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今說之二十三》大器晚成
大器者,何謂也?本指大的「器具」,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後引喻一個人的成就較為延遲;亦可指男子懂事很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考諸︿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等例,望文生義,其理甚明。夫大器早成,理有未然?君不見,千呎楩楠,汲日月之光,始更生其輪廓;大器晚成,理未必然,君不聞,百步潛艇,拜科技之賜,能速造其容積。(註一)大器晚成之為成語流傳,探其由,實勿需具有深奧學問,或長篇論調,僅因古有前非今是者,而為勸勉敬慎之言;今有浪子回頭者,而為諄諄告誡之語,茲以歷史為證:
︿史記‧項羽本紀﹀載述:「項籍(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籍父)怒之:::於是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斯人也,如此不學無術,幸其能接物於戎馬環境,以遠離少年之霸氣;處事於倥傯生涯,而親近中年之成熟。項羽不僅懂事了,知所以脫胎換骨;而且長大了,知所以自勵自強。最後竟能名震四海,為西楚霸王;︿世說新語.自新篇﹀載述;義興有三害,即水中蛟、山上虎,與兇彊之周處,並皆暴百姓,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處即出擊之,歷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後,處刺虎殺蛟歸,聞里人相慶,始知(自己也是)為人情所患,遂改勵之,終為忠臣孝子;︿晉書.皇甫謐傳﹀載述:謐為漢代太尉皇甫嵩之曾孫,年少游蕩不好學,唯略知孝順,常以瓜果分嚐叔母,叔母喻以瓜果之甜,未及謐兒成才為喜。終為叔母之言所感,乃勤學不怠,遂博通百家之言。其以著述為務,弟子多為晉之名臣。(註二)
上舉史例,或可謂「大器晚成」者;唯吾昔少年時,恁時間兮空轉,彼動輒語人云:時運不濟邪!吾今中年後,逐歲月兮流竄,此靜輒語人云:時機未到歟!此豈非假大器晚成之名,而行浪費青春之實。至虛擲光陰,應付人情;虛渡歲月,歷練世故,終於底而無所建樹,此或可歸「一事無成」者。
「大器」與「晚成」之間,未必互為因果,似與學校教育啟蒙有關。蓋學生先天有「大器」者,或可因教學環境、方式、優良師質等,而提前發揮潛能;後生有「大器」者,或可因因材施教、競爭、適當輸壓(給予壓力),而贏在起跑點上。是以,地區各國中小,眾說紛紜之資源整合方案,確有浮上檯面討論之必要。
溯地區於戰地時期,環境特殊,能因地制宜,致國小林立,校名即人名,令人蔚為奇觀。(註三)。再者,呎尺天崖遠,眼前吾校近。在交通便利、地域情節之誘因,即使小校小班制,家長亦不以為忤。然久處此環境,不惟有資源之浪費,且影響學習成效。吾以為,在缺乏適當之競爭、互相比較之壓力,家長安於現狀,學生樂於輕鬆,倘因此阻礙學子前途,恐非家長所樂見。君不見,地區莘莘學子為考上大學,經歷高中時期之煎熬,昔幸運者或能考上國立相關科系,餘皆淪於私立而兀自暗喜。即使如今,亦罕見有能考上頂尖學校且熱門科系者,此多少受地區小校小班制所影響。
縣府團隊刻研擬之資源整合方案,即地區各國中小,全校學生數過少者,得檢討整(合)併等,似可為各方之共識,並解決上開不利因素。誠然,推動之先,有賴地方民代支持,及家長、學校之促成。其次,該方案應能在溝通、協調,解決交通往返問題,做好配套相關措施下行之。再者,藉資源整合,一則所節省之經費,能用於地區建設上。一則能提昇教師相互觀摩、教材分享利用,及強化師資陣容。並以此加諸於教與授,或能啟發學生潛力,發掘埋沒之人才。能如此,設使中小學生有「大器」者,未能適時發掘培養,而無早成之時,但靠學習競爭推波助瀾之力,亦漸亦進,亦未必無晚成之日。
附註:一、前指大木材(大才),大器早有成就,未必是好,如能像楩楠大樹,經涉寒暑,以「真材實幹」而凌空於藍天;後指「大容器」,在古時需費長時間,才能造成,今因科技發達,即便如潛艇之容積,也能很快造成。二、參考︿二十五史﹀。三、除屬地為名外,多以當時駐地將軍為名,例中正國小(蔣中正)、柏村國小(郝柏村)、述美國小(孟述美)、安瀾國小(馬安瀾)、多年國小(王多年)、開瑄國小(雷開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