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是我家
而在電廠圍牆外後側,有一座「王總墓」,是前清男武略騎衛之母暨夫人之墓,墓前有一簡樸四住三間一層石牌坊上面刻有一幅對聯:「槐列萱庭傳孟織,桃開瑤園映萊衣。」墓碑上右邊刻有「乾隆乙卯年」、中間刻「皇清敕贈太安人順城汪氏瑩」及「附葬男武略騎衛樸齋王公」和「暨媳婦受封安人勤慈蔡氏」分刻兩旁,左邊「孫、子定邦立」。墓前一對造型活潑石獅子,依然守護著主人,根據推測「王總墓」的主人是王定邦之祖母暨雙親之墓。據說「王總墓」是葬在梅花蟹穴上,風水頗佳但是明堂前犯煞,即在墓前用石條築成一道圍牆以擋煞,但在日據時代被日軍拆毀做防禦工事,遇流年時易形成煞氣破壞了風水,目前「王總墓」蔓草荊蓁荒莽處處,而其後代子孫散居他方,乏人管理甚是可惜!
走出「王總墓」,回到環島西路轉入右手邊的岔路,名聞中外巍峨的莒光樓矗立在眼前,民國四十一年由軍民同胞共同出力出錢所建成的莒光樓,飛簷畫棟,朱碧輝煌,為建築名師沈學海所設計,仿古宮殿型制建築,佔地二千多坪,是金門新二十四景「莒光遠照」之一。取先總統蔣公「毋忘在莒」的訓示,藉之宏揚光大「毋忘在莒」的意義,而「莒光樓」三字為大膽英雄賴生明所書,早其作為中外來賓簡報場所和心戰中心,三樓則為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設立的金門縣歷史文物館,陳列金門先賢歷史文物、古玩、書畫以及本縣文化歷史有關之書籍及藏物之處,共計有三百餘件,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曾引起來金外賓絡繹參觀爭睹為快。此番莒光樓經過整修,自是一番不同景象。先前吳萬谷先生詠莒光樓詩句中的:「輕球海飄與空飄,為寄靈犀過海招,:::更上層樓一采風,古今文物燦然豐。」的情景則已成過往陳跡歷史。現在的莒光樓內部的陳設充滿現代意味的廣告看板,早已失去它足以代表金門的實質精神與內涵,雖然它曾走入新台幣裡,成為郵政總局發行量最大的國內風光景點的郵票。
小心翼翼走下石階,左邊是波光瀲艷莒光湖景點,莒光湖的「珠江夜月」是金門舊八景之一,也是金門新二十四景「浦江煙雨」組成的美景之一。莒光湖經過數次的整修,和原來舊有的涼亭、九曲橋等景物和寬泓的湖面與往昔大異其趣,雖然再也看不到水草、水鴨子但也不失湖光水色的一面。就在湖端有兩座鐵皮屋,靠浯江橋的是屬南門里老人會會址,經年看到國旗和會旗在空中飄揚,而另一頭則是浯江老人會會址,白天是老人們歡唱卡拉ok聚會聊天的場所,晚上則是東門巡守隊的隊址。
深夜的守護者、東門里巡守隊
東門巡守隊成立於民國九十二年,目前有八十位自願服務犧牲的義務隊員,由里長蔡祥坤兼任大隊長。巡守隊的成立對於里民的居家安全、協助警方維護治安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午夜時分,寒風冽雨穿梭在東門里的大街小巷,注意可疑人等,防止宵小或異常門戶或協助處理交通或苦勸深夜不歸的青少年或協尋失蹤人口:::等大大小小的事都是隊員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