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民間保生大帝信仰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2,463
字型大小:

另外一海之隔的烈嶼(小金門),島上除了東林的靈忠廟主奉保生大帝外,還有原奉於上庫村的天后宮所供奉的保生大帝,據《烈嶼鄉志》記載,該廟所奉祀的保生大帝,屬於烈嶼鄉全體信眾所供奉,並由烈嶼鄉的青岐、西方、上庫、上林等四甲於每年的十二月十八、二十、廿二這三天當中,挑一黃道吉日,由下一輪值村落,自原供奉的村落奉請大道公至該村,如此週而復始輪流奉祀。

原建於福上山的大道公宮,於明朝時被紅毛番搗毀,保生大帝神像移奉上庫的天后宮,1996年,由烈嶼鄉民集資三千多萬新台幣,在福上山麓原址動工重建。新建落成的保生大帝廟,不但是烈嶼第一大廟,也是大小金門除了純佛教廟宇之外,規模堪稱最大的一座。該廟依傍福上山,面向廈門島,鋼筋水泥骨架,花崗石的牆體,黃色琉璃瓦屋頂,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儼然是烈嶼島上民眾的信仰中心。(註2)

依前述統計資料顯示,大小金門兩島140處聚落中,供奉保生大帝的有32個村落,其中東半島的金沙和金湖兩鎮最多,共有十九個村落,而全島二十七座廟宇所供奉的保生大帝,有二十二座是主奉,其中有十六座更是該村落的境主(主持全境神職之神祇),可見保生大帝在金門信仰的普遍。

金門還有部分廟宇陪祀著一尊虎爺,也稱下壇爺,關於這尊虎爺的來歷,有人說是傳說中吳 所救治的那隻虎,後來自願跟隨駕前供大帝驅使的虎爺,也有人說,下壇爺是道教信仰中,奉趙公明元神黑虎為下壇元帥。

在金門島各廟宇中,配祀下壇爺的廟宇計有金城鎮北門的北鎮廟、南門睢陽廟、賢厝六姓府廟,后豐港來鳳宮;金寧鄉有湖南吳保殿、中堡寶靈殿、西浦頭靈濟宮;金湖鎮有料羅的代天巡狩、后壟保安廟、西埔妙香寺、新塘天德府;金沙鎮有呂厝鶯山廟、斗門靖海堂、中蘭金德宮、何厝保安殿、西園棲隱堂、新前墩東關廟、大地環江宮等18座,這十八座廟宇,有些是主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有些並不是,究竟那些是下壇元帥,那些是保生大帝駕前的虎爺,尚待作進一步的了解。

金門既然是閩南區域的一部分,早期移民也都是以閩南人為主,其信仰、風俗習慣也與閩南廈漳泉沒什麼分別,長久以來,金門與外界的交通,都不外是「南安水頭」「漳州石馬」,較遠的莫過於泉州惠安或汕頭。自1949年以後,由於人為因素,使金門與閩南各地的往來受阻,反倒與海峽對岸的台灣關係較為密切,不過在民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上,不但極少受到台灣影響,反而因為在「戰地管制」的時空背景下,保留下許多閩南的風尚習俗,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民間信仰。早期的金門民間,對保生大帝的稱呼,都以「大道公」尊稱,有些人更稱為「大道公祖」,表示更尊一級。

由於吳 是一位濟世救人的醫生,所以神化後的保生大帝,在信眾眼中就成了救苦治病的醫神,在古代醫藥並不普遍的閩南民間,百姓凡有人力不能及的奇疾怪病,大都會求助於大道公,尤其每當疾病流行時,民眾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只能藉助乩童作神媒,祈求保生大帝惠賜良藥,使藥到病除,病體康癒。

金門民間供奉的保生大帝,當然也不外祈求祂的這項「神職」。古代人們生活貧困,物資缺乏以致營養不良,尤其是嬰孩生病時,無法表達病在何處,更無從知道所得何病,病況如何,這時父母只好求助於大道公。一般人家有人得病時,不但沒錢請醫生,即使有錢,在金門這個小地方也不見得就能找到醫術高明的醫生看病,最方便可行的辦法,就是祈求保生大帝的神力救助,這大概就是保生大帝在金門民間普受供奉的主要因素。

這種有病向保生大帝求治的現象,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金門民間還非常盛行,當時每逢有人生病找不到醫生時,都會前往保生大帝廟宇中或神像前,或焚香祈求膜拜,或抽籤預卜吉凶,或請保生大帝的乩童起乩開具藥單,然後照單抓藥。之後於病人身體痊癒後,便會攜帶香牲禮及金帛,前往廟中敬拜謝神。即使在本村沒有供奉保生大帝的聚落,也會前往鄰近供有保生大帝村落的廟宇,按一般儀式步驟祈求,在百姓心目中,神佑萬民是不分你我的,雖然神佛之間也有轄地的觀念,但庇佑的對象不分你我,愈是外鄉民眾有所祈求協助,愈能顯出神力無邊與無私無我的神佛精神。

即使到醫藥已經普遍發達的今天,生病時求助保生大帝醫治的情形在金門民間還存在著,當遇到今日醫術束手無策的重病時,民眾還是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向神佛求助,金門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說:「也得神,也得人」,說明有些不明病因的怪病,即使在今日的醫學上也難以解決的,這些非人力所能及的病,只有一方面延請醫生診治,一方面借助神力協助,雙管齊下,才不致耽誤醫治的時機。

金門與烈嶼兩島各聚落,每年都會定期建醮謝神,作醮的日子一般都會選擇該聚落廟宇供奉神祇的生日,每年固定在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生日作醮謝神的,計有珠山大道宮、安岐保安殿、中堡寶靈殿、西浦頭靈濟宮、頂埔下保安殿、瓊林保護廟、溪邊順境宮、沙美萬安堂、呂厝拱峰宮、東珩棲堂廟、何厝保安殿、青嶼金山道殿、上庫保生大帝廟,而古寧頭南山的保靈殿,則於二月十五、三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日,每年敬拜三次。

位在金門中央部分瓊林的保護廟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相傳是數百年前遠從白礁漂流至瓊林海灘,當地居民發現以後將其迎回供奉,據金門〈瓊林保護廟重修誌〉云:「本社鄉老虔叩聖駕蒞鄉興宮,蒙恩准聖杯三信,即夤夜恭迎以歸,建廟奉祀。」又云:「保生大帝源自白礁慈濟宮,分尊蒞鄉興宮。」時在明朝中葉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

另據白礁慈濟祖宮所編《真人靈光》一書云:「自明永樂十七年敕封保生大帝後,白礁慈濟祖宮供奉的開基祖神像共有三尊,分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鎮白礁祖宮,二大帝分遷台灣學甲,三大帝享祀青礁。」據此推測,瓊林現所供奉神像,應是原開基祖神像中的「二大帝」,大帝香火遷至金門的時間,當早於台南學甲慈濟宮約一百一十六年許,而當時白礁慈濟祖宮的廟祝與信眾重塑「二大帝」神像以補填之,一百多年後,補填的二大帝神像再遷往台南學甲。也有一說,遷至金門瓊林的神像是「一大帝」,姑且不論金門瓊林保護廟的神像是一大帝或二大帝,其分靈金門的年代是可以確信的。(註3)

至於金門瓊林村的保護廟,初建於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初名為「坪林宮」(瓊林原名「平林」,後經明熹宗御賜里名「瓊林」),興建期正是金門文風鼎盛、科舉聯登的明代中葉之際,繼而該廟毀於明末的盜寇及戰亂(明嘉靖三十九年,閩南盜寇上岸肆虐金門五十幾天,瓊林受害嚴重)。清宣宗道光二十八戊申年(公元1848年)重建後,改廟額為「保護廟」,故中殿柱石對聯云:「像塑真人位瓊林之寶殿;神尊大帝傳白礁之香煙。」大門前柱聯亦云:「悟道丹成傳白礁;回春法妙濟瓊林。」由此可證,保生大帝吳真人金身及香火源自同安白礁,極為明確,亦即保生大帝神像乃九百年前宋代之開基祖神像。(註4)

道光年間重建的保護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該廟甫於2002年再次修建完成,並於2005年12月11日至12日第四度奠安,廟貌重光,美輪美奐,七彩爛然,神光普照,威鎮八方。保護廟凡二進,除主祀保生大帝外,並配祀聖侯恩主及張府厲王,旁祀水府尊王與註生娘娘諸神。

瓊林保護廟之外,今日金門各聚落中的保生大帝廟宇,多數都是百年以上年代久遠的古廟,有些古廟在歷代戰亂中毀壞後沒有再重建者,如後浦北門的保生廟、南山大道廟、西浦頭大道廟都是。

五、結語:

保生大帝在整個閩南民間或台灣島內,都是十分受尊崇的信仰神祇,一方面由於祂是閩南的鄉土神祇,與當地民眾有十分親切的地緣關係,主要還在於大道公在閩南人心目中所受到的崇敬。雖然在醫藥已經普遍發達的今日,有許多人對於求神問卜的觀念已經淡薄,但中國傳統觀念中根本不把「醫生」當作一種行業來看待,而是視為一項善行的事業、一種崇高的道德標竿來尊崇。而在世的吳 和神化的保生大帝,其不分貴賤貧富行醫救人的精神,正是我國傳統「醫生」典型的具體呈現。在今日這個金錢掛帥的社會中,保生大帝吳 秉持著「醫者父母心」、「仁心仁術」的醫道濟世救人,是值得現代醫學界推崇的,也是今日我們在此紀念保生大帝大道公吳 神誕紀念活動時,所必須深切體認與效法的。

  註1:楊天厚 林麗寬著《金門寺廟巡禮》頁298至311 稻田出版社 1998年12月。

註2:金門縣烈嶼鄉公所出版《烈嶼鄉志》頁386 2002年1月。

註3:蔡清其撰〈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金門日報副刊 2006年2月4日

註4:(同前)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