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旅外鄉僑人物故事》從傳統神紙香燭生意到化工原料商的陳佳模

發布日期:
作者: 呂紀葆。
點閱率:795

在金門島南方海拔61公尺的象山坡地上,住著陳姓血緣的聚落人家。那裏,在一般常見的閩南式古厝之外,南洋鉅富陳景蘭所建的五腳基蕃仔樓,不僅是成功村的地標,也是金門島上占地最廣的大洋樓,它標誌著這個俯視金門島南海岸的村落,很早以來,生活貧困的村民,便響往越過這片海洋,到另一端的土地上「掏金」。

1949年6月15日,陳佳模呱呱墜地出生在成功村的一戶農家裏。和農村裏大部份的孩子一樣,童年的陳佳模吃著田裏栽種的蕃薯、花生和玉米長大。父親在他出生後翌年回星謀生。這一別,直到1955年移民手續申請批准後,陳佳模這才隨同母親和祖母,搭乘飛機從金門飛往臺北,輾轉經過香港、泰國、馬來亞,最後來到新加坡。

翌年正月,家住羽球館一帶的陳佳模,進入附近的光華學校就讀一年級。光華學校是福建會館興辦的學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這間在1953年開幕的嶄新校舍,其規模與設備,堪稱新馬小學的佼佼者。馬來亞各州師範班教師,紛紛組團到光華參觀。南洋大學入學考試,附近的中正總校及其他學校亦經常借用光華禮堂彩排或演出之用。

陳佳模在這校風良好的環境裏求學,雖然之前並無基礎,一切從頭學起;不像一些同學,之前可能已讀了幼稚園,認識好多字了。但是,勤能補拙,好學不倦的陳佳模除了在課堂上用心聽講之外,放學後也在家用功溫習功課。幾年下來,他的學業進步神速,年底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我入學時的校長是劉守潛,即將畢業時的校長是吳師逵。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六年級班主任陳森岩,陳老師也負責教我們數學。那時的老師都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除了教授知識之外,也灌輸我們做人的道理和正確的價值觀。」 陳佳模感激地說道。

讓陳佳模幼小的心靈有一絲絲滿足的是,他曾當選為模範生。在老師眼裏,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他是樂於助人的好同學。陳佳模說:「我那時真正體會到了品學兼優,做一名好學生的價值。」此後,陳佳模更努力向學,從小學到大學,務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發揮出來。

兩度參與舉辦園遊會

1962年,陳佳模以優異的小六離校會考成績進入中正總校。其時,華校中學改制剛開始不久,從以前的三三制改為四二制;即中學四年,高中二年,分文科和理科兩種。剛進入中學的陳佳模便遇到了學生不滿這項改變而發動的學潮,學校停課數天。「當時也不瞭解學潮發生的原因,既然停課,也樂得在家逍遙幾天。」他說。

五、六十年代,中正中學是享譽新馬的著名學府,與華僑中學「諭亮並稱」。進入中一,老師或許是參考小六離校會考成績吧,陳佳模被選為班長,這給了他學習如何待人處事的機會。中正六年,陳佳模度過了人生追求學問的黃金時段。中正有個美麗的湖畔,他時常和同學在湖畔聊天、研究功課。有時也在放學,功課不緊時和同學在湖畔捕魚,其樂融融。

另一項最令陳佳模永遠難忘的是為籌募禮堂建築基金,而在1964和1965年兩度在校園內舉辦的園遊會。園遊會由董事部、全體師生、工友和校內食物攤主合力籌辦。當天,整個中正湖畔熱鬧哄哄地,各類遊戲攤、食物攤、手工品和美術展覽,讓前來的嘉賓和家長們目不暇給。

當時的校長兼園遊會主席黃芬奎在致歡迎詞時,特別指出食物攤裏有一攤是董事部建築禮堂委員會主任康振福報效的蘇門答臘「隆冬」,是非常出名的印尼食品,在新加坡很難找到,要大家去嘗嘗。「果然,一下子就被搶光了。」陳佳模說。「我和一些同學有負責攤位,當然忙得不亦樂乎。作為學生,雖然不能在金錢上給予大力支持,但參與活動,卻讓我們學習到通過集體合作,是可以達到目標的。」

翌年的園遊會規模遠比第一次更大。陳佳模還記得,熱心的董事、師長和校友更紛紛推出他們的拿手好菜。另一特色是全星各大水族館和養魚場亞報效各種觀賞魚。這回的籌款,記得是十萬餘元,比先前多了一倍,創下當時全星學校園遊會籌款最高記錄。

希望當一名專業醫生

陳佳模在高中就讀時選修生化班。一方面是興趣生物和化學這兩門學科;更重要的是對生物感興趣,希望畢業後能考上大學讀醫科,當一名專業醫生。

1967年,陳佳模以優異的會考成績考獲高中文憑。但因英文欠佳,只好報讀南洋大學生物系。三年轉瞬即逝。其時,南大學位已獲得政府承認,但生物系畢業生,就業前景依然非常狹窄,不是當教師,便是在原產局任職。陳佳模的父親認為「工字不出頭」,希望孩子學做生意,將來做個商人。

在大姑丈的出入口商行工作

離開大學,陳佳模即進入漆街大姑丈經營的「松美」出入口商工作,月薪一百五十元,負責守店及其他拉拉雜雜的事物。「松美」不僅經營神紙香燭生意,也附設匯款部。半年後,陳佳模的父親因工作意外去世,家裏頓失經濟支柱。他的大姑丈遂囑咐陳佳模也負責處理報關與銀行來往手續,月薪迅速提高到四百五十元。幾個月後,又再增加到六百元。

「我很感謝大姑丈的照顧與提攜,讓我在困境中得以繼續成長。這種家族之間的互相扶持與幫助,是幾千年來優良華族傳統的再現。反觀今日,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優越,一般年輕人都以追求個人名利為依歸,家庭之間的互助精神已經越來越少見。為了追求金錢,孩子控告父母親的新聞也屢有聽聞,令人唏噓不已。」陳佳模感慨地說。

從神紙香燭生意到化工原料

在「松美」出入口商工作八年後,經大姑丈的同意,陳佳模乃出來創立「松茂」貿易公司。大姑丈並介紹金門鄉親莊文程與他合夥,經營的神紙香燭,則由「松美」出入口商供應,那是1979年,店址就設在直落亞逸街與北京街交界處。「開始階段,為了打開市場,四處走訪巴剎、雜貨店和香燭店主,忙碌得很。還好,勤於奔走總會有收穫的,生意逐漸走上軌道。」陳佳模回憶道。

1980年,陳佳模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轉捩點。事緣他的妻舅翁江福因與老闆意見不合,鬧得不歡而散,有意出來闖業,找上了陳佳模。翁江福原本在一間有機化工原料廠當經理。基於對妻舅的支援,以及看好化工原料的發展潛能,陳佳模乃毅然地與他合作,創立了「益茂漆業私人有限公司」,由妻舅擔任經理,經營有機化工原料和溶劑等生意。草創時期,公司規模甚小,僅有店面一千尺,棧房七千尺;員工也不過四、五人而已。

益茂漆業私人有限公司主要製造應用於油墨、油漆、噴漆及其他和電鍍工業產品需要的溶劑,屬於石油衍生物的下游產品。銷售產品八十巴仙由裕廊島的工廠,以及殼標(Shell)、美孚(Esso)的提煉廠供應,另二十巴仙則由歐美和日本入口。

成功在於堅毅不拔

1993年,陳佳模在裕廊工業區購置了第一間工廠,占地約四萬六千尺,員工二十幾名。就在這時,妻舅因酗酒導致肝硬化去世。所幸襟弟蘇亮郿經已在公司任職,熟悉工廠的運作情況,遂由他接管經理之職。與此同時,陳佳模也把全副精神從「松茂」轉移到「益茂」。2002年,陳佳模更擴大業務,在裕廊工業區另購置了一塊占地約八萬五千尺的廠房,員工增加到五十幾名。

「從經營傳統的神紙香燭生意到化工原料,這一轉變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在中學時唸生化學,原本想當醫生;醫生當不成,卻從事與化學有關的行業。我不相信命運,卻對事業的順利發展感到很滿意。」陳佳模說。目前,益茂漆業私人有限公司的產品,七十巴仙供應本地市場,另三十巴仙則銷往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室利蘭卡、柬埔寨、泰國、緬甸、紐西蘭、澳洲和馬里求斯等地,每年營業額高達四千萬元。

回顧過去,陳佳模表示,經商的最主要信條,便是重信譽,真誠待人。他引臺灣星雲大師所說的話:「一個人的成就,在於日積月累;一個人的成功,在於堅毅不拔」自勉。因此,在逆境中固然要奮勉向上,但在順境時,也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他謙虛地說:「我不敢說自己很成功,但會繼續努力,並且回饋社會。」

積極參與會館,推動文化活動

陳佳模在八十年代加入浯江公會,旋即獲選成為理事。浯江公會這個地緣組織,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近鄉親、服務鄉親。二十多年來,他主要擔任教育股的職務,參與獎助學金頒發事宜,現為該會總務。

1996年,陳佳模眾望所歸,獲選進入金門會館董事會,和他同時入選的另一年輕董事是李志遠。陳佳模曾擔任副福利兼文教部主任,現為財政兼文教部顧問。文教部共分四組,即學術講座組、歌唱組、讀書會和編輯組;另包括金門文史資料中心。金門會館主席黃祖耀就曾在2002年的新屆職員就職典禮上讚揚陳佳模與李志遠分別領導的文教部和青年團,表現突出。

2004年,金門文史資料中心由副主席方水金主持剪綵開幕。陳佳模指出:成立該文史資料中心的目的,是在收集和保存金門的文史資料,藉以豐富會館的藏書,並為金門人和社會人士提供研究閩南和金門文化的平臺。自成立以來,便收到金門縣文化局,以及海內外鄉親捐贈的文史資料多種。他籲請更多鄉親和社會人士支持這項活動,不讓寶貴的文物和資料流失。

去年八月,金門會館文教部也首次推出文集,出版︽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選︾,旨在推廣文化藝術,鼓勵更多金門人進行華文文學創作。陳佳模是這項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者,指出它與文史資料中心相輔相成,為後人從事研究提供翔實的資料與便利。

2003年,陳佳模因積極參與宗鄉團體活動,及對家鄉有功而獲得金門縣政府頒贈「模範華僑獎」。

大力支持民間文化團體

早在七十年代,陳佳模便在好友陳聲桂的邀約下,加入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書協)和新加坡文化協會(文協)。目前,他擔任書協董事部常務副主席,也是文協副主席。三十多年來,陳佳模在財務上予以上述兩個文化團體大力的支持。不僅如此,他也身體力行,參與諸如接待外賓、出席開幕典禮、隨團出國訪問等等活動。

對於書法這門中華傳統藝術,他說:「我因生意忙碌,沒時間好好靜下來學習書法,希望將來退休後可彌補這個缺憾。不過,我很高興看到書協茁壯成長,成為馳名海內外的書法領導團體。」

原來,領導書協和文協的陳聲桂會長,是陳佳模在光華小學的同學。雖然中學不同班,大學也不同系,但都同在一個校園,時常見面。將近半個世紀的友情,是他極力支持老同學的原動力。「聲桂一年前創設老人書法大學,又獲中國同濟大學頒予教授名銜,這些都是他努力推動書藝的成果。作為老同學,我也分享了他的這份榮耀。」他說。

鼓勵孩子回鄉尋根

離鄉二十多年後,陳佳模於1979年首次回鄉,與親人團聚。六歲離鄉,對家鄉的印象是那麼地模糊,這回才對金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除了成功村故里,他也到安岐外祖父母的住居探訪老人家和其他親人。當然,他也不忘遊覽各地景點,例如太武山、莒光樓、馬山觀測所等等。

其後,他多次回鄉,有時偕同太太和孩子。「雖然,孩子都在新加坡出世,但我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知道為何上一輩的人得離鄉背井,遠離親人的無奈與悲戚!」 陳佳模語重心長地說。

以打高爾夫球為戶外運動

因商場應酬,陳佳模以打高爾夫球為戶外運動。在家時,則抽空踏機械腳踏車,儘量每天運動半小時。

讀書時代,陳佳模就開始收集郵票、首日封和錢幣,這樣的嗜好一直保持到今天。閒暇時拿出來觀賞,他覺得有助於鬆懈身心,讓心靈獲得片刻的寧靜。此外,觀賞名家書法作品也是他的樂趣,由於有機會與當代海內外著名書法家接觸,例如啟功(已故)、潘受(已故)、邱少華、陳聲桂,家裏不乏這些名家的墨寶。他也喜歡閱讀書籍,從書中獲取知識及經商的策略,這類書,包括三國演義和保健叢書等。

陳佳模於1973年結婚,妻子翁金華也是金門人。婚後育有二男一女,一門俊秀。長男矜宏為商業管理碩士,現在公司裏協助業務。長女貞瑩大學畢業後,刻在銀行擔任會計師。老三尚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化學工程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