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民間保生大帝信仰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223
字型大小:

一、信仰與文明: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人是萬物之靈」,表象上看,這句話是推崇人類是地球的主人,而從內心上探究,這個「靈」字是一種靈性,是存在於具象與非具象間的一種物性。世界上的各種動物,如果加以分析,可以發現愈是進化的高等動物,愈具有靈性,套句更簡單的話,其腦容量愈大,聰明度愈高。

動物就因為具有這點靈性,所以對於各自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界,都懷有某種程度的好奇與探索的衝動,我們從許多動物研究的學術著述中可以發現,除了人類以外,許多較高等的動物,都有自然崇拜的行為,這種現象在低等動物群中是見不到的。高等動物就因為對於大自然界的物理現象懷著敬畏之心,所以從畏懼中先產生依賴與誠服,再由誠服中與自然和諧,進而克服自然障礙,征服自然環境。經過這樣的過程,初期文明就逐漸產生,而人類正由於經過不斷創新與改造,才能從原始走向文明。動物因為具有對自然界的信仰,才得以開創高度的文明,信仰可說是創造文明的原動力。

自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對大自然神祕莫測的變化,因為沒有足夠的了解,往往便對自然萬物,心生恐懼,由恐懼轉而對於遙不可及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以及山川河嶽等自然現象,產生信仰和崇拜,這就是人類對自然崇拜的由來。

人類對於自身和其他動物之間的相異,存在著許多無法理解的現象,尤其對人類之起源,存在著許多不了解與猜測,有些人便把某些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為本族群的祖先,於是出現了圖騰崇拜的現象。在許多原始部落中,這種情形非常普遍。儘管人類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社會,而這些由原始社會衍化而來的民間信仰,卻依然存在於當今的人類社會中。

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對於自然現象都有各種不同的神話,基督教聖經的創世紀、古希臘神話、中國神話、印度神話中,對於宇宙形成都有一些傳說,對於自然萬物的起源,也都各有幾則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經過民間的渲染流傳,深入人心後,往往變成了某種信仰。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明,也有許許多多美麗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經過長久以來的傳誦,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於是衍化為豐富瑰麗的民間信仰。這些信仰有些發軔於中原地區,經過先民遷徙而流傳到全國各個角落,再加上各個地區原本已有的傳說,使得各個民族的傳說和神話顯得更加多彩多姿了。

福建位在我國東南海隅,東南臨海,西北隔著武夷山與江西為界,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這個區域一則距離遙遠,再則山地阻隔,地理上和中顯得有點隔離,這也是中原移民以此作為避世桃源的原因。即使是在福建內部,一面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和蜿蜒曲折的海灣,一面是浩瀚無涯的大海,彼此間的往來更是不便,人們在這種環境下,容易養成與大自然搏鬥的性格,從史前遺跡發現,早期生活在這塊地面上的人類,依靠採擷海坪生物維生的情形極為普遍。

二、保生大帝信仰:

中原漢族對福建地區的移民,始於漢代的平閩軍事行動,繼之於東晉五胡亂華之後,移民從原鄉將原本於上古時期早已形成的神祇,帶到福建地區成為移民社會中普受崇拜的信仰。到了宋代時期,福建民間掀起連串的造神運動,這時期陸續出現了幾位生前愛民救民,卒後成為萬民景仰、受民崇拜的神祇,這些原本的鄉土人物,成了後來閩南民間最受崇拜的信仰神祇。其中影響最深、信眾最多者,莫過於「天上聖母」林默娘和「保生大帝」吳 兩位,還有清水祖師陳普足、廣澤尊王郭忠福,以及臨水夫人陳靖姑、青山王、定光古佛等。在這些神佛當中,保生大帝吳 是同安縣人,基於地緣關係和地域性特殊需要,更成了該地區信仰度最高的一尊神佛。

保生大帝俗名吳 ,字華基,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於當時隸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白礁村,相傳他一生不進葷食,一生不婚,以行醫為志,醫人不分貧富貴賤,按病投藥,許多奇疾怪病,無不藥到病除,由於他一生救人無數,卒後鄉人感戴他的盛德,為他造像建廟供奉於白礁村,遇有疾病,常到廟中求藥,也都能一一痊癒,從此神蹟更見靈驗。

古代衛生條件差,醫藥缺乏,人們對於醫藥的需求,對醫生的依賴,更突顯吳 在當時社會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時南方的內陸山區,尚未完成脫離所謂「瘴癘之區」,所以到了南宋時期,民間對吳 信仰及奉祀的廟宇已經逐漸擴大到整個閩南地區。1166年,宋朝皇帝賜吳 廟額為「慈濟」,1195年封他為忠顯伯,後來又受封為「普祐真君」,到了明代先后四次敕封吳 ,其最高神格是「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習稱為吳真人、大道公。

閩南信仰中,保生大帝是最普遍、信眾最多的神佛之一,一方面固然因為吳 是閩南人,地緣關係深厚,主要因素還在於保生大帝高超的醫術和慈悲胸懷受到民間的愛戴。

俗世時期的吳 ,是一位醫術高超、醫德普受推崇的神醫,升天成神後的吳真人大道公,更在民間留下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諸如多次保佑官軍平定賊寇的故事,為老龍醫癒多年眼疾的故事,路上為老虎將卡在喉頭的骨頭取出而收虎為坐騎的故事,泥馬渡康王後受賜號為「大道真人」的故事,還有為明成祖孝慈皇后以絲線把脈治癒乳疾而受晉封為「保生大帝」名號的故事,往日這些都是閩南民間老少皆知的神話傳說。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則莫過於「大道公鬥法媽祖婆」的傳說,在舊時代氣象科學尚不十分發達的閩南民間,這則故事更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大道公生日和三月廿三媽祖生日時,都會在民間受檢驗一次。根據傳說,大道公與媽祖婆這兩位神佛,在世時都是未婚的男女,成神後都普受閩南民間所崇拜,因此信眾們有意將其婚配成對,所以才會有「大道公鬥法媽祖婆」這則故事。雖然這只是一則傳說,卻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民間故事中濃厚的人情味。這也正是民間信仰的可愛之處,儘管近代以來人們對於傳說故事已不再如舊時代那麼熱衷和深信不疑,但故事卻一直都那麼傳神地流傳著。

三、金門的聚落與廟宇:

金門位於九龍江口廈門島的外側,自古稱為浯洲,又有仙洲、浯島、浯江或滄浯之稱,從唐代開發牧馬墾殖,到北宋末期,金門劃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所轄,宋朝泉州士族大舉開發浯洲,圍海築埭,墾田曬鹽,著名的有傅家埭、梁府埭、曾府埭等,都是當時泉州士族所開闢,今日金門志書還留著這些開發地的舊地名。宋末元初易統之際,大量移民進入金門後,成了金門早期居民的主幹,自古以來,金門居民也以泉州移民佔絕大部分。

金門民間信仰的神祇,大都是移民從福建原鄉所帶來的,不過和同是漢族移民社會的台灣島比較起來,金門和台灣的移民信仰卻有所不同。閩南人在移民台灣的路途中,因為要跨過一道驚濤駭浪的黑水溝,充滿許許多多的驚險和無法預測的未來,所以有許多移民都會在移居時隨身帶著家鄉守護神的神像或用紅布包裹香灰的香火,而金門因為和閩南漳泉原鄉僅是咫尺之距,沒有相距數百里的重洋,渡海的航程中也少有強風巨浪,所以能由自我掌握的因素較高,佩帶神像渡海的情形也少有聽見。

根據金門現存的許多宗姓譜牒記載,少部分早期移民是因為出海打魚遇強風被吹到這座小島上而後卜址定居,部分移民是為了逃避戰時的兵荒馬亂而遷入,還有部分移民,則可以選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作計畫性的遷居。

這些早期移民到金門後,先選擇一處依山面海的向陽吉地定居下來,搭建茅屋、擇地拓荒墾殖,於子孫繁盛、人口漸多後漸成聚落,再由小聚落發展成大聚落。當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一處聚落逐漸形成之際,先民們最先考慮到的設施,就是糾合全村人力,在聚落中建一座宮廟,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宗姓,還得建一座該姓宗祠,金門有句俗話:「有宮,住得才會興;有祖厝,住得才會富」(閩南語押韻),又說「有宮(廟)、有祖厝(宗祠、家廟)才成鄉里」,由此可見先民們在開發過程中,一座宮廟、一種信仰對於人心之安定具有多大的鼓舞力量。

從金門現有的各廟宇中,目前並無發現先民移居過程中有隨身攜帶「原鄉守護神」的資料,即使是「祖佛信仰」、「地域神祇信仰」的情形,在金門各聚落的宮廟中也很少看到。

移民到達金門島定居之後,隨著人口的繁衍,聚落型態逐漸形成,起初由於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自力營建宮廟,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為了取得鄰近村落神靈的協助庇佑,這時期村人每逢年節,就往鄰近村落的廟宇參拜廟中供奉的神明,當鄰村宮廟中的神明生日或建醮謝神,就會和鄰近村人共同出錢出力,為謝神活動盡一分心力。到了聚落型態漸漸壯大,自村的經濟有了能力之後,就會進行廟宇的籌建工作。往往會在鄰近村落神明的協助之下,向神明詢問建廟的樣式?供奉何方神聖?往後廟宇的落成和奠安的儀式,也都會藉助於鄰村神明乩童,往後兩村的人和神成了好朋友,兩者結成莫逆之交,就稱為「聯鄉之誼」,婚喪喜慶和廟宇慶典,都會相互支援,藉著相同的信仰,達到團結力量、展現交互合作之目的,在金門,相鄰的聚落結成「聯鄉」的情形非常普遍。

四、金門的保生大帝信仰:

從金門現有廟宇奉祀神像的調查統計資料中分析,金門和烈嶼(小金門)兩島140處聚落所擁有的265座宮廟中(目前尚在增加),各聚落廟宇奉祀的境主數,以各姓王爺居第一位,佔56座,奉祀二十多姓王爺;其次是關聖帝君,計22座;第三是保生大帝廟宇,計17座,其餘依次是玄天上帝廟13座,恩主聖侯(開拓金門的恩主公陳淵)廟11座,天上聖母廟10座,十位歷史人物廟宇計12座。如果以單一神祇所佔的數量排列,則17座保生大帝廟的數量在金門島居第二位,僅次於受封為武聖的關帝爺,另外在大金門還有12座廟宇中奉祀的保生大帝,雖非該村的境主,卻是廟宇內的主神。(註1)

大金門島上的一百多座村落中,奉保生大帝為境主者,金城鎮有2座,分別是官裡的仰雲殿、珠山大道宮;金寧鄉有4座,包括南山保靈殿、安岐保安殿、中堡寶靈殿、頂埔下保安殿;金湖鎮的2座是瓊林保護廟、溪邊順境宮;金沙鎮則有沙美萬安堂、呂厝拱峰宮、劉澳奎山宮、斗門靖海堂、東珩棲堂廟、何厝保安殿、西園棲隱堂、青嶼金山道殿計8座廟宇,全島共有16座廟宇奉保生大帝為鎮守該村落的境主(主持全境神職之神祇)。

除奉保生大帝為境主者之外,還有主奉的11座廟宇,分別是金城鎮北門的北鎮廟,金寧鄉西浦頭靈濟宮,金湖鎮后壟保安廟、山外英武山岩、新塘天德府、尚義精忠萬古廟、小徑鏡山岩,金沙鎮則有陽宅會山寺、官澳龍鳳宮、田浦泰山廟、內洋景山宮,因此僅大金門島上就有27座廟宇奉祀大道公,由這項統計中可以看出保生大帝在金門民間普受信仰的程度。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