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腳逛大陸之三
肆、衛生篇─公廁裡遍地是黃金
大約二十年前,到大陸的台客必放入李行箱的重要物件是什麼?請猜猜看,答案是衛生紙,因當時大陸老百姓大號用以擦屁股的,是瓦片、薄石片,或是劈開的高粱桿。根本就沒有衛生紙,即使老共高幹,頂多使用粗糙烏里麻黑的紙巾,都已經算「很資本主義」了。十幾年來,起先是台商過去設衛生紙工廠,接下是他們自製,到目前各種台灣品牌的衛生紙及花樣的紙巾,充斥市場,應有盡有。盡管這方面改善了,但公共廁所依然奇缺,且其衛生仍不見改善,不是「黃金遍地」,就是其臭衝天。一心想與世界接軌,改善人民生活的老共當局,這種衛生上的恥辱,難道不值得重視,任憑它成為國際笑柄?
有次從福建搭乘巴士到廣東珠海,車子剛到,見一身著整齊西服的「紳士」,將褲子往下一拉,蹲在靠牆角落拉起大號,是否此人下賤?非也,只因內急一時找不到廁所,不得已!
在福州市市場,一個同行的女士到洗手間小解,去了半個小時不出來,急請機場服務員代為找人,惟恐該女士莫名其妙失蹤,該女士終於遲遲地出現了,我擘頭一句「妳掉進毛坑啦?」她無可奈何的解釋說:「那麼多人排隊上廁所,毛坑孔卻只有兩個。」天啊,這麼大的長樂機場,竟然只有兩個女用毛坑!不禁對老共之公共設施的週延性與前瞻性多所懷疑。
與內地友人到揚州旅遊,順道探訪一個幹過公安副局長的親戚,當晚熱忱的接待我們住在家裡,我問有沒洗手間?女主人指著水龍頭,我說是問有沒有廁所,她說要到公共廁所。唉!老共也真夠「節省」,早年像這樣一個高幹的官舍竟然連個衛生間都沒有。於是只好婉謝了這留宿的盛情,花個壹佰來塊人民住賓館去也。
在潁上,安微省內的一個縣城,早期住家都沒有私人廁所,一律上公廁,衛生慘不忍賭,遍地黃金,令人噁心作嘔,真不知老百姓是怎樣度日的,比「水深火熱」的形容更恐怖?可不是?
上海五角場鬧區,在我經營的「中和牛排」對角,有熱鬧滾滾24小時營業的「永和豆漿」名店,以及二十多家的大小餐館,都沒有一家有衛生間設備。所以,每次到客人上我店裡問廁所,我總十分得意的用上海話回答:「漱洗間里閣二樓、三樓還有。」廁所上海話講漱洗間,看來還頂典雅的。沒想到,文明的上海,竟連廁所也能成為賣點,真是無奇不有,大開眼界了。在上海政府審查飲食業執照相當嚴格,單就衛生部門,要求廚房通風抽煙良好,廚師須戴廚師專用衣帽。此外,消毒櫃是不可或缺的,而消防部門也有一大堆的要求標準,奇怪的是獨不要求廁所衛生設備。本人建議當局,對餐飲業之審查,最最重要的是有無可供客人使用的廁所。否則,不衛生是一回事,對消費者更是不人道!
前幾年中共中央舉辦世界華人大學女校長論譠,台灣方面世新大學校長舍女士(名報人舍成我之女公子)參加,她曾在大會上提出這樣的建議:「假若一所大學有男廁所50個蹲位,基於女性生理的特別需要,相對的女廁所的蹲位,應加倍為100個。」這個建議似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椿,卻登之於大雅之堂?非作如是觀,她乃以極其敏銳的眼光,洞察學校衛生設備重大問題所在,尤其是大陸,而一針見血的一語道破,真不愧是個新聞媒體的掌門傳人。
雖如上述,但無可偏頗的,大陸在衛生方面的進步,仍有不可否認的跡象,新建的都市小區公寓或一般鄉間民居,都蓋有現代化的抽水馬桶衛生間。聽說內地貧窮農戶造房子時,政府還特別要求加蓋廁所,並給予適當金額的補助,也算是「德政」一椿吧。
由於各國爭相投資,搶食大陸商機,現在老共稅收多了,政府庫銀收入也豐厚了,實應在公共衛生及教育方面多所投注,才不致國家雖已「富強」,但仍被視為「落後」這是老共當局所應面對重視的啊!
伍、教育篇─幼教學費昂貴,私立職教發燒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幾使教育失血斷層,剛上台的鄧小平執政團隊有鑒於此,高度重視教育秩序的恢復,雖還不能稱是教育普及,但及至目前大中小及幼兒學前教育,如雨後春荀,快速建立,倒也差強人意。對於教育投資政策,多所獎勵貸款,政府還給予相當額度的配合款,在前幾年,私人興學仍屬重點投資,聽說幾百萬至幾千萬元就可以辦個學校,而且回收迅速,大概三、五年間吧,所以也吸引了不少台客「返鄉」投資教育,甚至也有許多回饋大陸原鄉的台客,拿個一、兩佰萬台幣回鄉下老家,就可以蓋好幾間教室,甚至成立個「希望小學」,也算「衣錦還鄉」。對祖國有所貢獻了。
也由於文革的破懷,經濟凋敝,工作機會少之又少,沒有一技之長者,想混個三餐溫飽都不容易。於是,各種專業職業學校,應運而生、如廚師學校、家電修護學校、美容剪髮學校,甚至學成後可當保鏢或企業保安的武術學校。及至現在,跟著時代的進步,又有電腦學校,手機手錶維修學校,只要有那種行業,就有那種學校。而這種短期學習的速成學校,短自三個月至兩年,還真滿實用的。畢業後大展鴻圖者有之,至少持其專長混個溫飽亦不是難事,譬如縫紉學校,半年畢業後開了小店,縫縫鈕扣,裝裝拉鍊,修修補補的每月賺個三、五百元算保守的,節儉一點也可以過日子。
由於一胎化政策,小孩都是每個家庭的至寶,父母用於小孩的費用,有求必應,從不手軟。大小公私立托兒所,幼兒園到處可見,豪華有如歐洲城堡的幼兒園,冬夏教室裡都提供冷暖氣設備,但相對的收費也不便宜,剛進去的第一學期就要繳交「建校費」人民幣壹仟多元。
小學採學區制,非戶籍地越區就讀小學的學童,要繳交為數不少的特別費用。中學有所謂重點學校,即成績好考大學較容易之中學。初中考高中分數不夠可以用錢來補分數入學。
大學不少,就准南市田家庵區的一條學院路上,就有礦業大學、師範學院、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等四、五所。大學起先只注重專業,相較於台灣仍不夠大,後來新建者校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現代化,學費也不算便宜,對大陸的父母來講,子女的教育費仍是最大的負擔。
十年前中專或高中畢業後,都由政府派任工作,大部份是到工廠當作業員,而大學畢業則到政府部門當官,如今人才齊齊,政府教育政策也修改了,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別說中等學校畢業,就是大學本科生都得自求多福,不再派任,改由考試錄用。
大學教授過得極清苦,每月工資不及兩仟元者有之,中小學近來大幅度調整其教師待遇,可領到一千多元,這是都市學校的行情,內地教師就相形可憐多了,他們是視學校盈餘狀況核給工資的,有的新教師須先繳保證金,萬一學校財務發生狀況,他們還得餓肚子呢!如此一來政府的教育支出是自給自足還是統一收支,令我一知半解霧煞煞。
陸、乞丐篇─「敲竹槓」與「丐幫幫主」
我門都曾聽說過「敲竹槓」,大概是指不提供勞務,卻憑白死要錢的意思。但登陸後才真正明白什麼叫「敲竹槓」。原來乞丐手上拿著一根竹槓,未經店主同意自行闖進店裡,不停的敲著咯咯的聲音,直到店家給他一點錢,才能打發的了他。唉!真叫人長見識了也!
在街上偶而會遇到穿西服打領帶的「紳士」,身邊帶個小孩,朝向選定的目標伸手說:「師傅,給我幾塊錢,這孩子己經兩天沒吃飯了。」兩天沒吃飯?好吧!要五毛給一塊,乾脆就大方一點給個十塊,讓爺倆飽餐一頓。第二天經過這條街又是他,而且還多帶來了好幾個「乞丐同志」哩,這時不得不佩服這丐幫一族的」團隊精神」碰到這樣的情景也就「學乖」了。「喔,沒飯吃?那就去我政府救濟機構吧!」
中國十幾億張嘴,每天都要吃飯,原來貧窮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專以窮兵贖武的國家,某個領導人還向人民提出「要核子(彈)不要褲子」的召喚,加上文化大革命政治掛帥造神運動,人民每天只唸毛語錄,不事生產,怎不亦地千里飢荒遍地,結果餓殍成堆。有位國營事業廣告部經理,曾經感嘆大膽的說:「當年的中國這麼窮,老毛充其量只是個丐幫幫主!」
老毛當年革國民黨的命時,曾提出令普遍貧窮的中國人民興奮不已的煽動鬥爭口號─「有飯大家吃」;然而,一旦連一粒米都找不到時,他又該如何下鍋?他又能到那兒去搶飯?這是當年大陸政治掛帥的必然下場,與台灣的選舉掛帥何異?不可不深切警惕啊!
古云:「民以食為天。」當老百姓無法填飽肚皮,當經濟一落千丈時,當股票一片殘綠時,什麼口號,什麼美麗的宣示,什麼都等於零,自欺欺人的結果,都將變成政客自設的網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