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鳳山的滄桑‧譜西洪的願景
二○○四年十二月的天氣,嚴寒的隆冬,斜風細雨中,我們應邀來到安民村。這是第一次見到洪水連先生,瘦高的身材,約莫六十來歲,頭髮夾雜許多白髮,黝黑的臉龐佈滿了滄桑。他是參觀了世界六桂堂第八屆國際懇親大會族譜展後,打電話告訴我們想修族譜。
我們依約來到安民那一排陳舊的國民住宅,簡陋破敗的水泥房舍,呈現了驚人的衰落與寒愴。因為修譜的緣故,我們得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金門各處的自然村,雖然幾乎所有的村落都呈現斷壁殘垣、人去樓空的滄桑沒落,但其中總還能嗅出過往的風華,恬適的歲月。但這個村給我們的感覺,是那樣的貧困無告,宛如金門的貧民窟。
洪先生抱著一個小男孩,招呼我們在低矮的塑膠椅坐下,誠懇的訴說他修譜的心願。洪先生早期在金門從事傳統建築的木構樑架的工程,後來前往台灣從事室內裝潢業,長達二十年。因為年紀大了,逐漸從職場退下,留在金門的時間較多。他說西洪的過去有輝煌的歷史,著名的祖先洪受於明隆慶戊辰二年(1568)著作的《滄海紀遺》,為金門縣誌的先驅,另外有所謂的「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傳說。但為什麼有這麼多傑出的先人,歷史上卻沒有記載,甚至連族譜都沒有留下?他說起西洪風水傳說的故事和安民村由來………。
西洪原名鳳山,早期村內有一顆巨石名曰鳳母石,在金湖消防隊旁的岩壁叫做鳳公石,西洪位於鳳穴,因此明朝時村中人才輩出,洪氏諸多族人在朝擔任要職。由於樹大招風,乃有小人向皇帝進讒言,引起君主的疑慮,乃暗令風水師到金門西洪勘查風水,在鳳母石上鑿了橫排的三個洞,一時洞中流出紅色血水,公、母石頭同時哀鳴三天三夜。不久朝中為官的洪氏族人,病的病,死的死。他小時看過石上三個洞,後來這塊石頭被國軍拿去做工事,不知下落。把家族的衰落歸咎於風水遭破壞,也許過於牽強,但是大環境的變化,確是全金門村落蕭條衰敗的不爭事實。
作為西洪的子孫,面對家族衰落的窘境,雖然充滿無力,但總希望能為家族做些什麼。長久以來,他就想從族譜著手,把祖先的事紀錄下來,但不知從何著手,天幸在六桂懇親大會上看到族譜展,這是他唯一能為祖先、為下一代做的事了。我們很快的就幫他把神龕中的資料整理完畢,他問修譜需要多少費用,我們告訴他,這是民間團體義務為全金門做的,請他繼續和其他親人溝通。第二天我們就把《西洪洪氏族譜稿》基本架構完成,洪先生非常欣慰,我們也非常開心。二○○四年底世界金門日當天,有來自香港的洪慶貴先生,來到族譜展現場尋根,他的祖先也是西洪人,我們請他與洪水連先生連絡,臨上機前他透露了一個重要的線索,在印尼有一本西洪族譜,洪慶貴先生留下了家族的名單,請他一併收入剛建置的族譜中。
二○○六年又一個煙雨迷濛的春天,我們再度來到榕園,他帶領我們尋訪古西洪。在簡陋的攤販前遙望慰廬後方的樹林,說起西洪悲傷的過往:
西洪包括了頂洪、下洪、三間厝三聚落。村民耕種範圍東至金湖公墓,西至南雄、南到太湖、北到后壟溪。榕園現址就是當年下洪村落所在,村中的宮廟叫做【庇祐宮】,供奉蘇王爺、邱王爺和六聖府,廟址就在榕園石碑旁的空地上。而在慰廬左方的三間厝就在第三士校內,民國三十八年前就已廢村,在校區還有一座風獅爺,民國六十二年士校擴建時,風獅爺遷移至頂洪。在慰廬左後方便是頂洪,即今安民村所在,約在民國五十三年,村民為躲避風沙,向銀行貸款蓋了四棟國民住宅,陸續遷入定居。故他正會同西洪鄉親提出正名請願案,希望能把〈安民村〉正名為〈西洪村〉,他說:「一定要讓後代的子孫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因為不諳公門法令,一直都沒有什麼進展。
洪先生出生地在下洪,他還記得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戰時,家中還曾收留過傷兵。此地的村落由於長期受到龍捲風的危害,往往一夜之間房屋就被風沙淹沒,他的父親還用犁田用的牛耙,在爪耙處綁上木板把沙子耙到屋外,但是今天清理完,隔天又吹滿屋子,風沙肆虐之嚴重,吃飯時風沙都沾滿了飯菜。民國三十九年起,敵不過風沙的吹襲,房屋逐漸沉埋在沙堆中,只剩下十餘棟房子。古寧頭大戰後,國軍拆了村中部份民房到田浦城作防禦工事,只剩下五戶左右的古厝,一直到民國五十六年,發生了一件事,下洪的村莊從此消失………。
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太湖水庫完工,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蒞金巡視,看到下洪大片榕樹成林,景緻優美,風水甚佳,乃問當時政委會軍派鎮長開家亭此村尚有人住否?指示加以整理成風景區。民間風水的有所謂「大樹蔭大官」,為了媚上,鎮長開家亭答說沒有,隨即於當年中秋節前強迫剩餘的五戶居民遷至安民村現址,並調派民防隊負責拆屋,其中一戶洪水通,因堅守老屋不願離去,被強迫架離。事後居民請求賠償,鎮長卻置之不理,並要求居民把房屋所有權狀繳回,居民畏懼房屋沒有了,還要交房屋稅,只好繳了。經過居民力爭,拆遷賠償金額每戶約八千到一萬元不等,補助金額最高的洪受故居【慰盧】也不過兩萬元。
安民村的興建始於民國五十三年,原是下洪居民有鑒於風沙太大,向土地銀行貸款,每戶二萬元,於頂洪興建四間民房,分十年攤還,是為今日安民村的起源,其後所興建的國宅則是民國五十七年後的事情。
當時村民雖對開氏的橫行霸道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村中的【庇祐宮】被拆除,供奉的蘇王爺和六聖府被就地焚毀,村民只來得及搶救了邱王爺,目前供奉在洪氏宗親的家中。五戶居民的家業成了今日的榕園;洪先生最鍾愛園中一棵大榕樹,那是他十八歲時親手栽種的,四十五年來已長成枝繁葉茂、亭亭華蓋,十分狀美的巨榕,而當年的家園卻淹沒在如今如茵的綠海之中。但也許正是這棵榕樹的盎然生機,維繫了他對故園的記憶,賦予他重建家園的熱情。
走訪完當年的西洪原址後,他還特別帶我們到山外村郊看一座古墓。此墓規格不小,墓園的各部分都很完整,但墓桌、墓手各部分倒的倒、塌的塌,有的被泥土覆蓋,長滿了野樹雜草,他記得小時候這座墳還十分完整,就讀山外小學時,常到附近玩耍,但不知是洪氏祖墳,最近聽山外長老告知,方知是西洪洪氏祖墳,父親也曾告訴他西洪的其他祖墳都葬在這一帶。可惜墓碑雖然壯觀,但是字跡已經風化,也許是他的用心引起親族鄰里的共鳴,清明期間他特地來此清理,發現泥土清開後,墓桌下方的石板上刻有「鳳山洪氏佳城」六個大字,證明確實是西洪的祖墓。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在太武山的營區內又發現了一座明代古墓,墓碑上的名諱十分清楚,墓桌下方石版刻有「鳳山卜兆」四字。此墓最難得的是受到營區駐軍長期的維護,清明節代為掃墓,因此整座墓乾淨整潔、古意盎然。從這兩座已經發現的西洪明墓,使「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俗諺,有可能逐漸走出傳說。
近年來他與妻子在榕園入口擺攤,賣一些簡單的特產,兼作傳統建築修繕的木工維持生活。簡陋的攤架,與週遭修飾雅緻整潔的榕園相對,顯得分外的突兀。鎮日面對消失的家園,心中的惆悵可想而知,遙想當年此地皆是西洪村民的家園,那知短短數十年,自己反倒成了這片土地的客人,這種傷痛連我們聽的人都感到無法承受,也體會到他想藉著修族譜、重建西洪家園的苦心了。
(本文根據西洪洪水連先生口述撰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