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氣燈與土油爐到電器與五金出入口商的楊清芳
1921年生於金門湖下村的楊清芳,系金門楊姓開基祖亮節公(仕宋,於德佑間從帝南遷)長房三支人房仲敬公一脈之苗裔,雁行有二,排行居次,在金門楊姓族譜裏屬「誠」字輩。
父務農,上有大他三歲的兄長,一家生活尚過得去。楊清芳在家鄉讀完初中後,已是十多歲的少年了。由於金門乃一蕞爾小島,發展受到限制,少懷大志的楊清芳遂萌起離鄉出外拼博的念頭。其時,金門每戶人家都有村人下南洋掏「金」的經歷,楊清芳遂於1943年,大約二十二歲時乘桴渡海,南下新加坡。
初抵獅城當雜工,月薪三十元
初抵獅城,在親戚介紹下,楊清芳進入經營打氣燈與土油爐生意的「立興有限公司」當雜工,月薪三十元。那是四十年代初,新加坡還是英殖民地,貿易主要是轉口。新加坡由於地處東南亞中心,許多貨物都經由這裏轉往鄰國,例如印尼和馬來亞等地。
回憶那段日子,楊清芳說:「離鄉背井從金門來南洋,目的就是謀生、賺錢。開始時,月薪雖然不多,但省吃儉用,倒還是夠用的。我還儘量省一些錢,按月匯款回家鄉。」
雜工,當然是無所不包,工作時間亦長。遇到卸貨或出貨的日子,更是忙得透不過氣來。逢到較為空閒的日子,晚上沒趕工,也都是躲在店裏休息,頂多是到附近走走,捨不得花錢去逛遊藝場,例如到當時非常熱鬧的大世界遊藝場去看電影,或是光顧遊戲攤。
「那個年代,電視還未出現,所以即使沒趕夜工,也多是在店裏休息;沒有什麼好消遣,至多是看看書,不斷地自己進修吧了!」 楊清芳說道。
轉眼六年過去,由於楊清芳精明練達,勤勉慎行,因而深得老闆的器重,逐漸擢升到經理之職,月薪高達三百元。在當時,這已是一個很高的數目了!
創立「利興(私人)有限公司」
然而,待遇再高,終究是為人作嫁衣裳。升任經理後的楊清芳,其後八年給了他擴大生意網路和人脈關係的機會,他慢慢掌握了生意策略,醞釀自己創業的方向。「那時,不是沒有顧忌。不過,不給自己機會,怎麼證明自己也能呢?」 楊清芳說。主意既定,他遂在三十六歲辭去工作,並在1959年在橋南路創立了「利興(私人)有限公司」。
「利興(私人)有限公司」創業初期,主要是經營打氣燈、土油爐、燈沙、燈罩、電風扇、吹風筒、電池時鐘、日光燈和電燈泡等。公司業務主要是在馬來亞、印尼和菲律賓等。「那時,這些地方的農村,對打油燈和土油爐的需求較大,所以銷量頗廣。」
1980年,「利興(私人)有限公司」擴大營業範圍,批發各國裝飾燈、日光燈管、節能燈,以及其他家庭電器用品、五金等。其中,有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也有設計高雅、款式各異的歐洲燈飾,特別是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時尚產品。楊清芳表示,該公司提供多樣化和價格不等的產品,讓顧客有更多的選擇。顧客可就自己的經濟能力、品味時尚,挑選心儀的產品。
生意網路趨向全球化
八十年代中,公司也向中東和非洲發展,生意網路趨向全球化。不久,「利興(私人)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尼、香港等地設廠,逐漸擴展成為集團。每個月,楊清芳約有一半的時間「巡視」這些廠地。他美其名為「生意之旅」,意即出國並非旅遊,而是巡視生意,確保集團業務進行順利無阻。
利興集團也回應生產真正節省能源的節能燈,讓節能燈真正節能,並使產品往個性化方向發展。他指出,單純的照明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對燈飾的需求,燈飾的裝飾功能日漸重要,因此,產品必須是既環保省錢,又有個性;也就是說,產品必須有一些獨特的風格和樣式。
在現代家庭裝飾中,燈飾是不可或缺,但又往住被忽略的環節。在燈具產品極為豐富的今天,巧妙的燈飾往往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消費者面對風格迥異、品質各有千秋的燈具,例如:吊燈、壁燈、吸頂燈、臺燈、落地燈、浴室燈、鏡箱燈、射燈、軌道燈、壁畫燈、窗簾燈、櫃燈、地腳燈等,應該如何選擇呢?
家庭燈飾的「貼士」
擁有多年經驗的楊清芳,簡明扼要地給消費者一些家庭燈飾的「貼士」。他表示,選擇燈具,除了應該注意燈具的顏色、形狀與空間的搭配外,由於房間面積與用途各不相同,更要注意燈光開啟後給家居帶來的氛圍。
客廳是家人、朋友聚會聊天的場所,所以要求燈具除基本的照明功能外,還要有一定的裝飾性和欣賞性。客廳的照明燈具應與其他傢俱相互諧調,以營造良好的會客環境和家居氣氛,從而突顯主人的品位和風格。因此,如果客廳較大,而且層高3米以上,應選擇大一些的多頭吊燈。吊燈因明亮的照明、引人注目的款式,會使客廳顯得更加豪華氣派、舒適高雅。至於局部,可配以筒燈、射燈、壁燈進行輔助。
層面不高、面積較小的客廳,則應該 選擇吸頂燈。這是因為,光源距地面2.3米左右,照明效果最好;如果客廳只有2.5米高,燈具本身就應該在20釐米高左右,厚度小的吸頂燈可以達到良好的整 體照明效果。
臥室是人們工作累了休息的私人空間,與客廳需要較強的光源不同,臥室燈光應該儘量柔和,予人以溫馨、舒適的感覺。因此,燈光的顏色最好是橘色、淡黃色等中性色或是暖色。除了選擇主燈外,還應有臺燈、地燈和壁燈等,以營造浪漫溫馨的氛圍。
如果有書房,則照明的目的乃在滿足閱讀、寫作之用,故應以局部照明為主,款式簡單大方即可。應該考慮的是燈光的功能性,光線要柔和明亮,避免眩光;也可在書桌上放置一盞臺燈作為局部照明,使人舒適地學習和工作。
廚房適用的燈有吊燈、吸頂燈、筒燈等。在選擇這類燈具時,除了要有足夠的亮度,還需要考慮防潮濕。廚房燈具的造型應盡可能簡單,方便擦拭,但也應慮到造型而否與家庭總體裝修風格相統一。
浴室方面,目前市場上正在銷售一種防水燈,這種技術含量較高的燈具最適合在浴室使用,使用壽命也較長。浴室安裝防水燈,現已成為一種潮流。
人生理念與啟示
從最初的一間小公司,到今天擁有十多間公司和工廠,員工數百人的利興集團,將近半個世紀走來,楊清芳的人生理念與啟示是:一個人只要努力,他就有機會從低層,逐漸向上發展。處於任何境遇或地位,只要傾力以赴,必能從中吸取經驗,為他日後的工作鋪平道路。最忌的是:對自己的職位和薪酬不滿,卻不思如何上進。許多員工常有「要我幹這些撈什子的工作,豈非大才小用」的不滿和牢騷;其實,任何一個職位都是向上發展的階梯。
當然,楊清芳也不否認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勤奮努力之外,多少也得靠運氣;但這運氣卻非從天而降,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結合。他進一步地闡釋:命運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能否成功,全憑個人的努力;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穫,那是肯定的!
領導宗鄉團體,不遺餘力
初抵新加坡,在未找到工作之前,楊清芳曾寄住在湖峰社五天。事業有成之後,他不忘過去湖峰社對他的照顧,因而在各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現為該社榮譽會長。
楊清芳於五十年代末加入金門會館成為會員。1975年,他獲選成為董事,先後擔任過副財政、正總務、正交際、正福利等職,現為副主席。他也同時在當年浯江公會副主席蔡普中的推薦下加入該會,於八十年代開始擔任主席幾近二十年,後退位讓賢;現為該會信託兼會務顧問。
浯江公會原置有屋業於芽籠九巷。楊清芳擔任主席期間,浯江公會於1990年遷入金門會館大廈。楊清芳說:「與金門會館同在一個屋簷下,旨在與金門會館相輔相成,避免活動的重復。例如:金門會館頒發大專學院獎助學金,浯江公會就專注中小學獎助學金;浯江公會附設互助會,金門會館就不必再設。總之,金門會館開辦的班級,浯江公會不必開辦。其他如新春團拜、歡迎海外嘉賓,以及節日慶祝,都可商酌聯合主辦,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把活動搞得更好,為鄉親作出更大的貢獻。」
星洲福建楊氏公會,顧名思義,即是所有居住在新加坡福建籍的楊氏族人總會。楊清芳於1999年出任這間公會的主席至今。星洲福建楊氏公會的前身為「四知堂」。該堂成立於前清宣統三年(西元1910年)。1920年易名為福建楊氏弘農公所。日治時期,該公所遭受破壞,檔檔案盡失。1945年新加坡光復後,重新展開活動,1947年7月26日舉行復興第一屆職員就職典禮,1959年再次易為今名,凡屬福建省楊氏宗人均可參加成為會員。
楊清芳說:「這組織已有近百年歷史,它在敦睦宗誼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目前,公會除了頒發中小學獎助學金,也設立卡拉OK活動中心,以鼓勵更多族人前來會所活動。公會也多次組團赴閩尋根溯源,並參加全球董楊童懇親大會。我們希望能藉此加強年輕一代的尋根意識,促進宗親之間的情誼。」
新加坡大大小小的楊氏宗親會約有七、八個。1949年,有鑒於一些宗親會各自為政,鮮通聲息,隔閡殊深,楊氏宗親賢達之士乃倡議組織楊氏總會,旨在團結宗親,聯絡宗誼,進而發揚祖宗美德,為社會、國家作出貢獻。楊氏總會歷任會長為楊惺華、楊天球、楊紹和、楊啟霖、楊順來、楊慶勤、楊雙標。2004年,楊清芳眾望所歸,由副會長升任會長乙職。之前,他已是該會永遠榮譽會長,出錢出力,對楊氏總會貢獻殊大。
擔任懇親大會籌委會主席,顯見領導魄力
楊清芳領導楊氏總會之後,繼續以團結宗親為己任,俾謀求宗親更大的福利。在這之前,他於2001年擔任全球第七屆董楊童懇親大會籌委會主席,協助楊雙標會長籌辦懇親大會,更顯見了楊清芳的領導魄力。是屆懇親大會,參加者來自中國、臺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泰國、韓國、香港,嘉賓雲集,多達數百名,熱鬧非常。
「宗鄉團體在新的環境裏,依然得負起發揚傳統文化、灌輸傳統價值觀的任務。但固守本土還是不夠的;擴大國際網路,與各國宗鄉團體交流,將有助於加強彼此在文化、教育、科技與商業上的合作,從而把宗鄉團體的功能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楊清芳衷心地說道。
楊清芳也是新加坡傳統南音社名譽會長,極力支持傳統南音在新加坡的活動與發展。他指出,南音是優良的中華文化傳統地方音東,再不好好扶持,這門音樂就要消聲匿跡了!此外,他也是附屬在星洲福建楊氏公會內的仁愛慈善中心的名譽會長。
注重飲食,散步軟體操以養生
雖然已是八十五高齡,但楊清芳依然精神奕奕,這和他平素注重飲食健康,每天進行有規律性的運動有關。每天早上五時左右起身後,他必定在自家的庭院裏散步和做軟體操。「早上空氣清新,每天固定做半小時的運動,即便只是散步和做軟體操,一樣有益身體健康。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不宜做劇烈的運動,散步和做軟體操是最適宜不過的了。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寒,做一天,體息三天。」他說。
飲食方面,他和其他南來的鄉親一樣,喜歡吃蕃薯糜,數十年來如一日。「金門受風沙摧殘之苦,地瘠缺水利,只有蕃薯、花生、大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三餐常以雜糧、海產裹腹;而以蕃薯糜為主食。從小,金門人就是吃蕃薯糜長大的。來到南洋,飲食習慣依然難改;蕃薯糜還是在家用餐的必備膳食。」他說。
每逢星期日中午,金門會館必備蕃薯糜,讓在會館活動的鄉親們享受家鄉菜。楊清芳亦必儘量抽空前來會館,一者搓搓衛生麻將消遣;同時也可與鄉親們共用家鄉菜,聚敘話家常。
期望金門成為世界旅遊焦點
楊清芳在事業有成之後,對家鄉公益,例如在祠堂廟宇與學校機構設獎助學金,輸財出力,不落人後。近二十年來,他幾乎年年都回鄉,或參加慶典,或省親訪友;對家鄉的發展神速亦表示非常地欣慰。他說:「早年,金門交通不便,島民往往得翻山越嶺,才能到另一個村莊。日據時代,道路系統已具雛形。五十年代,金門成為前線,由於軍事防禦與補給的需要,公路的興建乃成為刻不客緩的基本公共設施。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的金門,公路四通八達,景點處處,我們期望金門成為世界旅遊焦點。」
國共對峙,金門曾有數次戰役。為防禦戰爭而留下的軍事設施與戰事遺跡,更成了金門的特色。這些地方,例如「翟山坑道」、「古甯頭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馬山觀測所與播音站」、「九宮坑道」、「瓊林戰鬥村」、「太武山公墓」等等。楊清芳說:「金門人永遠忘不了戰爭帶來的災痛。逝者已矣,希望這些戰事遺跡能警惕後人勿重蹈覆轍,並認識戰爭的可怕!」
楊清芳於二十八歲結婚,德配蔡氏夫人亦金門人,育有五子,名慶麟、慶祥、慶隆、慶強、慶富,都在集團裏襄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