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老街
我在沙美老街那兒待了幾個下午,畫了兩張素描。
第一個下午,當我初抵時,撞見了老市街人來人往的景象。人們拿著挽著大籃小籃的供品,穿梭在街道間,街頭巷尾就喧鬧了起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提著畫袋跟著人群走,東拐西轉的,來到萬安堂。只見鑼鼓震天,香煙嬝繞,廟會慶典正熱烈進行著。
廟埕上,有人擺供品、有人上著香、有人跪拜著,有人燒金紙,莫不流露著虔敬誠意。善男信女,擁擠雜沓,不論祈求的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或是生意興隆、招財進寶,或是家人平安、萬事如意,或是………那市井民眾祈天禱神的熱情像金爐裡的火越燒越旺盛。我在那兒繞了幾趟,感染了那沸騰的情緒,心中興起也要祈個願,但一時真不知要祈求什麼,遲疑之中,不覺地又隨一些祭拜完畢的人潮回到老街上。
要向神明祈求什麼呢?我這不速之客,在這麼一個下午,遇著一場廟會慶典,就要得些庇佑,自己想想,這未免也太貪圖了些。或許神明那莊嚴靜坐的身影,已經在啟示一份「寧靜致遠」的智慧與力量。神明若賜我這一恩典就夠了,至少在這人來人往的老市街道上寫生,讓自己能寧靜處之。如果更有福氣的話,在生活中能平靜清明,遇到事情不躁勿亂,而也能從容地去看待生命中生老病死種種的課題。
回到老街,那一帶彎曲的街巷讓我有些迷茫。或許熟識的人可能會說就這麼寥落的幾條街道,但對我這初抵的人而言,真有在走迷宮的味道。當我晃盪在這些街巷裏,放心放眼放耳放鼻,讓感官知覺坦然接受來自週遭的各種氣息。這兒應是這街鎮最早的發跡地,但如今卻是後街的模樣,讓人一方面不禁對先前市聲鼎沸,商販雲集的盛況感到興味,也對如今繁華事散的蕭條生出興嘆。繁華與蕭條又是依循著什麼道理在起落呢?想必也只能歸於時運情勢吧?對我這西半島的人而言,有這機緣來此寫生,能增進些地方人事物的了解,可是較為實際的事。改天可要找來縣誌、鎮誌或村里史翻閱翻閱,關心一下島嶼家鄉的事務也是本份,更何況這兒有好多入畫的景致。
走著走著,來到一條老街路頭坐下來,拿出紙筆就將長街畫了。這時,一位一手提著供品一手牽著小女娃的婦人劈頭問我政府何時準備要拓寬路?我愣了片刻,猛地想起她應該是同廈門那位婦人一樣,把我當作是地政局土地測繪員之類的人。有這麼奇巧的事嗎?說來自己都覺得好笑。
這些年來,隨著「驅山走海」,在山林田野海邊村落捕捉畫景寫生自娛。所到之處,大部分是幽靜之地,甚至是無人之境,可都是讓人能一心一意的地方。至於要到人多的通衢要道寫生,那兒干擾較多,也要有足夠的信心才行。但出外練練膽子,見見世面,把自己看成是「初生之犢」,就不在乎什麼了。抱著這樣的心態,就不管是在金門島上或是在廈門這大都市裡。2004年的夏天和明燦在廈門將軍祠路人來人往的熱絡中,嘗試先前所沒有過的體驗。就當我們畫畫當兒,一位婦人從屋裡走了出來拋出了相同的問題。當下我錯愕良久,後來談上些話,才弄清她以為我們是上級派來搞測繪搞拆遷的。這真是冤枉啊!這真是妙啊!兩岸的婦人都如此看待,但不同的是廈門的婦人臉色較為驚憂。或許是在那日新月異變化快速的大城市,拆屋的速度已使那些好不容易有個棲身之處的小市民害怕了,因為一般民眾對那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新大樓仍是望樓興嘆的份。而沙美舊街老婦所關心的是消防以及垃圾車出入的問題。
在廈門畫的是張小畫,那是隨團參訪大陸第四屆全國正書大展抽空畫下的。自己頗喜歡那曲曲折折又層層疊疊的街弄建物,但心中更是無法忘懷那樣不同情境的嘗試。今兒,是A2的紙張,可將整條街路納進來。這長街狹窄,猶如巷弄,兩層樓的店鋪櫛比鱗次,但久已沒商業買賣了。一些整修過的屋宇還住著人家,老舊的破落的不是門戶緊閉,就是屋瓦牆堵塌陷樑椽散置;在在流露著歲月的滄桑和無奈。有些家戶搭著雨棚,塑膠材質的鐵板製的,高低錯落,使得街道更顯得逼仄。機車腳踏車汽油桶花盆石條布袋鐵架等雜物堆放在門前牆邊,呈現著豐繁凌亂的生活面相。陽光從我左前邊照進來,這邊的屋舖將屋影投射在路上在對面的房屋上。受光的店屋,因對方的投射以及本身建築的關係,大塊小塊的光大方小方的暗參差分布,構成一大片光影交織變化生動的螢幕。
看了如此情景,心中真是歡喜,卻也暗想挑戰不小。拜拜的人潮依然絡繹於途。牽孫攜子的阿婆阿嫂多了,見了面問子問孫一番,這兒兩個一組,那兒三人一堆,紛紛聊個起勁。街中段有幾個阿公阿伯圍在一張小桌泡茶聊天,之前他們都熱情招呼我這路過的陌生人,那你可想而知他們是怎樣招呼那些熟識的在地人。街道鬧鬨起來了,人情味濃郁起出來了。騎著小越野車的孩童,也來湊熱鬧了,追過來逐過去,將輕脆的笑聲肆無忌憚地撒在街路巷道中,還包括那些大呼小叫。騎累了,就來圍在我前面,一來休息二來看看我畫的進度。有時邊看畫,邊回頭對照是那間屋子,當意見不一致時,嘰嘰喳喳像群麻雀,待我用手指放在嘴前暗示「不要說話」,他們就趕緊禁口,不然就是低聲相互推諉是誰的錯,然後又呼嘯而去。一陣子他們又來了,一陣子又去了。
好一幅自然親切有味的街坊樂趣圖啊!我就在這樣的氛圍中練習。雖然時被孩童影響而分心,但這樣的熱絡,還真叫人喜歡。
我以著簡單的炭精黑筆一橫一豎細心鉤繪著。屋宇的寬窄高低,正牆側面,新泥舊磚………深深牽引著我的手牽動著我的心。畫著畫著,最後形成了「人在圖畫中」,和景物沒有縱深,讓近身的建築物不成樣。出現問題了!將樓層的線條再畫上面些吧?畫上方些,屋頂的角度、直立的牆柱也受牽連也得移動。或更動地平線吧?那往前的屋子該如何呢?那些裸露的樑木又該怎辦?躑躅復躑躅,牽一筆就要動幾乎半張圖,這古舊街市的複雜市容還真不容易搞定。心有些躁了,蚊子也來擾心了,偷襲腳踝一口,再不手臂叮一包,人更是心煩意亂。
寧靜處之吧!停下筆來吧。將素描簿立起來看,景和圖對照對照,讓自己當個「觀眾」,或許可找到癥結。
停下來,自己可歇憩一會,也免身陷「泥淖」。再放開心懷瞧瞧,眼前,視野中店舖間間在歲月風霜的雕刻下,有著不一樣的表情,各自演繹不同的生命傳奇,瀰漫著素樸安詳。這是街坊鉛華褪去的風味,是圖畫的靈魂所在,也是我該去捕捉的重點。自己叮嚀要把握這,但也是要解決先前透視比例等的問題。
比劃了又比劃,修改了又修改。又該如何營造出氣氛呢?這讓我先後在那街角窩了三個下午。除了那有廟會的下午外,後來的時刻,人潮不見了,孩童的嬉笑消失了,老街岑寂了。岑寂中,更讓人感嘆著逝去的繁華和老去的寂寞。
舊街的番仔樓,是我第二張寫生的作品。畫這張作品時,除了明燦外,天澤老師也到。明燦在這些日子,嘗試一種「墨條」作畫,那簡捷俐落的手法,讓我這有如老牛拉車慢慢拖拉的,看得真是羨慕。而天澤老師,他總是以水彩寫生,那色彩的調配、水分的控制、光線明暗的掌握,在在都是我要學的。
番仔樓,我在街的一個拐彎處和它「相覷」了三個午後時光。
從我坐的地方望去,樓房露出的部份並不多,大概只有近半的二樓和山牆部份,其餘的都被一棵苦楝樹和草叢遮擋住了。樓房右邊毗連著紅瓦的古厝,但這邊有木麻黃、桑樹和雜草雜花的,所以也是隱隱翳翳的。在樓房古厝之前,早先應該是和旁邊挨在一起的店鋪?但如今塌毀了,成了亂草野花聚集的土堆,間雜著瓦礫碎石磚頭樑木椽桷。往這景致的左邊前走,有幾條小巷,有些破屋,有些斷垣殘壁,也都在娓娓訴說著物換星移的悲歎。
在畫番仔樓這些天裡,行人稀疏,四周靜悄。我在這像似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靜靜勾勒著,也靜靜沉吟再三。滄桑的景色啊,常使人脆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