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嬌影海中寶
─尋訪廈金海域「三寶」之文昌魚
廈(門)金(門)海域是文昌魚的故鄉。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美等國一些專家就曾多次遠涉重洋,到廈金海域的翔安劉五店一帶採集文昌魚標本和從事文昌魚研究。廈門、金門因盛產文昌魚,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直至20世紀70年代)裏,文昌魚一直是廈門、金門普通市民的佐餐物,但由於多種原因,現在文昌魚數量驟減,甚至達到瀕臨滅絕的狀態,成為世界上的珍稀海底野生動物之一。大陸早就把它列為全國一級保護動物,廈門市早在文昌魚原產地廈金海域一帶,建立了文昌魚保護區。那麼,文昌魚生存近況如何?
旖旎勝境孕「文昌」
在廈金海域的翔安劉五店、大嶝和金門古甯頭、黃厝一帶海區,風光旖旎,好一派海上綺麗的景色,這一帶海底主要為沙質,水溫適宜、水流舒緩、水深適中,浮游生物種類繁多,是最適合文昌魚生存的「生活環境」,其中又以翔安劉五店、金門古寧頭一帶稱佳。
文昌魚是一種半底棲生物,基本生活環境是海底的沙。據說因盛產期在文昌帝君誕辰的農曆二月,故名「文昌魚」。廈金漁民把它賤稱為「無頭魚」、「鱷魚蟲」等。文昌魚成魚最大的約10釐米長,通常所見的只有3釐米左右。它的幼體度過短暫的浮游期後,就鑽居沙中。幼魚生活在細沙中,成魚生活在粗沙中。文昌魚平時把身體後端插入沙裏,只露出前端觸鬚部分,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文昌魚全身柔軟,半透明,狀如能活動的水晶,肌節明顯,左右兩側扁,身體兩頭尖中間寬,在國外又稱「雙尖魚」。它沒有真正的頭部,也沒有像魚一樣的偶鰭,沒有脊椎骨、沒有鱗片,連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覺器官也通通沒有,是比普通魚類更低一等的動物。文昌魚對生活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就像嬌生慣養的孩子一樣,比如沙床裏摻有泥土,它就不能存活;又如海水酸度稍高,也會死亡。雖然大陸青島、煙臺及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發現文昌魚,但都是零星發現,歷史上僅廈門、金門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昌魚漁業。
文昌魚經常扭轉身軀,擺動尾巴,在水中作射出般的游泳,姿態嫻雅。有時它會懶懶地躺在柔軟的沙床上,可一旦受驚,卻能迅即鑽入沙裏,十分「膽小怕事」。在海底沙床中,它露出半個身子,晃晃悠悠,搖搖擺擺,悠哉遊哉,依靠水流帶來的浮游生物作食餌,出來活動時,作垂直游泳,還會像脫弓的羽箭般,激射到水面上。
文昌魚已成為世界珍稀動物之一,在今天看來是那麼晶瑩剔透、嬌態可人,而在幾十年前,它還是廈金海域一個繁盛的旺族,經常成為普通百姓的盤中餐。但有關專家學者早就發現了它的珍貴之處。
文昌美譽源朱熹
說起文昌魚的美譽,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據《同安縣志》記載「文昌魚,似鰻而細如絲,產西溪近海處,俗謂文昌誕辰方有,故名。
傳說,從前金廈海域有一個小島,形狀就像浮在海面上的一條大鱷魚,一端是頭部,似張著血盆大口,齜牙咧嘴,面目猙獰,另一端就像鱷魚長而粗壯的尾巴。人們叫它鱷魚嶼。歲月滄桑,天長日久,鱷魚嶼得天地造化之功,采日月精華之氣,竟修煉成「鱷魚精」,每每張開血盆大口吃人,臨近漁村受害甚烈,人心惶惶。
南宋紹興年間,理學名宦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的理學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到同安縣當主薄,聽說鱷魚精時常上岸傷人一事後,便決定為民除害。這一天,朱熹帶領手下來到劉五店海面巡視,正巧,鱷魚從海中竄上岸來,眾人都嚇得四散奔逃,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說時遲,那時快,朱熹左手托硯臺,右手執朱筆(民間傳聞:朱筆和八卦、剪刀、魯班尺等都是壓邪鎮煞的器物。),「唰」的一聲,蘸滿朱砂,口中念念有詞:「天靈靈,地靈靈。吾左手托硯臺,右手執朱筆,請得帝君文昌下凡來;朱筆神,朱筆靈,化作金叉銀戟除邪神。」念罷,奮力一擲,朱筆如離弦利箭呼嘯而出,不偏不倚,正中鱷魚的眉心。鱷魚精狂吼一聲,須臾死去,不一會兒,屍體開始腐爛,並化成一條一條又一條的小魚兒,大夥兒就管叫它們鱷魚蟲。由於朱熹乃南宋飽學大儒,民間傳說,他是天上主宰「筆墨紙硯(讀書人升官進爵)」的尊神——文昌帝君下凡轉世,人們在心目中就把朱熹當作是——文昌帝君的化身。為了紀念朱熹的功德,便改稱「鱷魚蟲」為「文昌魚」。這也體現當年號稱「海濱鄒魯」的廈金漁民得「紫陽過化」的尊儒之道。
其實,據相關記載,文昌魚最早是在福建的郡城文昌閣前方的海水裏發現的,因此而得名。文昌魚最早即1774年是德國科學家佩拉斯發現的,認為它是一種軟體動物;1836年英國耶尼爾把它稱作兩頭類,1932年科學家博瑞將它定名為鰓口類。
文昌魚的捕撈作業方法有二:一是漁船深水作業;一是人工下海捕撈。
漁船深水作業漁船到達目的地後,首先觀風向,測海流,拋錨固定;其次由一人持鏟站在船頭,用力把鏟朝船前方45度角拋出;然後當鏟沉到海底後緩慢拉近,等到鏟柄與船垂直時,慢慢向上提起,將撈起的沙倒在特製的木板上,木板放於船舷邊;當放滿一盤時,另一個人以桶舀起海水來沖沙,沙被沖入海中,沙中文昌魚受驚後,便紛紛下鑽至木板上;最後將餘下的沙及魚倒入船艙,返航後在用竹筐淘洗,由於文昌魚在打撈過程中受傷,失去鑽沙能力,浮於粗沙表面,即可取出。
人工下海打撈 據《同安縣志》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翔安浦南蔡九乞首創特長柄鋤頭打撈文昌魚。討小海的漁人用繩索把一台浮架系在身上,來到文昌魚海區後,放下浮架,擺好木板、竹筐、小桶等,即可使用隨身攜帶的輕型鏟撈起沙子,倒入木板(餘下方法同上)………
小魚昭示大發現
文昌魚雖小,但它對研究生物進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昌魚1774年被發現以後,立即得到了科學家的重視。達爾文說,文昌魚的研究是「偉大的發現,它提供了指示脊椎動物起源的鑰匙」。從事文昌魚研究20多年的大陸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方永強指出:文昌魚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是從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橋樑。
在生物進化史上,脊椎動物是由無脊椎動物逐漸發展而來的,但脊椎骨並不是一步而成的:首先發展到有脊索,再由脊索慢慢骨化發展而成脊椎。脊索就是一條支撐結構,像一根棍棒一樣支撐著全身,當然它能彎曲,很有彈性。凡有脊索的動物就稱作脊索動物。文昌魚恰好就有這麼一條縱貫全身的脊索,甚至向前延伸到最前端,達到相當於脊椎動物頭部的地方(文昌魚還沒有真正的頭部),所以科學上就把文昌魚叫作頭索動物。有一條類似脊柱的脊索貫穿全身,在脊索內有初級的神經系統。
文昌魚是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的一個重要過渡類型,是動物進化史的活化石,從文昌魚的特徵可以看出它是脊椎動物的祖先,對於人們研究整個脊椎動物的由來、原始魚類的由來,提供了活的標本。在科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文昌魚是一種珍稀小型暖水性底棲動物,由於廈門、金門文昌魚所處的進化位置特殊,因此它是研究動物進化的稀有材料,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也是廈金海域中海洋珍稀動物國家級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昌」新生有希望
文昌魚,曾經在廈門、金門的漁業生產史上寫下輝煌的一筆,據文獻載:原同安縣(含廈門、金門)文昌魚生產從唐代就開始了,明、清時期大量生產,20世紀40—50年代,年產量竟達50—100噸。
當時漁民經常挑著漁擔走街串戶,到處叫賣,文昌魚的價格也十分便宜。但從1960年到1969年,文昌魚生產就開始減少了。20世紀80年代,漁民在廈門島禾山、黃厝海區發現文昌魚。據當時勘察,這個漁場南至金門大擔腳,北到廈門石模頭,東環虎仔峙、三腳礁、檳榔嶼,西靠西頭礁。但由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廈門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電魚、毒魚、炸魚的不法行為時有發生,文昌魚日見減少,20世紀90年代初,市有關部門設立了文昌魚保護區,使文昌魚的繁衍得到了保護,近來廈門市加強對廈門部分海域的治理力度,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採訪中,大嶝陽塘社區的老漁民張忠水帶我們來到海邊,指著大嶝與金門海域之間一片稱為「汕仔」的海區,告訴我們,這裏曾盛產文昌魚,似乎絕跡了一段時間,最近又發現了,但我們不再捕撈它了。他又感慨地說,現在文昌魚是國寶,兩岸合力保護它們是可喜的,是造福我們後代子孫的大事,他也希望能及時制止個別人的「毒魚」行為,為文昌魚的生長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據廈門市海洋管理部門監測,廈金海域文昌魚保護區建立之後,文昌魚驟減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來資源量已有所回升。無疑地,廈金海域已成為文昌魚的生息、繁衍、族群的恢復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