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威靈閩台共仰
護城壕溝,是古代城牆外常見的建築之一。壕內,有水稱「池」,無水稱「隍」。古人有感于城壕護民,功莫大焉,於是城隍爺應運而生,在神州大地廣為傳播、祭祀。同屬閩南文化圈的廈、漳、泉和金門、臺灣也不例外,城隍爺信仰深深紮根在兩地,厚厚地積澱著、如縷不絕地傳承著、發揚且光大………。縱觀閩台城隍文化,無論寺廟建築,抑或肖像形神,還是個中人文展現,無不處處體現著千絲萬縷的脈脈情緣,毫無疑問的——它們是同根同源、一脈相傳的。
功施於民則祀之
儒家歷來推崇「生為正直,死為冥官」,如《五禮通考》載「功施於民則祀之,能禦災捍患則祀之」,這與明洪武「朕立城隍、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切都是為了安撫百姓、宣導忠孝,弘揚正義。
在中華大地,在福建、臺灣,在廈門、金門,善良的人們總把歷朝歷代的忠臣義士、仁人志士尊為城隍,加以祭祀。杭州城隍爺奉文天祥、蘇州城隍爺乃春申君,同安城隍爺是蘇緘等,可以肯定的說,華夏九州祀奉的城隍爺都是有功于當地者。
金門城隍廟共有三處,即開廟始祖金沙鎮田浦村泰山城隍廟、金城鎮金門城村古地城隍廟和金城後浦城隍廟,其中以金城後浦城隍廟最負盛名。據金門文史專家楊天厚、林麗寬賢伉儷著述,後浦城隍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後於嘉慶十八年五月,由文應舉才以金門左營遊擊從三品官帶領民眾重建。所供城隍爺比照原泉州府同安縣城隍廟城隍爺蘇緘。蘇緘為宋仁宗寶元進士,宋神宗熙甯時任廣西邕州知州,率軍抗擊交趾蠻入侵,英勇就義,賜諡「忠勇」。時同安百姓慕其忠勇,尊為城隍爺,金門亦沿襲,每年誕辰日為農曆四月十二。臺灣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城隍廟屬建於1748年的新竹市「都城隍廟」,光緒十七年(西元1892年),因傳新竹城隍曾顯靈防禦外匪,光緒皇帝特頒賜「金門(指臺灣全島)屏障」匾額一方。
翔安馬巷城隍廟是清乾隆四十年馬巷建廳置署的標誌。早在乾隆三十六年,金門通判胡邦翰呈文報將金門衙署移建馬家巷時,就議建城隍廟;乾隆四十年6月(1775年),萬友正(字端甫,雲南人)任馬巷通判,率鄉紳倡建城隍廟于馬巷孔溝路頭;至嘉慶十二年(1807年),溫風韶(字煥亭,廣東人)遷建於三鄉臥龍邊;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通判黃家鼎任內,廟宇垂加修繕丹護,現今城煌廟即是當年原貌;1989年重修。據說.馬巷城隍郡主每三年一任,末任城隍爺是溫良玉(南京人),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和十一月十七乃舉行「開天門」春秋祭之日。晉江深滬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20年,有600多年的歷史,沐浴滄桑風雨,依然巍峨屹立,香客絡繹不絕。據傳,明嘉靖年間,閩南沿海倭患猖獗,晉江深滬一帶人民受倭番為孽,尤為厲害。深滬巡檢司汪芳山率領將士將倭寇打得落花流水,追敵過程中,坐騎在古地大馬路道上馬失前蹄,意外殉難。為了紀念這位抗倭英雄,深滬百姓便在城隍廟為汪芳山塑神像,尊為城隍爺,誕辰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廿六。
舊時,每逢城隍誕辰日,兩岸善男信女,都沿襲舊俗,紛紛來趕廟會,人山人海,百戲雜陳熱鬧非凡。清末有《城隍廟》詩,很能反映城隍會廟的特色:「城隍廟內去燒香,百戲紛陳在兩廊。禮拜回頭多買物,此來彼往擲錢忙。」過去的城隍廟,確實既可以燒香求神,還能夠看戲購物,每天吸引著眾多的香客、遊人。當然,也會有許多人來求城隍爺「補運」。在紙紮小人上書寫「補運」者姓名及生辰八字,連同紙錢供品一起祈拜後,由道士口中念念有詞作法後,投入香爐火化,寓喻厄運已被紙人帶走。還有不少來作「稟訴」的善男信女,把心中不平事、冤屈事、煩惱事寫在訴紙上,在城隍爺塑像前焚燒、祭拜,表明心跡,祈求城隍爺在冥冥之中加以保佑,化災解厄。
建築精巧奪天工
城隍廟,是道教的廟觀,供奉著城隍爺,有其特殊的職責。《明史.卷四十九.禮八》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詔告天下,「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廟屏去他神,定廟制,高廣視官署廟堂,造木為主,毀塑像。」人們尊旨行事的同時,也根據民間所需創造了廟內的眾神靈,以求達到震懾人心、勸善棄惡的作用,並形成了一定的規範。
閩台的城隍廟一般都是二進式雙落結構建築,前有大埕山門,中有天井拜亭,後堂巨柱開間,規模宏偉。廟頂龍隱矯健,如欲騰飛沖霄;門樓木雕纖巧,勝似皇宮王府;石鼓夾柱,上鐫楹聯;斗拱椽梁,龍鳳相伴;神獸浮雕,躍躍欲騰,精細奢華,極盡紅磚石壁腳古厝建築之風。
廟門上的對聯常常是海峽兩岸的城隍廟共用的,據傳是從建于晉太康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的全省最高級別「福建都城隍」傳播出來的。如「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則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則滅」、「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不知;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須有報」。跨過門檻,轉身抬頭,當可見門樓內側上橫樑上懸吊一具特製大算盤,寓意「人算不如天算」,生前是非善惡功過,並非不報(應),只是時辰未到,先一筆一筆記著呢!正所謂「世事何需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堂上城隍爺居中,軟翅紗帽頭頂戴,犀角玉帶腰間束,歪頭皂靴腳下踏,果然不怒自威;文判、武判左右相隨,金瓜銅錘懲善惡,朱筆文簿斷生死,的確震懾有餘。這不,您仔細瞧,一切因果報應盡在不言中。當然,作為陰間司法官的城隍爺,除文武判官外,還配祀牛頭馬面,七爺八爺、廿四司等。步入城隍廟,霍然闖入眼簾的是兩尊面目猙獰可怖的塑像,分立前殿兩側惡狠狠地瞪著進進出出的人兒,一黑一白,此即民間流傳的搜魂拘魄之「黑白無常」。高瘦的白無常手執哭喪棒,名「謝必安」,原來是告誡人們,「善(閩南語和「謝」諧音)必安——善良必定平安」,雖然愁眉苦臉,垂眉吐舌,血紅血紅的舌頭雖然吐得老長老長的,令人膽寒,可高帽上卻書「一見大吉」字樣,傳說見到他的人就能往生極樂世界。矮胖的黑無常手舉「賞善罰惡」權杖,名「範無救」,警示世人「犯(範)無救——犯科作奸,誰也救不了」,你看他廣額黑臉,眥牙裂目,怒火燃眉,豹睛虎眼在黝黑的臉龐上忽閃忽閃的,專煉生前作非的惡人,頗為攝人心魂。過廊站著的皂隸,有的神情肅穆,手執棍杖負責行罰;有的青面獠牙,手拿鋼叉、虎頭枷,不啻於夜叉凶煞。後殿兩旁有「束報司」「功德司」等神態各異的廿四房司,他們各司其職,掌管陰陽兩界事宜,乃城隍爺的得力助手。後堂和藹可親的註生娘娘等諸神分祀于城隍爺兩側,神威顯赫的王爺若有公文要事傳遞,只須差遣前殿的馬軍爺,看他慈眉善目,一副飽經風霜的模樣,一定能圓滿地完成城隍爺的指令。
廟內常有虔誠信徒數人自願看護,香火供應,每逢朔望之日,裏人進廟拈香,訴苦祈福,彌災延壽。
神威赫赫鎮陰陽
閩台民眾都深信,城隍是鬼神世界中的一城之主,是彰善懲惡、兼司陰陽兩界之神,在「陰曹地府」他管鬼,在「陽間人世」他則記錄善惡,監察官吏廉貪,翦惡除凶,消災保民,是地方「保護神」。
古時,每座城中都有城隍廟,人們常把城隍廟和陽間官衙相提並論,認為「人間的官有多大,城隍也就官封幾品」,省城隍即為一省之主,府城隍為一府之主,縣城隍為一縣之主,分管陰陽兩界一省一府一縣之事。正如《道門定制》所說,城隍是管領亡魂的神,當道士設醮超度亡魂前,先要發文知照城隍,才能拘解亡魂到壇。《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中,則把城隍尊為「剪惡除凶、護國保邦」的神。
其實,為城隍爺加冠晉爵的始作俑者乃明太祖朱元璋,兒時曾在廟裏當小和尚的朱洪武,登基後,對城隍爺倍加青睞、推崇愛戴,傳旨「城隍神歷代所祀,宜新封爵」。據《明史.禮志》,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為乘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等府城隍為王;其餘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驟使城隍地位尊貴無比。洪武三年,有詔「去封號,但稱某府某州某縣城隍神」。洪武二十年(1387)改建城隍廟宇如公廨,設座判事,如人間衙門狀,其中當以被敕封上海城隍爺的秦裕伯,流傳最為久遠。秦裕伯,著名詞人秦觀七世孫,元至正年間進士,元亡後,閉門隱居,朱元璋聞其德才,諭請拜翰林院侍制,頗有政績。五年後卒,旨稱,「生不為我臣,死當衛吾土」,遂封為上海城隍爺。
我國最早見於史籍的城隍廟是三國東吳蕪湖城隍廟,迄今已1700餘年。其城隍爺還有一段精彩的傳說,據傳南北朝時,梁朝軍隊攻打郢城(今河南信陽境內),在郢河上游築封鎖線,斷絕郢城糧草,軍民恐慌不已。守城的北齊將領慕容怦到城隍廟祈請保佑,安定民心,未想數日後,雨暴風狂,江水猛漲,沖走梁軍蘆葦,打破了封鎖。北齊軍民一致認為此乃城隍爺顯靈,士氣大振,突圍而出。
城隍爺,自此威名遠揚。
城隍祭典由來早
舊時凡官署所在地,必定有建,以供地方官祭拜。唐文人韓愈、杜牧、李商隱、張九齡等為祈雨、求晴、禳災,謀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均有祭城隍文。
那麼,城隍廟祭典從始於何時呢?
據《八閩通志》轉引宋林通《長樂圖經》稱,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堅守城池,後來城破,周苛被項羽處以烹刑。劉邦即位後,「思苛忠烈,令天下郡縣各附城立廟祀之。城隍之祀,疑始於此。」《明史.卷四十九.禮八》強調北京都城隍「凡耶誕節及五月十一日神誕,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禮,國有大災則告廟」,賦予它極大的神威,同時規定地方城隍祭典時主祭者的身份,即「在王國者王親祭之,在各府州縣者守令主之」。清代循明舊制,更通令各府州縣廳建壇(或廟),並將祭城隍列為國家相典,歲增春秋二祭,地方官上任後須前往舉行就任奉告典禮,而後才視事,稱為「城隍齋宿」;此外「每月朔望,守士官詣廟行香,行二跪六叩禮,遇暘雨愆期,則禱於廟」。民國初年,各地城隍在清明節及陰曆七月十五日等節日,均有城隍更衣和出巡之會,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臺灣知縣俞兆岳剛上任,即先到當地城隍廟立下三誓:「毋貪財,毋畏勢,毋徇人情。」嘉慶十五年(1810年),臺灣彰化知縣楊桂森到任時,亦先到當地城隍廟宣讀《履任告城隍文》,強調要關心「民之生死安危饑寒飽暖」,要「治民者可公不可私也。」
城隍爺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民間對城隍的認識,主要源於古代蠟祭八神。據《禮記‧郊特牲》記載,早在周代,即有「天子大臘八」之說,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後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雍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其中,之一的水雍就是最古老的城池守護神靈,《陔余叢考》稱:「水則隍也,雍則城也」,城隍則為「水雍」神,原專管農事中的田中溝渠,後演變成守護城池之神,並逐漸傳承發展為剪凶除惡、護境保邦、統領陰魂、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