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讀詩札記

發布日期:
作者: 謝輝煌。
點閱率:657
字型大小:

吳  休先生︹大陸︺有︽野柳岬遐思︾詩一首如下:

野柳灘頭望迷茫,濤聲帶雨倍淒愴。

石人頻灑遊子淚,如訴相思泣斷腸。

詩人曾於一九九三年冬,隨北京畫家訪問團來台作藝術交流,於暢遊台北近郊的野柳、紅毛城後,賦詩三章,此為其中之一。題下注云:「野柳岬風景區在台北海濱,怪石嶙峋,其間有酷似人頭者,人稍『女王石』,余於雨中觀之,恍如遊子落淚。」

這也是一首大陸習慣的「新古體詩」,用韻超出古體詩的「通、轉」範圍,如「愴」字屬仄韻去聲的「漾」韻,今和平韻下平聲「七陽」中的「茫、腸」混用,即為明證。又,「淒、遊」二字犯「弧平」。所以,不能從七絕或七古的尺度來嚴格檢視此詩的形式是否有當,而必須從立意上去欣賞此詩的特色。

此詩之貴,貴在意新和想像的新。蓋野柳海邊的「女王頭」,一般都從「女王」二字上去捕捉美的想像,而此詩作者卻獨具慧眼,以漂泊異鄉的遊子去作聯想,不同凡響。

詩人之所以有此特別的聯想,可能是因為他初次渡海來台,作客異鄉,心中難免不無思家想親的繫念。因而就把那來自外國︹「女王」是舶來品︺的「女王頭」想像成遊子,又把自己的思家想親的感情移植上去。故當詩人目睹冷雨挾著潮聲自女王頭上澆下時,便有著「泣斷腸」的感受,而分辨不出那些是女王的淚、那些是自己的淚了。

詩人是畫家,想像力豐富,感情也豐富。他的另一首︿夢遊台灣﹀:「寶島之行望眼穿,夜來隨夢到台灣:::熱腸怎奈相思苦,愈覺行期來姍姍。」可見他詩中的「相思」對象是「台灣」,這與香港回歸前幾年間,整個大陸官方民間的願望不謀而合。這當然是因為不太瞭解台灣的現況,因而產生了這樣的思維模式這也就無傷大雅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