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應建孔子廟
二○○六年七月十一日,我隨「同安顏氏旅遊謁祖團」赴金門祖地「二日遊」,當天下午在李錫隆局長、楊清國校長、陳延宗先生陪同下,拜會「文化縣長」李炷烽。在頒予金門縣政府顧問聘書之後,李縣長談及金門是否建孔廟之事,我恍然從夢中醒來。是呀,金門有城隍廟、關帝廟、媽祖廟、保生廟、王爺廟………可就是沒有孔廟!
顧名思義,孔廟就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古人說「天下文廟,惟論傳道以列位次」是也。孔廟在漢代稱「宣尼廟」,北齊各地群學於坊內設「孔顏廟」,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六三○年)詔令各州縣立孔子廟。開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後多做縣學(儒學),故永樂八年(一四一○年)改稱文廟,民國三年規定統稱「孔子廟」。
孔子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傑出歷史人物。據載他的母親顏微在(世稱「聖母」懷孕孔子時,曾「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周靈王二十一年(前五五一年)陽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生時,因「首上圩頂(頭頂凹邊),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國儒家鼻祖。他在政治上重視「禮」,強調「仁」,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濫殺,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用今天的話就是以人為本,和諧平安)。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多聞闕疑,溫故知新等觀點。據說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顏氏始祖復聖公顏回居孔子四科(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首。
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他的學說思想成為二千五百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被稱作東方文明的象徵,受到世界各國的祟敬。美國《名人年鑑手冊》把孔子排在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世界宗教議會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作為世界最高道德的金規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的最高教育獎就是孔子獎。日本一些企業家一手持《論語》,一手拿算盤的經營方式體現以「信」生財之道;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茶几上擺著孔子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留下孔子的形像。當前世界各地正掀起學習孔子思想的熱潮,海外孔子學院有八十多座。中國創辦了國際儒家學院,廈門大學與泰國皇太后大學在泰國清萊建設孔子學院,香港有孔教學院,新加坡於二○○○年成立儒家學會………這些組織機構的宗旨都是圍繞如何弘揚孔子儒家思想,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為教育目標。
之所以羅列以上一些眾所皆知的材料,意在闡述繼承孔子文化遺產形勢逼人,時不我矣,這不是個人的興趣或愛好。因此,必須形成共識,增強修建孔廟的責任心和緊逼感。
金門歷史上確實沒有孔廟。大家知道,修建孔廟是一樁非常嚴肅的政治行為。依照封建禮製,縣一級的行政機構才能在縣城修建孔廟。金門自北宋熙寧立都圖至辛亥革命廢「廳」,一直隸屬同安縣,因而同安孔廟就是抱括現在金門、廈門、集美、翔安以及龍海角尾等官民朝拜孔子的廟宇。同安於後唐長興四年(公元九三三年)實施縣治,首任縣令陳洪濟(公元九一九—九九六)字天澤,號毅齋,是金門浯陽陳氏二世。他於五代末任晉江縣令,後調同安縣,次子陳綱是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同安首位進士,父子佔了同安歷史上兩項「首位」(即首位縣長和首位進士)。陳洪濟縣長任上一大功德就是創建同安孔廟,使功在萬世,德足配天的孔子在同安入廟。同安孔廟歷經遷建、維修、增建,有趣的是: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浯江顏氏二十世顏孔輔(一六四五—一七二八)捐重資修整同安文廟,「繚垣易土以磚,堂廡俱極堅固」(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六十一);一九八七年六月,浯江顏氏三十世顏立水又奉派主持維修同安孔廟。歷時三載,除修復戟門、兩廡、祭檯、大成殿、泮池外,還增築圍牆,重建觀瀾亭,徵集陳列歷代石雕碑刻,創辦同安博物館。同安孔廟因是古代同安文明的標志,所以於二○○五年被提升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從上可以看出,由於是機遇或者是緣分,金門人有著創建、修葺孔廟的善舉。再說遠一點,同安人陳永華(一六三四——一六八一)輔助鄭經治臺時,於永曆十九年(一六六六年)創建了台灣第一座孔廟;台北原來的府文廟於一九○七年被日本殖民者所毀,一九二五年於大龍峒擇地重建孔廟的人也是同安陳維英的子孫。雖是舊事重提,但同安人(含金門)修建孔廟的事蹟是否給我們帶來一點自信心和自豪感。
金門於民國四年元旦正式立縣,按例建縣就可以建立孔廟,可能是辛亥革命廢止「祭孔活動,致使金門未能立廟。所以民國八十年增修的《金門縣志》記載:「前清金門不當一縣,不立明倫堂,文武官吏,每遇萬壽聖節,乃恭接詔書,俱於書院(浯江書院)內行禮,………民國四年設縣治,每屆春秋二季,設立致孔子如儀。」大成門、兩廡、大成殿、泮池、明倫堂都是孔廟的配套工程,連明倫堂都沒有,祇好在書院內設位祭孔。後來祀典廢除,但仍於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之日「各界集會紀念,政府嘉獎優良教師,各鄉鎮士紳及各校家長會人員,聯合設宴款待學校教師」,雖無祭孔儀式,但官方民間仍有紀念孔子的活動。孔廟是薪傳儒家文化的主要載體,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教人怎樣做人,所以從前小孩子入學前要到孔廟拜孔子,表示開始學做人。二○○五年孔子誕辰二五五六週年之際,泉州文廟首辦「拜孔子,賞雅樂」活動,首次採用全套仿古仿真編鐘編磬現場表演祭孔儀式;秋季開學前夕,還舉辦「新學年、拜孔子、送紅蛋」活動。廈門由於沒有孔廟,同安又沒有開展這項活動,所以廈門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上泉州「拜孔子,乞紅蛋」。馬巷於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設廳,」廳」是縣一級的行政建製,也可以建孔廟。由於人事的變動,直到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才建起文武廟。數度滄桑,是廟面目皆非,二○○二年拆舊重建,雖不是按照規製建成的孔廟,但今翔安境內的學生畢竟也有拜孔子的廟宇。回頭想想,金門縣沒有孔子廟,學生何處拜孔子?
總而言之,修建孔廟是件造福工程,絕不是什麼「形像工程」。當今仿古、新建的紀念建築物比比皆是,歷史上空白的東西,根據現實需要可以填補。李炷烽先生說過:「有文化和歷史傳承的後代子孫才有存在和發展的可能和希望」(見中國《團結報》二○○四年七月十五日第二版),足見教育出身的縣長對歷史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才有如此注重地方文化建設的理念。金門舊稱「海濱鄒魯」,今譽「文化之島」,是閩南文化的基因庫。島上二七五座寺廟,一六五座宗祠,都修飾得美輪美奐;四座城門重建,圯廢已久的太文巖寺(括燕南山書院)正在動工復建,而惟獨沒有崇祀萬世師表孔子的廟宇,這不但使外地遊客遺憾,也讓本地民眾有愧。竊以為:金門修建孔廟現在正是最佳時機,理由很簡單:一符合古例,二適應形勢,三順乎民心。而修建孔廟的條件也十分具備:一土地不成問題,二官方民間財力容易集中,三民間能工巧匠尚能運作(再過幾年傳統工藝可能消失)。因此,鄙人對李縣長修建孔廟的宿願充滿信心,企盼有生之年見到孔廟在「貴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