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是我家
時空變異、文厝內成停車場
在「昭德宮」邊就是里民稱說的「文厝內」,「文厝內」是對文應舉故居的俗稱。位在金門總兵署和縣商會之間的三角地段的停車場。原來在日據時代曾是後浦地標的文家大厝,是一幢三進大厝,厝內的主人是擔任過總兵的文應舉,其父為粵(廣東)人,膺任金門鎮右營守備時即遷居後浦。
文應舉字君賢,號矛山。嘉慶元年應舉以外委從總兵李南馨擊賊有功,任廈門右營游擊,隨即升任參將、副將,道光年間擢升揚江鎮、瓊周鎮總兵。其子叔姪先後投效軍旅,子孫歷任千總、守備、總兵功績顯赫一時。歷民國以來文應舉後裔散居海外,不乏有博士、教授的子孫,真不愧是將門之後。
早年「文厝內」和商會的交界處是鄉下人來到後浦城販售柴薪和菜蔬的臨時集中地。現在人們口中的「文厝內」,早已在民國三十三年遭盟軍轟炸毀於炮火中,成為一片平地,但因總總因素,致使文氏後代子孫未能將故地重建,後來文氏後人文安妮從美國返鄉向縣政府陳情,好不容易留下一片祖先的土地,現在由其子孫規劃作為私人收費的停車場。即使如此「文厝內」依然成為人門口中傳說的故事話題。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文應舉第八代孫文先知、文先覺(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兄弟分別從香港和印尼返回金門,筆者曾經在民生路某家特產店巧遇,兄弟雖住不同地方,但感情彌堅,認為自己是金門人,一定要回鄉看看,並至古崗村文應舉古墓祭拜其祖先,以圓滿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之願。
山川改易、人事變遷草埔尾
由「文厝內」往金城公車站走去,一邊是屬於珠埔東路四巷的東門里,一邊則是北門里所轄,附近一帶就是所謂的「草埔尾」。此地本為民國四十八年警察局所建房舍,五十六年又增建宿舍。後來警察局遷至「總兵署」,自來水廠則作為辦公地,七十年水廠遷至金山路的農試所遺留的舊址,原址於七十年讓予東門里、戶政所和北門里作為辦公處,現在則由許氏宗親會出租作為商家營業之用。
另一旁一幢二樓為民國五十六年興建作為消防隊之用,在消防分隊遷走之後,現在已出租作為商家之用,此地有一座立姿持帽歡迎的先總統蔣公銅像,經過數次的整修永遠不變的是銅像的身影,最近一次的整修使得銅像週遭的視野更開闊了,也使此地以車站為主的商圈儼然成立。
走上山坡就是「許厝墓」的一部份,這裡是許氏始祖(月啊墓)和二世、五世安葬之所。據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庸文先生稱:相傳「許厝墓」最早是陳氏族人所有稱為「陳厝埔」,許氏祖先入贅於陳氏後,許氏繁衍成族,陳氏族人乃遷居埔後,但鄉人仍然稱為「陳厝埔」,於是許氏族人利用掃墓祭拜之時,將「風車餅」、「銀寶啊」和錢文撒在祖墳的四週,然後向人聲稱:到「許厝墓」分「風車餅」、「銀寶啊」,到「許厝墓」撿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