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鶯初啼
全縣教孝月合唱觀摩演唱會的前夕,女兒跟她媽說明天要我們記得去聆聽欣賞,小學組被安排在週日的下午,與我慣例會到野外寫生的時間衝突,正在兩難之際,不料隔天醒來,陰慘的天色就讓我暗自竊喜,不久一波接一波的雨就下個不停,下雨天是我名正言順的「收工日」,可以安心的去聽合唱表演了。
事實上我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參加這樣的活動,依稀記得早些年會經常去聽,也是因為孩子還在小學階段,參加學校團體或個人的比賽,那種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總是不忘去加油打氣的。那無數次在金門中學大禮堂和現在省政府二樓(當時的社會教育館館址)為孩子舉辦的音樂饗宴,如今都已成為我腦海中的一抹記憶。後來孩子日漸長大,課業繁重,音樂的活動就相對的減少了,再一轉眼又一個接一個的赴台求學,離巢遠去,我那陪孩子親近音樂的經驗也跟著被束之高閣,一直不曾啟封過。這回女兒初為人師,與同校的兩位老師一起指導合唱,她希望我們去分享成果,我也樂得能再次咀嚼當年陪孩子學習和欣賞音樂的那份滋味。
去到會場的時候,節目已經開始,深怕打擾演出的氣氛,便放輕腳步的從後門進入。此時整個表演廳一片漆黑,待眼睛適應過來才看出黑壓壓的人頭,竟大都是小朋友的身影,有些人還穿著鮮豔整齊的服裝呢,這才讓我明白過來,原來他們既是觀眾也是表演者。這樣的景況突然使人對全縣教孝月合唱觀摩表演這一主題的「觀摩」二字,有了比較深切的領會——人人都是主角,可也都是聽眾,同一個時間要在台上台下演好兩個角色並不容易,但對孩子來說,這樣的一個機會倒是彌足珍貴的。
坐定後,台上金湖國小的小朋友正在展喉高唱,聚光燈投射在整齊的淡色制服上,每個孩子正以和悅的眼神注視著指揮,總希望抓住這短短的幾分鐘,將最好的歌聲呈現出來。仔細聆賞,不只聽出齊唱的清純,也能感覺到二部合聲的生動美妙。接著輪到何浦國小,當學生一出場,我差一點就為那奇特的隊伍笑了出來,制服是整齊的,但高矮胖瘦,站在舞台上那種不協調的畫面,卻是詼諧、可愛的。稀稀落落二十來個人,無不卯足全力的把「芒草香」和「快樂在哪裡」兩首歌,盡量唱得字正腔圓,可圈可點。特別是能結合表演藝術,教孩子用行動劇演一齣因考試成績的挫敗而讓生命掉進不快樂深淵的短劇,再引出「快樂在哪裡」這首合唱歌曲。在合唱的主體性注入舞台表演,將九年一貫人文藝術學科,做了一次統整的呈現,是一種嘗試,也頗富創意。接下來古城、述美、卓環、多年、開瑄、賢庵等隊伍陸續出場,這些幾乎都是青一色的迷你小學校,也都能盡情的發揮他們有限的資源,很有模樣的完成這項年度的任務,看在我這個外行人的眼裡,那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真該豎起大拇指,為這群天真無邪的表演者和替地區音樂教育奉獻心力的老師們致敬的。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是有原因的,雖事隔多年,但我永遠也無法忘記當年考師專的一件糗事。能通過師專的初試是一件教人興奮的事,但一週之後的複試,我幾乎栽在那個「認譜試唱」的項目上。猶記得一進場,也不知道自己是怕還是怎樣,當接過老師遞給我的一張樂譜,便低著頭跟著高來低去的「豆芽菜」努力的唱著。正入神之際,一個小小的巴掌竟落在我的後腦勺,待一回頭,嚴肅的監考官已經擺出一副吃驚的臉色並大聲的說道:「嘿,你好厲害,竟然可以倒著譜來唱呢!你還真是唱得夠『離譜』了。」彼時我真是羞愧到極點,要不是仁厚的老師見我一臉傻相,大發慈悲的再用一個簡單不過的音樂問題考我,恐怕我是進不了師專之門的,往後的人生也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吧?
回想起我早年的音樂教育,哪有今天這般的欣欣向榮,那只能以「貧乏」二字來形容了。小學階段,還隱約記得音樂課大都是隨著老師,一段譜一句詞依樣畫葫蘆的唱著,不過這樣的方式倒也讓我練就了簡單的識譜能力,如今我猶能背唱出那時教過的「西風的話」,多少也能證明當時還是有些成效的。但上了國中,可能是因為師資的缺乏,印象中音樂老師好像都是一些穿著軍服的軍官,而唱得最多的歌曲無非是行進間的軍歌了,往往是誰敢唱、大聲唱,分數就特別高一些。在那青澀的年代,大夥好似可以藉著這樣的「嘶喊」,抒發掉心中的「方剛血氣」,彼時音樂的「溫柔優雅」是完全無法讓這些「粗枝闊葉」的孩子感受到的。更由於老師的經常變動,音樂要在年少的心靈裡生根發芽,實在有它「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困難。我想後來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應聲倒地,應該是一種必然而非只是純屬偶然的事件了。
再看看今日的音樂現況,公部門有教育主管單位的重視不說,文化局美輪美奐的演藝廳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與設施。民間則有金門縣音樂協會每年舉辦定期的鋼琴比賽,讓諸多音樂早慧的孩子有一顯身手的機會。而這當中,一批批音樂科系保送或自費生的返鄉任教,在國民教育的崗位上默默的奉獻心力,啟迪學子,那才是促成音樂整體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從今年的合唱觀摩,多少已能讓人意會到這一幕因各方面的努力而顯現出的繁花盛放景致,坦白說,整個欣賞的過程,我的內心確實有不少的感觸。
節目最後,那位來自台北當評審的女校長上台,她說的好多話我已不記得了,但她從頭到尾一直不斷的重複著「感動」兩字卻深植我心,無法忘懷。她的感動是屬於行家的觀點,能深入的看出門道。而我的感動純粹是門外漢,屬於直覺的觸發,感情的自然流洩。
此時,我不禁好奇,兩個音樂素養如此天壤之別的人,這感動究竟有無相通之處?如果有的話,那大概是一份心情還不時的停留在那些稚氣未脫的孩子身上,畢竟他們的真心與努力,已經替這一片土地唱出了和諧,唱出了希望,更唱出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