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漁父,怎見波濤
─為︿約取金門海上盟﹀續貂
《浯副》因楊樹清先生一篇〈約取金門海上盟〉,而先後引出終南山、洪進業,及李開進等幾位先生的大作,高潮迭起,熱鬧滾滾。《昔時賢文》云:「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正是這個風景。
「西戒」二字,的確像諺語說的,「離婁告子,打翻帽子」,太難懂了。試著遍翻家中四部大辭書,「不見伊人的倩影」。但在查「西戒」時,發現有「西成」一詞,心中便浮起個「可能是『西成』之誤」的問號。因為,「西成」有「秋收」的意思,可引申為「功成」。郁達夫的詩作於民國卅一年二月的抗戰中期,距「珍珠港事變」兩個多月,我國已加入英美為首的同盟國,不再是孤軍奮戰的「孤兒」了。雖然,東南亞諸國盡在日軍鐵蹄之下,但整個國際情勢對我們有利,勝利的曙光已然初透了。一旦抗戰「功成」,河山重光,郁氏當然要和患難之交的金門友人,回來「約取金門海上盟」了。
隔幾天,見終南山先生訓「戒」為「告」,頗與放翁「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西告」,當然是向重慶捷報河山重光的佳音,通嘛。
接著,洪進業先生疑「西戒」可能是「兩戒」之誤,並列舉前人詩歌用「兩戒」的實例,這就更有說服力了。到李開進先生〈再論《約取金門海上盟》〉一文見刊,指出他所見有關著述所引郁氏該詩都作「兩戒」,並引辭書及前人詩句為證,問題就出現「雲破月來花弄影」的新境了。至此,楊先生或老編似應出來說句話,讀者也可在「豐收」之後,哈哈一笑「結案」了。
關於郁達夫赴南洋一事,唐紹華《文壇往事見證》中有兩篇文章談到。一是〈郁達夫這個人〉,部分資料來自王映霞晚年寫的〈郁達夫與我婚變經過〉。一是〈郁達夫之死〉,部分資料來自作者的姨姪女在香港對何麗有的訪問(何曾於四十年前「聽人勸」經香港「回歸」祖國,留港打工)。在後一文中,也提到蔡清竹被日本憲兵以印偽鈔嫌疑抓去,經郁氏出面向憲兵隊長解釋,說蔡是非常守本分的好人,蔡就被釋放了。之後,蔡也向日本鬼子「感恩」了一大筆錢,郁、蔡二人遂成了好友。現將兩文中相關資訊摘要如下:
一、民國廿七年三月初,郁氏有去武昌擔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委員的消息。同年七月九日,郁氏與王映霞於逃難時期的湖南漢壽家中,在胡健中、周企虞的見證下,由郁親筆寫了一紙離婚協議書,王立即簽了字。稍後,福建省主席陳儀電促郁氏回福州,王隨後取道浙江江山趕到。夫妻會合後第三天,郁氏就帶著妻小赴新加坡應《星洲日報》之聘。民國廿九年三月,郁氏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八月,王映霞孑然一身回國。兩年後,在重慶與鍾賢道結婚。
二、郁氏於民國卅一年二月,日軍登陸新加坡、馬尼拉時,化名「趙廉」,逃到印尼,在武吉汀益一所華僑學校教書。為了安全起見,經常說日語,因而被日本憲兵隊拉去當翻譯,也因此而結識了不少日本人,並暗中營救了不少華僑和印尼人。但他內心實不願意幹下去,做了一年後,幾經周折,最後找到日本醫生開了一張肺病假證明.,才得脫身。民國卅二年初,他回到巴爺公烏,和華僑友人開設「趙豫記酒廠」,擔任經理。友人以避日軍起疑為由,居間作伐,便於同年九月十五日,在巴東和何麗有結婚,旋即帶著妻子回巴爺公烏。但他並不常去酒廠,也不過問買賣,只是經常請些日本人(含憲兵隊)來家吃喝、打麻將,也不時去日本人那邊應酬,或替人向日本憲兵隊求情。另外,他常在夜裡看書,或是寫什麼,直到天亮。有時喝醉了,就大聲歌哭,何氏不敢問他,問也不回答。日本投降前,他常去別的地方偷聽盟軍廣播,回家後就告訴何氏:日本快投降了。.日本真的投降了!他要大大的慶祝。次日,他弄了酒席請朋友來一同慶祝,正要舉杯,忽有人來找他出去,便一去不回。四天後,日本憲兵隊長親來告知何氏,不必去找了。隨後,新加坡報紙報導了郁氏被殺害的消息,日本人還說是共產黨幹的。之後,蔡清竹告訴何氏,說1944年初就有人向日本憲兵隊告密,郁氏也知道身份暴露了,但又欲逃不能,便於1945年元旦寫了一份遺囑託蔡保管。蔡又說,日軍要除掉他,倒不是因為他是中國人,而是怕他日後寫文章揭露日軍在印尼的暴行,因為他是知道得最多的直接目擊證人,所以要「滅口」。
看完上述情節,本能地打開《戴笠將軍與抗日戰爭》,查到戴笠在抗戰中期對中南半島及鄰近國家的情報佈建情形:
一、民國28年3月:歐戰爆發,印度尼赫魯來華商合作,戴笠派員赴印佈建。
二、民國30、11、20:電令加強河內、西貢、海防、新加坡、仰光、臘戍、馬尼拉等地情報佈建。現留香港派往南洋各地工作人員,應即促前往。
三、民國30、12、18:(珍珠港事變後十日)日軍襲取香港,星、馬岌岌危殆,英國急欲與我情報合作,逐建議成立別動隊擴大(華僑敵後)游擊。
四、民國31、2、3:電令對緬甸境內預定設置的電台,應於一個月內完成。
五、民國31、2、16:(新加坡淪陷第二天)電令對新加坡電台不能斷訊,並設法恢復第二台之通報。又詢問現能掌握多少星洲游擊隊?有無武器?
六、民國31、4、11:電令對印度的工作急須妥為佈置,並加強佈置境內電台,最好派幹員前往購料製造。又,本月美國派員與我情報合作。
七、民國31、1、8:電詢曼谷電台是否經常暢通?.
將戴笠在中南亞的情報佈建資訊,和郁達夫由福州下南洋以後的行動做一對照,再將楊樹清先生〈約〉文中的「他的星洲華僑文化戰時工作團」,和〈作家是永遠的〉(浯副95、3、29)文中的「郁達夫在南洋抗日團體」,以及李開建先生〈再論〉文中的「遠赴南洋作海外宣傳」等資訊套上去,就似可想像成郁氏奉陳儀電召回福州,隨即攜眷前往新加坡,其中定有「國事」成分。新、馬淪陷後,郁氏化名「趙廉」赴蘇門答臘,與戴笠在此時期加強南洋一帶情報佈建,英國急欲與我情報合作,以及李開進先生〈再論〉文中,郁氏與英國情報部門的華籍職員李筱英結識與分手等情節,時間恰好重疊。又,郁氏擔任酒廠經理,卻不常去上班,也不過問買賣.。與何氏結婚,是為避免日本憲兵隊對他起疑心。婚後常以酒肉、麻將週旋於日本人中(可能為便於營救別人)。且常在夜裡看書,寫東西。白天常跑到別處去偷聽盟軍廣播等,看來都非比尋常。但他是不是戴笠系統的人?無從查考。.惟在戴笠的電文中,我們發現他們在新加坡有個電台失聯,時間與郁氏化名潛赴印尼巧合。所以看來看去,他都有點像「地下戰士」,但因他的詩酒女人最風流,故為人樂道,這倒也應了放翁「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的古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