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緣
上週三早上,我正在忙著將小金門南山頭那張「師法自然」的圖畫轉畫成水墨,電話突然響起,聽筒的那一頭傳來書法學員楊幼珍催促的聲音:「老師不是答應要來一起唱歌,歡樂一下,怎麼還不來呢?」真是盛情難卻,只好擱下筆,用我的老爺車載著美珍,一股腦地往雙鯉古地的方向駛去。
找到了她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阿伯家,一群同我一起研習書法的學員,正忘情地跟著阿伯主唱的台語歌曲「春夏秋冬」的旋律,在那不是太寬敞的客廳裡舞動著身影。我一出現,的確給她們帶來驚喜,學員們熱心,一下招呼點歌,一下招呼跳舞。跳舞我不在行,倒是幾支經常在耳邊縈繞的大眾歌曲,應該可以用來野人獻曝。唱完「茫茫到深更」後又接著唱「再回首」,大夥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著身子,尤其是年近七十的瑞蓮阿姨更是跳得起勁,那股「老來俏」的模樣感染了周遭,讓其他的人也不自覺的跟著走進舞池,去舞動自己的青春與活力,一個早上的時光就在這種「你歌我舞」的歡樂氣氛下,輕鬆愉快的溜過去了。
能有這樣的一種經歷是我始料未及的,畢竟我的生活比較偏向靜態,平素不是舞文弄墨,就是下鄉寫生,要不就是到野外散散步或打套簡易太極拳。這種集眾人於一室歡唱聚會的場合,除了過年期間幾個孩子的刻意安排外,總是不常有的。沒想到這些懂得生活調劑的學員,能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摻入不同的元素,給自己帶來一點活力,增添一些色澤,這情景讓我打從心裡認定她們是一群懂得生活的人。
能認識他們是件很偶然的事,那是一年前的某個夜晚,恰巧在樓下碰到一位正在接送孩子補習的朋友,無意間跟我提起寫書法的事,她以為寫寫毛筆字或許可以打發時間,定定心神,但因荒廢久了,不是太有信心,言談之間還不斷的追問:「像我這個年紀的家庭主婦,寫書法不會太晚吧?」我當然是以凡事只要有開始就不會太遲來回應了。之後我同美珍提起這件事,她認為我在社區大學的書法課,成員偏向上班族,如果能有機會讓那些有閒的媽媽們一起來玩玩書法,享受揮灑之樂,也挺好的,並建議我商借樓下台大補習班的教室。主意拿定後,承蒙補習班的助理維真小姐主動幫忙邀人,在她的熱心以及那份善於交際的性格,才沒讓這個專門為媽媽設立的書法教室胎死腹中。
上課了,但來的人卻是稀稀落落的,每次上課人數總維持在五六個,六七個,要超過兩位數字似乎比登天還難,有好幾次我幾乎都要把這一個「要死不活」的班級給停掉。可是就在這穩定的人數當中,竟然讓我發現一些殷切的眼神,書法在他(她)們心中所燃熾出的熱情似乎並不比我的少啊!這讓我回想起自己當年拜師學藝,不也就是以這樣的心情期待著老師為我「芝麻開門」嗎?何況在這個小團體當中,還有一位父執輩的阿伯,年高八十二歲的倪鳩靖老先生,他那種夙夜匪懈,風雨無阻的學習精神令人感佩。坦白說,這個小小書法團體之所以一直沒有被停掉,一部分的原因是被倪老伯的學習態度所感動。
每次上課,倪老先生總是騎著一部輕型的機車前來,除非是因事赴台,從不缺席。來的時候必然攜帶在家自書的作業,我一面批改,他老人家則頻頻點頭。他原先是寫顏體的,我建議他持續的寫去,但他看我教的是方筆字,想重新來過,那股學習的信念完全不輸給後生晚輩。有幾次我真的為他這麼高齡,還要隨著我寫歐體那種毫不含糊的筆畫而感到過意不去,但他卻不以為意,總是笑著說「不辛苦的,要學就得如此。」經過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他已能體會出歐體那份「娟秀典雅」的特性,月初的那一堂課,他帶來兩張用宣紙自運的歐體楷書,寫得方正工整,挺拔有致,看得其他的學員都豎起大拇指,連連稱好。但他回報的還是那句:「寫得不好,路子還長得很呢!」一貫謙虛有容的長者風範,給我諸多的省悟。
林瑞蓮阿姨是另外一位年長的學員,初次見面,給人的印象是見多識廣,談吐不俗,上了幾堂課之後,才知道她原來居住美國,這次是隨她應聘來金擔任技術學院客座教授的先生一起過來的,初抵金門,便愛上此地優雅的景致和溫馨的人情味。也不知道她究竟是如何打聽到這裡在研習書法,記得初次上課,她用小楷寫了數首洛夫的現代詩,寫得有點流暢。我建議她試著寫顏體,並拿了一本譚延闓的字帖「麻姑山仙壇記」供她參考,這本帖子讓她一見如故,愛不釋手。幾個月下來她歡喜且勤奮的臨摹,已經能夠精準的使用中鋒筆法,這讓她的顏字顯得蒼勁有力,開展舒朗。有了楷書的基礎,我更進一步的鼓勵她涉獵行書,她對「揮灑」二字似乎特別有領悟,所寫的行書完全沒有初學者的那份怯弱。年前她買了數百張的宣紙,準備回美國好好的「大顯身手」,這件事多少說出了她對書法的投入與決心。
其他的幾位成員,包括自幼稚園退休的靜娟老師、人民保母允利先生、玉如、幼珍、淑瑛、維真小姐,都是從開始就跟著我這樣一路走過來。兩個月前,就連忙碌的台大補習班老師陳力和薛寶,也都來摻一腳,在百忙當中臨池自娛起來。看這一夥人頗有耐性的從執筆、懸腕,按照我給的講義,一筆一畫絲毫不茍的學著,當中難免有姿勢不夠正確的,筆力不夠挺勁的,字寫得歪歪斜斜的,墨的多寡控制不佳的::,也都經過這段日子彼此的切磋琢磨而漸入佳境。目前他們已通過我的講義階段,每個人的手邊都擁有一本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好字帖。有了這本帖子,就可以開步走,在這個「入帖不易」的階段,最需要的只有恆心二字。但這些學員並不教人失望,他們認真的寫,上課的時候不只帶著一大疊的九宮格作業,有時還會摻雜一兩張宣紙作品,我總是來者不拒,發揮一貫「好為人師」的習性,盡可能的批改訂正,但也不曾忘記給予應有的鼓勵,經常是紅色圈圈送了一大堆,其中已有一些人託我找在廈門的篆刻家幫忙刻好了印章。我想過些日子,他們一定可以在宣紙上寫出好作品的,到那時節不論是懸掛在家裡自娛或是與同好一起展覽觀摩,都是一件值得追尋,令人雀躍的事。
我只將一點粗淺的書法知識傳授給學員,他們卻用一種近乎敬師的歡樂場景來回報,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投桃報李」的方式吧?我心領了,也深深感謝他們貼心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