

經過明末清初遷界後,金門風沙危害甚烈,泥砂堆積造成淤塞,地形有了改變,鹽場毀壞的情形非常嚴重。清朝於雍正二年,置浯洲場鹽大使一員,管轄沙尾、永安、浦頭、南埕、寶林、官鎮、田墩等七埕,烈嶼場另設鹽大使一員,並「額定鹽課章程」,這時原本的斗門和東沙兩埕已經不見了。嘉慶七年,烈嶼鹽場大使併入浯洲場,浯洲場仍舊管轄八埕,鹽大使下設團長八名 (每埕各有主管一名),坵盤一千二百一十坎,漏井七百一十六口,曬丁二百零六名,年定產額鹽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擔五十斤。

清代金門所產之鹽,並作了適當的行銷分配,如乾隆間縣志記載:同安官運定額三萬三千二百擔,平和商運三千擔,溪靖商運四萬四千擔,巖平商運三萬二千擔,長泰商運八千八百擔,海澄商運二千六百擔,這些都是定額。到道光十二年冊檔記載:龍溪九千擔,海澄二千二百擔,長泰三千擔,平和一千五百擔,南靖三千擔,同安三千七百擔,漳平二千二百擔,寧洋二千六百擔。

總的來說,在清朝時期這種運銷配額下,金門的鹽民,其生活比明代好了許多。到了清末民初以後,浯洲鹽場的變化更大了。

清朝自鴉片戰爭後,政府開放五口通商,廈門居其一。廈門的開埠,使閩南一帶居民外遷,金門也因地利之便,出洋謀生者日眾,早期出洋的民眾,幾乎都做苦力維生,所以在出洋的行列中,鹽場的曬丁占有很大的比例,這些人力的外移,造成產量銳減,宣統年間,浯洲場鹽大使石樹勳雖一度整頓,慫勸本地職商陳佐才出資修築西浦頭鹽坵而增產,但朝代已近尾聲,世局正逐漸轉變了。

(三) 從浯洲場到鹽務辦事處:

經過清朝兩百多年時間,或由於氣候、水文關係造成地形的改變,或由於政策更改造成居民曬鹽意願的減低,或者有些鄰近的坵埕有合併的情形,原本的「浯洲場」到清末已有極大改變,最早是斗門埕、東沙埕不在鹽場之列,接著原本的官鎮埕、浦頭埕、沙美埕的名字也已經看不到了,此時的金門,只剩下田墩、劉澳、浦邊、瓊林、西浦頭、古寧頭和烈嶼,原本的永安埕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園。

民國成立後,一九一三年,廈門鹽務局派員在後浦街設立售鹽鋪,全島食鹽須到埠購買,這些都係外來鹽,價格昂貴又多沙土,而金門本地所產之鹽,則由鹽務局定價收買外運,為恐民間偷漏,並派兵駐守鹽坵,名曰「圍場」,嚴令滴鹽不得外漏。

一九一六年,因按埕駐兵需費浩大,遂令剷除劉澳、浦邊、瓊林、西浦頭、古寧頭等鹽坵,總計剷除五千二百坎,按坎給價二元或三元不等,僅留西園坵五千七百四十一坎,烈嶼坵三千六百三十八坎,原屬祥豐場的大嶝坵,這時行政區劃歸金門縣,也有八千一百六十六坎。

當時所剷除的五個鹽場:劉澳、浦邊、瓊林、西浦頭、古寧頭,其名字都不在設場之初的十埕之內,這些地名中,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是原本的南埕,而西浦頭、古寧頭則是原本的保林埕。即使到了一九五○年,西浦頭還有鹽業生產,之後因為國軍修建西園鹽場,通令鹽不得自產,曬鹽的情形才逐漸斷絕。

一九一九年,鹽又「奉令開放」,聽民自由曝曬販賣,惟就場徵稅,每出鹽一擔,徵大銀一元五角。此時因為裁減圍場守兵,改為督徵之用,當時的西園、烈嶼、祥豐三坵,年需經費約一萬四千多元。

民國十年版的︽金門縣志︾︿卷八建設﹀中,有以下兩段記事:

「浯洲場鹽課司舊署:在十七都,洪武二十五年建,轄倉埕十四所,後歸鹽政。」

「浯洲鹽大使廢署:在金山宮,久圯。現鹽務辦公處設於陽田保之西園鄉,又烈嶼下林鄉之鹽大使廢署,現為鹽務辦事所。」

從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洪武二十五年成立的「浯洲場鹽課司」舊署在東埔石鼓山下,後來成立的「浯洲場鹽大使官署」在金山宮,到了民國成立之前都已廢圯。林焜熿︽金門志︾的地圖上已經將「浯洲場」標在西黃村,可見金門的鹽務辦事處改設於西園的時間,顯然是在林撰金門志前。一九一九年五處鹽坵剷除之後,金門縣轄三島各有一處鹽場,分別是西園、烈嶼和祥豐場。原本「浯洲場」的名字這時已經不見,留下的只有「西園鹽務辦事處」,也就是「西園鹽場」了。民國二十年,福建省政府決定剷除金門僅存的西園鹽埕,雖經一再抗爭,終於逃不過廢除的命運。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開始,十月,日軍佔領金門,次年決定復建西園鹽場,生產食鹽供東南沿海日軍軍需。由台灣(台南、嘉義)派技師來金門負責規劃新式場區,由當地雇工復建,數月之期竣工,這時設計建造的「新式鹽場」,與原先的構築型式不同,鹽田的設計建造,用的是臺灣籍的技師,據一些鄉老表述,駐在鹽場的說是日本人,其實都是會講閩南話的臺灣人(臺南人),所以鹽田應該是仿照臺南的鹽場形式所建。到日本投降後,西園鹽場再度停產。

一九四九年國軍進駐金門,古寧頭戰後,因為大量駐軍,民生物資短缺,由國軍修復西園鹽場,雇工曬鹽,鹽場歷經金防部、戰地政務委員會、縣政府三個階段經營管理。到一九八○年代以後,由於製鹽成本不斷虧損,於是經金門縣議會議決,於一九九五年七月,金門僅存的西園鹽場再度步上民初的命運,由政府宣告關閉停產。

六、結語:

從本島西北角三獅山與九女山之間海域進入的海水,一道從金龜山北麓進入,流經西園村前、田墩村後到達浯坑與後珩之間,形成了永安和田墩兩處鹽埕;另一道從金龜山南麓進入,一支流經田墩村右、沙美村郊、汶浦頭、汶水頭到達蔡店、東蕭村前,形成了沙美、浦頭兩處鹽埕;一支流經營山到斗門村前,形成斗門鹽埕。這一大片金沙灣水域內,蘊成了浯洲場所轄的五處鹽埕,可以說是昔日浯洲場的心臟區。

民國二○年代,從後浦到官澳的現代化公路興建,道路跨過了這片海域,民國五○至六○年代,榮湖、金沙水庫相繼興建,把原本道路兩側的海域變成集水湖庫,民國七○年代,田墩海堤完成,金沙水庫外側海域也成了田墩養殖區,之後大片海域填成陸地。滄海桑田的例子,在二十世紀的金沙灣內展現無餘。

二○○一年底,金門文化園區在田墩養殖區內動工興建,從此昔日金沙灣內海面,漸被園區建築所取代,以前是先民開拓金門時期賴以維生的浯洲場,如今即將成為紀錄金門開發歷史的展館,從文化意涵來看,別具一番意義。

附錄、台灣鹽博物館:

台灣先住民早期取得海鹽的方法,是用海水直接熬煮成鹽,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東渡台灣後,同安籍的參軍陳永華,於永曆十九年(一六六五年),在臨台江內海海岸的瀨口開闢鹽灘,引入大陸沿海地區當時普遍採用的「天日曬鹽法」曬製海鹽,讓台灣從煮鹽走向曬鹽的歷史。當時的採用的是「淋滷曬鹽」的方法,與後來的「分池結晶」有很大差異。

「淋滷曬鹽」是在臨海濱可以經常納潮引海水浸潤的地方,開闢泥灘地為鹽田,先將泥土耙鬆可以吸水,將海水潑灑於田裡,令其受日光曝曬乾,再次潑灑曬乾,然後將這些泥沙集攏,置於「漏井」上,夜間溫度下降又歷露水,泥中所含的濕氣滴下成滷,煎煮法是「煮滷成鹽」,日曬法是「曬滷成鹽」,不論是煎煮或曝曬,「製滷」都是必經的一道手續。

條件上,台灣潮濕的氣候、多雨的日子漫長,都說明它不是設立日曬鹽場理想的地方,但時運卻讓台灣的天日曬鹽場不但存續了三百三十八個年頭,且其範圍從高雄、台南、嘉義到彰化、苗栗、新竹,主要的關鍵,乃是歷史因素所促成。鄭成功東渡台灣後,清政府下達禁海令,使台灣的鄭氏王朝無法從福建沿海得到鹽粒,陳永華乃引進大陸曬鹽法設立鹽場自曬。清領台灣之後,在要與不要這塊土地的尋思下,一道黑水溝的險阻已經在台灣的西海岸曬出了許多鹽場。清末日本佔領台灣後,工業鹽的大量需要,以及相較於日本本土的製鹽條件,讓殖民地台灣變成日本最理想的鹽供應地,於是在這五十年間,鹽從南台曬到北台灣。二次戰後的台灣,又在台海兩岸分隔、無法直接從事貿易往來的背景下,讓這項傳統產業繼續延續了半個世紀。

日本佔領期間,由於「曬滷成鹽」的傳統方法,一旦遇到下雨,好不容易將成的滷水就會泡湯被稀釋沖淡,造成許多工作浪費,為了分散風險,在日本佔領期間,台灣建造了新式鹽場,將整個場區分為大蒸發池、小蒸發池、滷缸和結晶池,分段曬滷成鹽,這樣建立的天日曬鹽法,減低了雨天滷水被稀釋的損失,提高了鹽產量。

一九三七年日軍侵佔金門,第二年修復已經關閉的西園鹽場,負責該項修復工作的台灣籍技師,正是延用這種改良式的方法,修建完成了西園新式鹽場,使陳永華從同安帶到台灣的產鹽技術,經改良後再傳回本屬同安縣的浯洲場,不禁讓我們想問一句:這到底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文化傳承上的必然?

儘管從南到北的許多處台灣鹽場都自有其風光的一段歷史,但依然逃不過產業型態上歷史潮流的汰舊換新,二十世紀末,台灣的鹽田也一處處關閉荒廢,二○○二年,當台灣鹽田全面廢曬後,一群由原本從事鹽產業人員、地方文史工作者、研究鹽業文化的專家學者所組成的「鹽光文教基金會」在民間成立,同時一座「台灣鹽博物館」也由政府撥款興建,為這項消失的產業注入文化新血。

歷經多年辛苦籌備策劃興建的台灣鹽博物館,於二○○五年開館,為這項在台灣存在三百三十八年的鹽文化作保存,並為有意者提供一個研究場所,目前有幾位博士研究生正以這項消失的產業作研究,讓這項民生產業的生命得以永續發展。這不禁讓我回想到,十一年前的金門,同樣的這項鹽業文化,也在我們這座島上宣布關門停曬,和台灣比起來,我們的規模雖小,但範圍卻也遍及金門島的北海岸,而我們的鹽史卻有千年以上,況且它是金門開發史上一個重要的標的,也是文化金門的一個商標,當年我們的「民意」機構,如果其眼光不只是從「經濟」角度看,也多從「產業文化」角度來衡量的話,也許我們這座千年鹽文化的大門不致關得那麼倉促,而今天的「浯洲場文化館」也不必開得如此辛苦了。

猶記得當年鹽場關閉之時,吳鼎仁老師創作了一幅以鹽田關場為背景的水墨畫,取名「日落浯洲場」,至今仍然在我腦中烙下深沈的映象,至今還讓我感嘆浯洲場的落日是那麼美好與難忘。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