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基虞與同安五顯橋
陳基虞(一五六五—一六四三),字志華,號賓門,金門陽翟人,浯陽信房前房二十世。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年)與蔡獻臣、黃華瑞、黃華秀、張繼桂、呂大楠、蔣孟育等金門鄉親同科舉人;越歲又與蔡獻臣、蔣孟育、黃華秀同榜進士。陳基虞為人重孝友,性耿直。任浙江蕭山縣令時,因逆忤權勢而被左遷,(降職)。任廣東南雄府推官(管一府刑獄之官)時,負責徵收橋稅,歲入萬金,一分不染。調任新會稅監,救活百名受冤士民。新會原來的縣令鈕光斗,依附宦官權勢,橫徵暴歛,危害百姓。陳基虞悉心調理,民賴以安,離任時,百姓焚香臥轍,道擁不前,民眾將他與袁、王二位前令并祀三賢祠。後晉升南京刑部曹郎,協助調解一起權貴傾軋異己的案子。任彰德(今河南安陽縣)刺史時,京畿猝警,大中丞范景文披星入援,陳基虞措置軍需,有條不紊。歷守三郡(南雄、新會、彰德),清正愛民,人多去思。擢廣東按察副使,進階中憲大夫(正四品),終因不媚權貴而被調。
陳基虞歸籍後,卜居同安縣城西門內(俗稱「陳厝內」,古居於二○○○年被拆除)。居鄉期間,他參加過蔡獻臣邀集的「銅魚亭」落成盛會,也經常遊覽大輪山。民國版《同安縣志》收錄他一首《次劉學憲汝楠大輪山頂原韻》詩:乘興招攜上絕岑,巖花野鳥自春深。乾坤到處如輪轉,身世誰回彼岸心。一點清山浮海上,雙溪碧水倒松陰。遊人若問圓通路,曉閣鐘聲響未沈。劉汝楠(一五○三—一五六○)住同安縣前,是嘉靖七年解元,官湖廣提學道,他曾同劉松江存德、李刑部春芳(即蔡復一夫人外、內祖父)遊大輪山時賦有《登梵天寺高頂》一詩:層臺高倚碧山岑,圓竇虛明鳥道深。世上驅馳資佛力,區中妙覺見禪心。摩巖苔蘚荒碑刻,極目雲霞變夕陰。咫尺諸天人境外,下看城郭晝沈沈。陳基虞看到劉前賢寫的這首詩,便次其韻而和之,兩詩描繪了大輪山的風光名勝,蘊含著佛家的禪心妙理。陳基虞對家鄉的水利、交通設施關愛有加,奉獻良多。他捨田在蓮山頭(今蓮花鎮 市)開築蓮峰壩,長約四里,引水灌田,民賴其利。還捐置歸得里杜塘義塚,增置五恆堂祀田。而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崇禎年間(一六二八—一六四四)也就是他的晚年捐金倡修五顯三座溪橋。第一溪橋、第二溪橋、第三溪橋俱在五顯宮(主祀五顯帝君)附近,也就是東溪上游,故俗稱「五顯橋」。
《同安縣志》記載「在城東五里許,一溪逶迤經東南橋(即太師橋與銅魚橋)以達於海」。這三座石橋建於元大德年間(一二九七—一三○七),三百餘年後由陳基虞再修,是北同安通往泉州府的古道橋樑。相傳早時同安西半縣的考生攜帶汀溪西源「萬壽仙泉」的礦泉水沿著這條古道參加府試和省試。五顯宮又是北同安與金門水路航運的起運點。長興里一帶(包括今天的同安五顯鎮和翔安的新墟鎮)生產的紅糖、花生油、豆餅等農副產品及大宗的地瓜苗,由此裝船到金門交易,以致今天當地尚有「傢夥放落蕃薯船」俚語流傳。因此,陳基虞為了維護和擴大同安與金門的水上貿易不惜重金捐修三座古橋。
現在三座溪橋基本存在。第三溪橋在荷爐村東,由於荷爐溪改道,今已棄置不用。第二溪橋在五顯宮口,一九六五年改建為公路橋,明代橋墩猶存。唯有第一溪橋保存完好,就在現在的同安影視城「金水橋」下遊百米之處,已被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橋全用石構,東、西走向,全長六十四米,橋面共鋪架花崗巖石板二十七條,每條長六米,寬○‧六米,厚○‧五米。下有橋墩九座,朝上游方向的墩面呈船首形,以利分洪并減少水流衝力。橋墩高四‧七五米,長五‧五米,寬一‧七米,礎石巨大,壘砌規則,體現了閩南豐富的石料資源和勞動人民高超的造橋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