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知命生活簡樸的印尼鄉村雜貨店商蔡水土
風獅爺是金門的精神堡壘,它鎮守在各村落風口,擔負著抵禦風沙、辟除邪魔的任務,是金門人的守護神。金門現存的68尊風獅爺中,最早的一座位于高坑村,距今已有250多年歷史。至於最大的一座則在安岐村,高380公分。
安岐村位於金門島的西北方,前端是浩翰的大海。由於四面是平地,無山丘擋風,村民感受到的風煞十分強烈,認為非得靠大風獅爺不足以擋風煞,乃豎立了金門島最大的一座風獅爺。它不僅是村人的守護神,也是一座心靈上的燈塔。據傳說,早期村民出海捕魚,夜歸未能辨別方向時,只要唸唸有辭,這尊風獅爺的眼睛便會發出兩道亮光,指引村民安然回帆。
雙親早逝,由嬸母代為扶養長大
1921年出生于安岐村的蔡水土,離鄉前便經常打從這尊風獅爺身邊走過。許多兒時記憶,儘管都已模糊,惟獨這尊風獅爺,卻在他遠離家鄉的日子裏,經常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夜深人靜,北望金門,親人的臉和這尊風獅爺是他的最大安慰!
幼年經已雙親去世的蔡水土,由嬸母代為扶養。回想過去,現年86高齡的蔡水土說:「舊時金門,兄弟妯娌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這種家庭結構是華人優良傳統的展現。它實際上是以一個家族中心為主體,每個成員都受到這個主體的保護。我和弟弟,以及四個妹妹就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
由於家貧,蔡水土小時並沒有機會到私塾唸書。及至十多歲,他和一般農村的孩子一樣,每天到耕地上幫忙種植蕃薯、花生、玉米、大小麥等農作物。其時,金門仍屬蠻荒之地,境內都是羊腸小徑,出門還得翻山越嶺,交通十分不便。因此,少年時期的蔡水土,生活圈子就在安岐村一帶,過著簡樸平淡的日子。
十五歲下南洋─石叻班讓
十五歲時,已在印尼蘇門答臘石叻班讓做生意,大他約有二十來歲的堂兄蔡天為回鄉探親,離開時也把蔡水土一併帶走。就這樣,從金門坐小船到廈門,再由廈門南下新加坡,輾轉來到目的地─石叻班讓。
「印象中,從廈門下新加坡,約需十多天。船上的日子,悒悶非常,每天就是對著藍天大海。我們住的是經濟艙,起居條件並不好。不過,這一些都不曾影響我,一心只想在南洋謀生,賺錢好給家裏改善生活。」蔡水土回憶道。
船抵新加坡,在轉往石叻班讓的當兒,蔡水土在牛車水的小旅店住了幾天。「和金門比較,那時眼中的新加坡是大城市,猶如廈門。我在這裏也第一次見到藍眼紅頭髮的洋人。幾天後,堂兄和我坐了柴船,從美芝路海口回返石叻班讓。」蔡水土說。
在堂兄的雜貨店裏幫忙做生意
石叻班讓是蘇門答臘南部廖內群島的一個縣治市區。印尼語裏這名字的意思是「長海峽」,因為這小島是望加麗海外,一條長長海峽的另一邊。它距離新加坡不過一天的水路,鎮上住著不少華人。蔡水土和堂兄由此再乘坐半個多小時的舢舨,到一處叫「阿萊」的山芭(即鄉村)裏落腳。這裏,堂兄經營了一間瓦弄店(即雜貨店),並收集樹膠和其他土產,運往新加新去賣。
「我就在堂兄的雜貨店裏幫頭幫尾,包括送貨、守店等。基本上,工作並不很辛苦。忙忙碌碌,一天很快就這樣過去了。三十年代末的印尼,龍其是小島上的鄉村,電燈設備並沒有,僅有土油燈;打點、整理好店面後,也夠累了,晚上很早便去睡。這和金門倒也十分相似。」蔡水土說。
印尼原住民純樸又熱情
居住在印尼鄉村裏,蔡水土與原住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表示:印尼原住民一般上都很純樸、熱情。他們樂天安命,對生活要求並不高。他們儘量從大自然獲取所需,早上割膠,也種植一些蔬菜、水果;當然,他們也養雞養鴨。
說到這裏,蔡水土忽然提起椰子樹。「椰子樹是南洋一帶隨處可見的熱帶植物,深受印尼原住民的喜愛,可說是他們的聖樹。你絕對沒想到,椰子樹用途之廣,是其他果樹所不能媲美的。椰汁清涼可口,它是許多人熱愛的飲品;而椰肉可食,又可榨油,也可釀酒。此外,椰幹也可當食品。至於椰子的樹葉,以及椰子的木條,都是原住民的建築材料。前者可用來蓋屋,後者可用來鋪地板。總之,它的用途可多呢!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蔡水土年輕時也很喜歡喝椰子汁,後來年紀大了,聽說喝多了有害身體,也就「敬而遠之」了!
二十一歲回鄉娶親
在山芭裏生活,一幌便是六年。1941年,二十一歲的蔡水土首次回鄉,並在家人的安排下,娶了湖下村楊氏女子為妻。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不久,日軍佔領了印尼,蔡水土只好滯留在家鄉,一呆便是五年,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戰爭結束後,這才帶了堂弟蔡天開回到「阿萊」。
二十八歲,堂兄眼見蔡水土羽翼已豐,乃囑他和蔡天開合營另一間雜貨店。其時,「阿萊」這個小地方,單就蔡氏堂兄弟,便共開了三間雜貨店,分屬老大蔡天為,老二蔡天賞,及他與老三蔡天開合營的這一間。另有四、五間雜貨店,則為其他華人所經營。競爭雖激烈,但大家都可分得一杯羹。
收集樹膠賣到新加坡
雜貨店所售賣的東西,從日常用品到食品,應有盡有。這些雜貨,一部份是由新加坡進口,經幾手轉運到山芭裏的雜貨店;另一部份則由當地供應,例如蔬菜、水果等。從原住民處收集回來的樹膠,則賣到章芳林街(俗稱八間仔)的「林美髮」九八行和十八溪墘的「勝德」九八行。
回憶那一段單身在「阿萊」的日子,蔡水土說:「我們一人守店,另一人騎腳車到外頭向印尼原住民收集樹膠;有時也把他們要的米、鹽等日常用品送到他們的家。那時的鄉村小路迂迴曲折,非常不好走,何況還要載物呢?不過,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至於日常三餐,以及洗濯衣物,樣樣也得親手勞動。」
有人說,那些在鄉村裏經營雜貨店的華人,原都是從中國南來謀生的下層貧困農民,但他們利用原住民的無知與憨厚,剝削了後者的利益。換而言之,物物交換是華人對原住民的剝削,是一種不公平的經濟掠奪。蔡水土並不完全苟同。他認為,在鄉村裏的華人雜貨店主,他們起早摸黑,辛勤跋踄,商業活動促進了城市與鄉村的交流,也讓農村的原住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據說,1965年九。三十政變時,亞齊地區的亞齊人和坤甸地區的達雅族人,因聽信謠信而把華裔商人趕走。結果,他們村裏的土產,或是手上的手工業產品,不是無人購買,就是被壓價;而買進來的日常用品和食品,卻又比以前華裔商人所賣的貴了好幾倍。他們終於承認自已錯了,表示華裔商人是他們的兄弟族群。
華人到各鄉村經營雜貨店,由來已久
早在1870年,荷印政府即頒佈農業法令,禁止非原往民擁有耕地,這使得移民印尼的華人,唯有當勞工或從事商業活動;而經營雜貨店,便成了早年華人移民最普遍的行業。再者,荷蘭人在印尼做批發生意,經已習慣由華人零售分散到全國名角落。這是由於華人人數遠遠超過荷蘭人,為了謀生,華人不嫌偏遠和不便,深入各地鄉村經營雜貨店。另一原因是華人適應能力強,極易與原住民融洽生活在一起。如此經年累月,華人也就控制了當地的零售業,成了荷蘭人與印尼原住民之間,或是較後外地商人與印尼原住民之間的仲介商。
1950年韓戰爆發,樹膠猛漲,蔡水土也和其他從事樹膠業有關的商家一樣,很快地便賺了一筆錢。1959年歲末,由於中印友好關係突然逆轉,蘇卡諾政府頒佈第十號法令,禁止華人在縣級以下的地區居住,武力逼遷華人。蔡水土只好關掉雜貨店,轉行政府允准的生意,成為米的批發商。可惜,這行業經營沒多久,一場大火便吞噬了整個貨倉,損失慘重。「政府禁止華人在縣級以下的地區居住,目的是要原住民取代華人在鄉鎮的商業活動和地位,讓原住民也能經營生意,不會被華人壟斷。」蔡水土解釋道。然而這項政策後來證明是失敗的。
六十年代移居新加坡
蔡水土在收拾殘局後,痛定思痛,耳聞目睹印尼種種的排華政策與暴亂,不想在此長久居住,乃於1960年移居新加坡。之前一年,他已為妻子和孩子辦理移民手續,將他們從金門申請到新加坡來居住。
初抵獅城,蔡水土入股同鄉許加篤等人經營的「美興公司」,負責下船送貨的工作。「美興公司」專辦輪船伙食,供應煙酒、汽水和各港雜貨,甚至蔬菜、生果和魚肉等等,性質和他以往在亞萊的雜貨店大同小異,不同點在於它供應伙食予輪船,相當具挑戰性。原來,輪船抵達新加坡後,有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啟航。這時,廢寢忘餐,做到深夜是經常有的事。蔡水土就曾有一次,因趕時間而不慎跌倒在船艙裏,足足在醫院裏躺了十天。
生活簡樸,吃得簡單而健康
蔡水土在八十年代初退休。他的堂弟嫂許彩華談起這位堂兄時,直說他為人忠厚老實、生活簡樸。「我從來就不曾看過他發脾氣。他性子好,工作勤快,一心一意把他應做的事做好。」許彩華因為丈夫蔡天開與蔡水土合作生意,兩家在印尼時來往非常密切,也十分熟稔堂兄的性格。
一生節儉的蔡水土,吃得很簡單,也活得很健康。長男蔡榮新說:「桌上儘管大魚大肉,他也只是拿那麼一點點,彷彿沒動到菜肴似的。他不挑食,但最喜歡吃蕃薯糜、鹹糜和竽頭飯,道道地地的家鄉菜。」
蔡水土雖已耋耄之年,但精神奕奕,除了患有耳聾及關節炎,走路略為辛苦外,他凡事都不假於人。退休後,他甚至每日也到孩子的啤酒代理公司走動,幫忙搬運空箱子,一點也不顯露老態。他指出:這便是運動,藉以活動筋骨,好過呆在家裏,整天睡覺,無所事事。
整天睡覺當然不行,但早點上床就寢或許是他的養生之道。「並且一覺到天亮,非常好睡。」媳婦說。他也不沉迷電視節目,煙酒不沾;雖然店裏都是酒,隨手可得。
四代同堂,其樂融融
蔡水土育有四男二女,十多位內外孫和外曾孫,四代同堂,其樂融融。讓他最感欣慰的是,兒女們事親至孝,孫子們也十分敬重爺爺;孫子們還帶他去旅遊澳洲,讓他認識洋人國家和中國,以及家鄉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的差異。此外,孫子們也帶他上豪華遊輪,讓他重溫海上的日子。他說:「當年遠度重洋是為了討生活,船上的活動空間十分窄小,吃的也很簡單;那像遊輪如此豪華的設備和豐富的膳食。」蔡水土感觸良深,他不是悲情過去的困苦。畢竟,那一代的金門人都是如此面對命運。六十多年過去了,他無怨也無悔;他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相信今日的幸福,是他過去努力奮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