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參與鄉團活動的漆料經營商蔡端拱
蔡端拱於1924年出生于金門瓊林村。十三歲讀完瓊山學校時,適逢日軍侵佔金門,只得輟學到廈門鼓浪嶼避難。所以,蔡端拱兒時的記憶,除了金門瓊林村農舍風光之外,就是對岸廈門聞名於世的琴嶼──鼓浪嶼。「我在那兒居住了約一年,那是新加坡金門僑領所設立的臨時避難所。那也是我第一次離家,第一次擁有乘船的經驗。」 蔡端拱說道。
十四歲南下,在九八行工作
1938年底,蔡端拱跟隨親人買棹南下,大約十天的光景,於1939年初抵新加坡。他先是在同鄉「美髮號」九八行裏工作,晚上就睡在店鋪裏。不久,他北上麻坡,與在該地當教員的哥哥相聚,並在同鄉的枋廠裏幫忙,但也待不了幾個月,便又回到新加坡,寄宿在絲絲街「長髮號」九八行裏。那是1940年,他十六歲。
1940年中,蔡端拱又離開了「長髮號」,轉到「合源號」出入口商行工作。「合源號」規模龐大,在檳城、巴生港都設有分行,總經理為金門鄉親呂雙魚。那年頭,鄉親情份大,「合源號」便雇用了十多名金門人。蔡端拱當雜工的收入雖不多,僅有月薪十來元,但省吃儉用,日子倒還過得去。
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新加坡,不久後島國淪陷,「合源號」的商業活動幾乎停頓,員工四分五散,蔡端拱又回到「美髮號」九八行。「其實,「美髮號」當時也一樣沒生意做。或許是念在同鄉的情誼吧,就像當年初抵新加坡一樣,讓我能在該店棲身,賺一口飯吃。」蔡端拱感激地說道。
虛心學習,加強英文水準
在家鄉修完小學課程的蔡端拱,進入「合源號」出入口商行工作時,有機會與受英文教育的同事接觸。英殖民時代的新加坡,報關檔都以英文進行。蔡端拱耳聞目濡,深切瞭解英文的重要性,夜間乃到語文中心進修,俾加強英文水準。
由於蔡端拱的虛心學習,不恥下問,他的英文進步神速,在公司裏已能處理報關和寄貨等文件的打字工作,這使得他不必像其他「番客」,需依靠勞力為生。基本上,他可說是一名文員。這在當時,已是一份很令人歆羨的工作了!
日治時期,蔡端拱也曾跟隨呂雙魚鄉親創立的「金泉源號」貨船到印尼辦事。但這樣的差事並不久,只做了一、兩個月。他只是隨船到這些地方裝卸貨物,幫頭幫尾,如此而已。但這些經歷,無疑地提供了他後來從商的勇氣和啟示。
工餘閉不出店,不隨意花錢
「和大多數的鄉親一樣,當初離鄉背井,赤手空拳下南洋,別無選擇,惟有努力拚博,希望能在異鄉闖出一個春天來。因此,我們那時的生活都很節儉,放工後不敢四處亂溜,儘量閉不出「店」。」蔡端拱說道。原來,店是工作地點,店也是「家」;晚上就睡在「店」裏。
四十年代,電視機還未發明,店裏也沒有收音機設備。十多位金門同鄉,經常在沒有工作的夜裏,在店裏閒聊,話題從工作到家鄉,無所不談,卻往往加深了離鄉人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不過,好學不倦的蔡端拱不會儘是閒聊。他會把當天的報紙,從頭讀到尾。那時候,報紙是訊息的唯一來源。讀報讓他增加知識,同時也對周遭局勢發展有所認識。
經營漆料生意,成立海馬集團
1953年,金門童年好友張春長邀請蔡端拱合夥做生意。其時,張春長在某著名油漆店任職,有多年經營漆業的經驗,蔡端拱毅然地掏出積蓄,開始了人生的另一里程碑。
「創業時,我們以「長誠號」經營,當時只是漆料經營商。經過多年的努力,1959年於裕廊工業區成立了「星光油漆製造廠有限公司」,並以海馬(Seamaster)為品牌行銷各地。翌年,我們很榮幸地獲頒新加坡工業規格與標準局確認證書。這對我們來說,當然是一種鼓勵。」目前擔任海馬集團董事經理的蔡端拱說道。
1965年新馬分家後,海馬集團迅速在馬來西亞柔佛巴魯興建第一座海外漆料工廠。四十年來,集團陸續在西馬和東馬設立了另四間漆料工廠與銷售中心。1999年,集團也進駐越南胡志明市,在越南新加坡工業園設立漆料工廠。此外,集團也在臺灣和中國設立了銷售據點。
七十年代起,新加坡大興土木,建屋發展局屬下的政府組屋和私人建築猶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海馬集團是首家漆料製造廠向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提供漆料品質保證的公司。它在1980年提供三年的保證期;1988年和1991年分別進步到提供五年和六年的保證期。1995年,海馬集團更提供新加坡裕廊工業管理局漆料品質保證。
品質優良,屢獲品質證書與獎狀
由於品質優良,1991年,海馬集團是榮獲ISO 9002品質證書的首家漆料製造商。翌年,它也獲頒新加坡報業控股的本地傑出公司獎。1998年,它獲頒「新加坡中小型企業500」獎狀;以及獲得由新加坡裕廊工業管理局頒發的「長期營業夥伴」證書。1999年,它也獲得新加坡生產力與標準局確定產品並無含削減臭氧層物質,並獲頒確認證書。此外,它也獲得馬來西亞的SIRIM高品質標誌。統統這些,都是該集團不斷提供生產技術和提高產品素質的有力證明。
除了生產品質優良的漆料外,海馬集團也力求創新發展漆料附屬品,蔡端拱說:「我們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從住屋、傢俱、建築、工業,海事工程到交通車輛所需的漆料,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和顧客多方面的需求。目前,集團產品超過數十種,暢銷到世界四十多個國家,主要在亞洲,其次是中東、非洲和歐洲。」
「時代不斷地進步,現代的營業方式與早年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死板地堅持舊有的那套模式。由於科技的發達,以及資訊傳播的迅速,我們的營業願景是以充滿活力的專業服務精神,配合高品質的漆料及附屬品,為人們增添生活色采,以達到美化與豐富人生的目標。」蔡端拱補充道。
海馬集團在各地的廠房都裝置了自動化的生產機械與精密的試驗器材。蔡端拱指出,從原料的抽樣撿查,到每一個生產程式,都需遵守嚴格的條規與處理方式,以確保漆料的高品質符合客戶的規格與要求。此外,公司也定期進行生產討論,從中改進生產過程和提高優良品質。管理層和生產線員工的敬業樂業,有助於公司實踐創意,提高生產力。
敬業樂業,以誠信為本
蔡端拱從十四歲飄洋過海來新加坡,到二十八歲與友人合夥創業,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其間的酸甜苦辣,一一嚐盡。但他不怨天尤人,依然秉承優良的傳統價值觀,敬業樂業;憑著克勤克儉,以誠信為本的精神,為自己的事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蔡端拱指出,生意講求信用,並且以尊重客戶為原則,如此才能促進人際關係,增加經濟效益。在人事管理上,上下應該互通互助,合作無間,如此才能提高生產力。因此,他強調管理層應對下屬寬容,而下屬則應忠於職守,為公司作出最大的貢獻。
雖然已是耋耄之年,蔡端拱依然堅持每天上班,對工作抱著熱忱的態度。「我並不覺得累;工作讓我更有思考和活動的空間。」他說。
鼓勵孩子參與宗鄉會館活動
早在七十年代,當金門會館還座落在牛車水區時,蔡端拱經已加入成為會員,並在1984年獲選成為董事至今。與此同時,他也擔任浯江公會董事,歷任多項職務,現為該會監察委員會副主席。此外,他也是新加坡濟陽蔡氏公會名譽主席。
不僅如此,在他的影響和鼓勵下,次男蔡旭東和媳婦洪秀瓊也都活躍于金門會館。他語重心長地說:「宗鄉會館需要接班人,現有的董事可以身作則,鼓勵孩子踴躍參與活動,這將有助於加強年輕人的附屬感和責任感,繼讀推動會務的發展。」
六十年代,當回鄉還得仰賴軍用飛機時,蔡端拱已讓自己的思念化作實際的行動,迢迢千里回鄉探望親友。三十多年來,為了各類慶典,或婚宴,他都儘量抽空參加。他也慷慨解囊,資助家鄉祠堂裝修或擴建。
對於家鄉近年來的迅速發展,蔡端拱表示,這是所有金門人期盼看到的美景。金門有豐富的人文史蹟,及動人的民俗采風,這些都有助於發展觀光事業。
對足球和籃球運動情有獨鍾
時下許多國人,對英足總杯足球賽和NBA美國職業籃球賽趨之若鶩。英足總杯聯賽播映時,許多國人早已坐在電視機前觀賞,那怕是到淩晨三、四點。已經八十二高齡的蔡端拱,雖然不至於那麼「狂熱」,但他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卻是數十年來如一日,絲毫未減。
原來,當蔡端拱還在「合源號」出入口商行任職時,由於擔任文員的工作,通常在傍晚五時就可下班。那時,安順路愛德華草場,經常有足球比賽,或球員練球。從他絲絲街住處,步行到該地不過五分鐘的路程。由於未敢有其他花錢的消遣,觀看足球賽,或與朋友踢踢足球,便成了他當時的運動與嗜好。
蔡端拱對足球運動的興趣,並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消減。後來,他甚至跑到惹蘭勿殺體育場,觀看新馬足球比賽,或是外地球隊與新加坡球隊的友誼賽。蔡旭東說:「父親對足球運動的那一股熱,並不遜于一般年輕人。還好,家裏的男人也都喜歡觀賞電視的足球節目,大家坐在一起談論足球,無形中加強了家庭的凝聚力。」
除了足球,籃球也是蔡端拱喜好的運動。五十年代新加坡著名的球員,例如黃天賜、侯深湖等,他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地道出他們的光輝戰績來。「我那時好喜歡「騰空」和「工商校友會」這兩支球隊。他們的比賽,我絕不輕易錯過;逢到有國外籃球隊蒞臨,我也一定前去支持。」他說。
每天漫步半小時,飲食以清淡為主
蔡端拱雖已八十二高齡,但談話中氣十足,步履也矯健如常。詢以養生之道,他表示無他,只是生活有規律、常做運動、煙酒不沾、早睡早起罷了!
十多年前,蔡端拱以打太極拳來疏通筋脈、祛病延年。近年來,他則是每天傍晚時分,在住家庭院裏漫步半小時。「運動以不過於激烈為宜,通常是出小濕汗即可。運動可促進血液迴圈,排除血管壁的膽固醇,並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預防中風。」蔡端拱說。
此外,蔡端拱也強調「飯吃七分飽」的良好飲食習慣。他指出,健康的菜單應是多蔬菜、多水果,少煎炸的食物。在家時,他喜歡吃蕃薯糜等清淡的食物。至於家鄉小吃,例如蠔煎、蚵仔麵線,過去他也蠻喜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已很少問津了!
全家人聚敘一堂,其樂融融
蔡端拱於1947年娶親,夫人乃晉江李氏人家,婚後育有四男三女。長男、次男和三男都從事漆業,惟不在海馬集團裏服務,而是各展才華,各領風騷。其中,長男和三男在馬來西亞發展,次男蔡旭東則以砂勞越為活動點;就只有幼男陪伴在側,協助父親經營海馬集團。
兒女們都事業有成,也很孝順老人家,蔡端拱不諱言這是他的最大安慰。「每逢星期天,或假日,全家人聚敘一堂,那是大家最歡樂的時光,也是我最感到欣慰的一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