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找尋小時候的記憶

發布日期:
作者: 期望。
點閱率:518

金門的聚落漸漸的不同了,你可有發現到:::

  我是一個道地的金門傳統聚落的孩子,在我的村莊裡具有一股人情味,深刻烙印在腦海中,擁有美麗的洋樓、樸實的閩南建築,一直都是我引以為傲的生活場所,也是我經常拿來與台灣小孩炫耀的法寶。

在晒穀場上的嬉戲、奔跑,那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天堂,在廟埕、小巷裡「救國」(捉迷藏),讓我跑遍每一個角落,甚至還躲進宮內神明的桌下。你可還記得兒時在泥沙地上所玩的「天空」、「攻城」以及玩彈珠的老虎洞,農忙時,在晒穀場上勤奮工作、馬路中收高粱,甚至還要怕搶不到晒穀場的位置,加緊腳步的拿一把野草一塊磚塊作為佔地的標記,當時,完全不明白鋪面的分割是為了混凝土的熱漲冷縮,單純認為它是讓我當小霸王的界線。防空洞上的木麻黃,曾經是我們躲藏的空間,是孩童感到最安全的森林,在內彷彿是荒野的戰場,走出這片小森林則是我的家。記憶中很多的場景,可以勾起很多的無憂無慮的快樂。

年齡一年一年增加,我離這些遊戲也越來越遠,但我一直都知道這些空間一直存在,一直等待新一批的孩子親近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歡笑與哭泣。但是,自從某一年某一天,我發現很多很多的改變慢慢的在聚落中展開了,防空洞上森林的消失,讓我驚覺到聚落建設開始動工,接二連三的泥沙地鋪上了水泥,晒穀場上換來的是一大堆紋路的面具,早已不可能作為曬高粱與花生的地方了,雖然我知道聚落產業慢慢的在改變,使用者也變少了,但是最令我想不透的是傳統的聚落為了發展、為了進步,真的都一定要這麼做嗎?但是身為小孩的的我還是無奈接受了。

很多年過了,我發現我也漸漸和我的家鄉陌生了,在台灣求學的我每年固定回家二次,每次的時間也不多,但有一件事我一定會去做,就是偷偷的去觀察村莊的改變,之所以會用「偷偷」,是因為我對這塊土地持者一股陌生又熟悉的矛盾。我發現每年聚落面貌一定會有所改變,我常常問我媽說:那個誰誰誰:::他家怎麼變成樓房了!:::我們家後面那間破房子為什麼夷平了:::田野間是誰蓋了那麼大的樓房,我媽都回答我說:因為那個誰誰誰兒子回來翻的。在我問這些問題時,並不是我為傳統聚落感到進步的感覺,而是一陣陣無奈逐一湧上,我想著為什麼大家都不好好保護這一種建築呢?為什麼大家都要消滅美麗的閩南式建築,真的沒有辦法好好保存這些文化資源嗎?我覺得無奈還是無奈,因為這是私人的權力與個人價值觀的不同吧!

雖然我的村莊不是國家公園也不是觀光勝地,但她最具有意義的價值是那一股純樸的氛圍依舊存在,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現在有社區發展協會為聚落發展把關,社區營造的成立要社區更進步,共同保護這一塊土地,一同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我不能說聚落現在受到保護就是完美,因為她依舊還是改變,聚落內休憩空間的設置、聚落空間的綠美化到處都是,在此我也不能評斷這是對與錯,畢竟這還是辛苦的村民為聚落所盡的心力。我認為這些建設對於聚落是正面的,並且為聚落居民帶來很大的生活機能需求,並且也增進了聚落的生命力。

這不僅僅又讓我想起在大學時代的畢業設計,因為那一股對於金門聚落認同,我選擇金門聚落作為我的設計基地,並且嘗試在圖上畫畫,設計出我心中最理想的聚落景觀,但是到畢業總評時,偉大的阿陸老師說過一句話:金門聚落,一定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下去就完了!當時,我有點錯愕!無論最後分數好不好看,我的圖畫的漂不漂亮,我還是畢業了,但是我知道我的設計的確失敗了,或許連我自己也不懂,也不知道金門聚落要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至今我還是無解,但我還是嘗試在思考,我要如何提出金門聚落的發展,聚落景觀要如何營造如何設計,我想必須正確要找出聚落未來真正的定位,才能慢慢解開這一個謎吧!現在,我還是持續在找尋小時候的回憶,在不同領域中思考,不敢說我有多偉大的抱負,我只想繼續在環境中繼續的尋找,在尋找過程中體驗環境設計的樂趣,我想未來也是如此。會撰寫本文主要是因為看見金門日報對於我的家鄉的報導,讓我發覺我的村莊慢慢的在成長,也慢慢重視到景觀環境以及建築的重要性,因此提出自己淺見作為省思,也希望金門聚落能永久保有那一份純樸氣息,讓在聚落長大的孩子能夠繼續找尋小時候的記憶。

最後,我可以推薦我生活十多年的村莊│浦邊,她具有很多的閩南式建築以及特色洋樓值得去欣賞,並且擁有很多特色的文化以及資產。你可以在聚落內尋寶,體驗這一股純樸的氣息,如果你到達一個晒穀場,並且可以看到海邊的水尾塔,在你身旁的那一棵大龍眼樹就是我的家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