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鄉愛國的僑領王國珍、王敬祥
初夏來到山后中堡的民俗文化村,古株刺桐花開的紅艷似火。百年前屋主贊助國民革命的熱情,正如同滿樹繁茂怒放般的澎湃洶湧,凋謝落地的也染遍人間無私的赤誠之愛。
廣州是革命的發源地,先烈中路的黃花崗公園,紀念著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發動攻打滿清總督府,浴血戰鬥中犧牲成仁的七十二位殉難烈士。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烈士的陵園上題著「浩氣長存」四字;沿著兩旁的階梯往上走,有世界各地華僑贊助革命事業的獻石,左方一面砌石刻下:「中國國民黨神戶支部黨員王敬祥獻石」字樣。這位愛國的僑領王敬祥先生即金門山后村人,同父親王國珍先生在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至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間,利用二十五年的時間,共建有閩南式二進住宅十六棟,家廟及鄉塾各一棟,配置成三列,建築風格極其精緻優雅,也是目前金門民俗文化村的前身。
福建與日本的交通航行受海流和季風影響,有著便利悠久的歷史淵源。金門人陳發興最早在日本設立「泰錩號貿易行」,道光年間,他擔任長崎的八閩會館(後改為福建會館)及漳泉永會館的總理多年。據日本學者蒲地典子對日本明治初年(註一)的華僑商進行調查發現:在可統計的長崎華商四百六十七人中,來自福建的有二百四十人,佔一半以上;而且長崎最大的華商中,前五名都是福建人。陳發興是福建長崎華商中的首富,其子世望,繼營泰益洋行,世科分號於神戶,更擴大其貿易範圍。由於鄉親往外發展經濟的成功典例,同鄉邀約陸續移往日本者眾。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年)倡議在后浦同安渡頭建造石橋,以利船渡,其碑記便有神戶德豐號、神戶源泰號、神戶王晴波、神戶周史圖、神戶陳睿圃、大阪源慶號等過往日本的船商捐贈款源。王國珍踏上日本國土的開始,也是經商致富的起點。
王國珍,生於西元一八四三年,卒於西元一九○三年,本名孝匣,號明玉,於同治年間先到長崎落腳,然後在神戶創設復興號貿易公司,主要經營販售來自中國北方的雜穀、大豆、豆粕等生意。清代福建商船運出茶葉、紙張、糖,走北方航線換取大豆等中國北方糧食,因大豆可製成各類豆類食品,豆科可餵食牲畜,獲利甚高。若從福建廈門出發,在台灣賣貨購糖,再輾轉銷售到中國北方或日本也是一條黃金航線。王國珍的商務繼而在大阪、橫濱、上海、台灣、廈門等地力謀推廣,並設分棧於營口、大連、煙台、哈爾濱諸商埠,因而致富數百萬,初被推舉為神阪閩粵會館主管,並總理總商會。他平日樂善好施,做是任勞任怨,深獲僑界的擁戴。王氏晚年返回金門故里,依然熱心公益,力行造橋鋪路等諸多善舉,同時為照應族人生計,教育後生,將山后的十六棟宅第配與族人居住,並禮聘名師在鄉塾海珠堂課讀經籍,有儒商長者的風範。
王敬祥,字瑞,生於西元一八七一年,卒於西元一九二三年,最初任職於日本正金銀行,後繼承父業,商務更像南洋印尼推展。他長期被選任為日本華僑總商會會長,自明治末年起,已是僑商統一聯合會的領袖,這便是現在社團法人中華總會的前身。 國父孫中山先生逃亡日本時所從事的革命運動,王敬祥一直是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臨時政府公報第三十九號有 國父批示的文件:「據僑商統一聯合會王敬祥等呈報募捐總數,並列清冊前來,應將該清冊發交該部存案,仰即查照,此令。」
在金門山后的珠海棠裏懸掛著一張 國父與王敬祥等人的合照,其中有宋教仁(民國二年三月遇刺身亡)、戴季陶、陳英士等人,並有贊助革命的日籍人士內田良平及為革命軍採購的日人萱野長知。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帝制,但接踵而來的討伐袁世凱的專制,國父不得不再籌組中華革命黨,呼籲海外僑領共襄義舉,王敬祥此時隨日籍友好人士共同投入革命行列。民國二年九月六日, 國父密函王敬祥(註二),告有要事待商,請與鈴木久五郎同來東京一敘,原函為:「敬祥同志先生鑒:密啟者:茲有要事,特著日本同志池亨吉君來神戶,面請足下並鈴木君同來東京一敘,幸為勿卻,餘由池君面詳,此致,即候大安。孫文謹啟,九月六日」
民國三年一日 國父發表中華革命黨宣言,文曰:「吾黨自一次革命,國體與政體變更後,即已鞏固共和,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己任,乃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同年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成立,王敬祥時時和 國父在一起東奔西走,並提供革命大業所需的經費,民國三年十月十四日 國父復王敬祥囑款即電陳其美收函,內容是:「敬祥兄鑒:十月十二日來函,並手形(票據)已接,即如約填就,交英士兄轉上,該款請即電匯陳英士兄收為荷,此後大安。孫文 十月十四日」
為配合國內外反袁勢力的聯合行動,中華革命黨積極發展海外組織,日本的王氏後裔尚保存有一份民國四年二月十五日, 國父簽名的委任狀,委任令第二十號:「委任王敬祥為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使得王敬祥身負重責大任,持續的奉獻出無數精神與財力。當年的九月六日, 國父致王敬祥囑力圖借款函,寫著:「敬祥先生大鑒:得楊君壽彭手書提議借款一節,事甚可行,請力圖之。至其條件,當由債權者提出,吾人無從懸定。在我一方固宜審重,再彼一方則必相當之報償。要之,視其價值如何以為判,若於我國主權無礙,則重大之利益亦不靳也。耑此 即頌大安。孫文 九月六日」
接著同月二十七日 國父致函王敬祥囑速設法籌款,文為:
「敬祥先生大鑒:前週倩英士奉商籌措之款,懇速鼎力,因各方面事情甚急,亟須有以應付也。展雲君當以晤面,如捐募等方法搓嗟未辦,則忘設法暫墊,俾得維持。此為時日問題,大局即受
不淺,幸速為之,無任禱盼。專此,即頌公安。孫文 九月二十七日」
事後,十月七日 國父及寫信嘉勉王敬祥為黨國出力,並寄簽名單囑速辦應急函,信中提到:「敬祥先生大鑒:許汝為兄歸,並得手書,足下為國為黨,苦心不已,紉感何以,茲如矚寄上弟籤名單貳紙,望即速辦理,訊電東京,俾得應急,盼甚,專此奉覆,即頌公安。孫文 十月七日」
王敬祥不僅實際追隨 國父革命運動,且提倡以實業報國。民國元年三月十六日他用僑商統一聯合會的名稱向實業部申請辦興業貿易會社(見「臨時政府公報」第四十號令,民國元年三月十六日)。廈門博物館還藏有一份「創設十實業討論會意見書」,以研究實業進行辦法,並聯合全國商界,互相疏通事情,增進共同利益為宗旨。共同簽署起草者有王敬祥、林爾嘉、林文慶、葉崇祿、張鴻南等地方官紳人士。
林爾嘉是台灣板橋林家花園中林維源的次子,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台灣,爾嘉年十九,隨父遷居廈門,因此才識廣博,精通中西文字,受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廈門商務會總理,結識王敬祥後,深感理念行為相當契合,時常交往晤談國事,王氏的二個女兒同時嫁到林家。廈門博物館現存有王敬祥在明治四十四年(民國元年)向林景仁(林爾嘉的長子)借用金三萬圓,期限一年的借用證手稿一份。民國二年林爾嘉在鼓浪嶼港仔後建菽莊花園,(林爾嘉字叔臧,取其諧音),園中有疊石假山,臺閣亭榭,是一處借山藏海的風雅勝景。走訪台灣板橋的林家花園,它建於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由林維源主其事,歷時五年完工,如看過方鑑齋假山、汲古書屋、來青閣等名景,再探訪金門山后海珠堂和廈門鼓浪嶼的菽莊花園,假山重疊之中竟有些相似的地方。
民國八年靖國軍張貞、許卓然進駐安海,即提倡開闢泉安公路,華僑紛紛響應,王敬祥亦出資相助,奠定閩南公路網的開拓基礎。民國十二年五月二十日王敬祥在日本過世, 國父親臨弔唁,並贈賻銀千元。不久後即由神戶運官返金,安葬於山后東林的山丘下。王氏一生的寫照,應如告別式中其大女婿林剛毅所朗讀的祭文:「中華復璧,建立奇勳,僑商領袖,卓犖不群,正金總理、任重千金、建基立業、瀛島著聞」。
後記:民國六十八年秋初,金門縣政府耗資一千萬元,歷時十個月修復山后中堡的這些傳統建築群,並名為金門民俗文化村,家鄉塾海珠堂規劃為民俗文物館,王氏家廟闢為禮儀館,餘由住宅四棟佈置成喜慶館、生產館、武道館、休閒館。如果經過門牌號碼六十號的喜慶館時,請放慢腳步思索;這裡曾是王敬祥先生在山后的故居。
註一:日本明治共四十五年(西元一八六八至西元一九一二年)。
註二:本文引用的 國父致王敬祥親筆函件,接收藏在黨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