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是我家
就如去年夏天金門日報登載一件離奇車禍事故:「石雕公園離奇車禍,車子豎立阿都有驚無險」原來當天星期二午夜輪值隊員在東門和北門交界處的金城車站斜坡處,發現兩位醉醺醺的「阿都」在互毆,不時滿嘴的英語和國語夾雜的穢語,隊員隨即以手機聯絡警方處理,兩位警員一到,就在拉扯之間一位「阿都」趁隙假裝是一路走下坡,此時一輛超速轎車倏忽而過,警員一時錯愕,就讓超速者逃逸,走下坡的「阿都」也趁機駕車逃了,沒想到就在石雕公園發生有驚無險的離奇車禍,整輛車子直豎起來,「阿都」無生命危險。參加巡守隊的隊員們本著一種服務的熱誠大家願意犧牲為自己的家園略盡棉帛之力。民國九十四年內政部警政署實施「六星計劃」將巡守隊更名為「守望相助隊」,不管更改為什麼隊名,所有隊員的犧牲與奉獻卻永遠不變。
走出巡守隊部就是浯江溪停車場,浯江溪從浯江橋至莒光橋的溪面已在民國八十七年加蓋,並成為公共停車場,總共有四百二十二個停車位,停車場曾一度收費,設有專人看管,並配合警方強力取締東門菜市場週遭違規停車,希望民眾能集中停車,以保市場週遭早為人們所詬病的交通亂象,沒想到一聽要收停車費,一夕之間停車場上竟是門可羅雀,民眾對於收費一事還是不以為然,不能接受,最後在收費不理想下撤站開放自由停車,星期假日偶而才會看到車潮,但車位總是停不滿的浯江溪停車場就這樣的日夜的閒置著,也無專人管理了。最近停車場的中間車道的路面水泥已剝蝕處處,多少對行車的安全性有些影響,令人意外與欣慰的是,就在本文完成後的第二天,停車場的路面竟然已在整修了。
最可惜的是當初建停車場時,竟將後浦居民心中共同的記憶──「兒童橋」給一併拆毀了。
記憶中的兒童橋橋面寬約二公尺,長約近二十公尺左右,為鋼筋混泥土建造,有橋墩基座乙座,為支撐整座橋的主結構,橋面兩邊圍上約五公分粗細的鐵欄杆,橋面可容兩人同時並肩而行,因其相對於大橋和新橋而顯得橋身嬌小玲瓏,簡直是一座小橋了,可能因此之故而權宜命名為「兒童橋」,或另有原因正待考證。兒童橋曾陪伴過無數的人們,也為不少的鄉親留下美麗的倩影。
兒童橋,日日月月看盡了浯江溪的潮起潮落;看盡了晨光與夕陽;也看盡了來來往往的眾生,但它卻默默堅守崗位,奉獻與犧牲它的一生,從不求任何的回報。兒童橋終究難逃被拆毀的命運,在拆毀的當日我目睹怪手一鏟一鏟將橋身破壞,猶如將我的美好記憶一一掃除吞噬一般,心中雖充滿萬般的不捨與無奈,但徒呼奈何呢?就連安坐於橋頭的橋碑乙座也傲然走入了歷史。
對我而言,失去了一座兒童橋,不但是地區建築歷史的損失更是人們無知與貪婪的顯現,且讓歷史留下傷悲與哭泣!也讓人們在追求進步之時另一層次的省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