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生態筆記〉黑色大軍的萬里長征鸕鶿
一二七九年忽必烈的鐵騎部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一六四四年清兵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帶領下,山海關一役擊敗了李自成,建立了大清帝國。在中國古代,北方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磨難與驅使下,驍勇善戰的少數名族成為富饒的中原與江南最大的威脅。直到現在仍然年復一年,許多候鳥在強大冷空氣的催逼下,歷經數萬公里之遙的行程,在寒風將起之時飛抵金門度冬。其中,近年來最著名的黑色大軍,莫過於鸕鶿軍團。
中秋之後,先鋒部隊陸續到達,直到新曆年前後達到高峰。在金門,鸕鶿的主要棲息地位於慈湖和太湖,尤其以慈湖的數量竟然可高達近萬隻。這個數量足以讓慈湖這個棲地,成為聯合國單一物種的重要棲地。這些鸕鶿來自西伯利亞東南部的烏蘇里、蒙古以及大陸東北。牠們在這些地方出生、繁殖,並且在每一年當太陽通過赤道持續往南移動時,乘著逐漸加強的冷高壓,順風南下。
鸕鶿的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牠們是一種體型龐大的潛鳥,站立時高達八十至九十公分,足足有半個成人的高度。全身上下除了臉頰外,從頭到腳、連同蛙鞋都是一身漆黑。這身略帶綠色金屬光澤的標準的潛水裝,完全符合生存的需求。不過,經過一整個冬天下來,是否因為太過思鄉,在過完春節之後就髮色如雪。其實,從眉頭到頸部銀白色絲狀的羽毛,是牠們繁殖季時的裝扮。在清明前後,這群身著新裝的大軍,就頂著越來越弱的冷鋒面回到自己的繁殖地。
雖然鸕鶿自身的捕魚功夫了得,不過在自然環境中,鸕鶿捕魚靠的還是群策群力的結果,牠們集體捕魚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數十隻為成一圈,慢慢包圍魚群,在個別輪流潛水捕捉。在小太湖的鸕鶿們,常常會飛到大太湖上,以這種方式捕魚。另一種方式則排成一列,像輸送帶似的彎彎曲曲緩慢前進。魚群被困在類似半圓形的彎曲處,成為待宰的羔羊。位於慈湖及其它零落分散的鸕鶿群,大都飛往外海覓食。根據調查,這兩種作戰方式都可觀察到。
論個體身手鸕鶿潛水可達三公尺深,甚至曾經有觀察過深達九公尺的最深紀錄。每一次潛水的時間大約卅到四十五秒,最長則可超過一分鐘。潛水之後的鸕鶿最喜歡作的事情是,攤開雙翅站在在岸邊或樹上享受溫暖冬陽的曝曬。無怪乎在中國廣西一帶,人們將牠們訓練成捕魚的幫手。
根據紀錄,要讓鸕鶿心甘情願的為漁夫們捕魚,漁夫們必須在牠們還未破殼之前,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在旁伺候。一但鸕鶿破殼見光後,第一個被牠們看到聽到的物體就成了牠們的母親,自此這隻鸕鶿就跟定一輩子。在未來近廿年的歲月中,漁夫將視牠們如自己的子女,說不定鸕鶿跟在漁夫身旁的時間比漁夫和自己子女相處的時間還長。而這十數年相處下來,人與鳥之間總是會培養出深厚的情感。對於這些為自己工作多年的老夥伴,在牠們年屆之時,漁夫們通常會為牠們獻上一杯濃濃的老米酒。在這裡沒有人會把自己的工作夥伴作為佳餚,即便牠們在安享晚年之後。事實是否如此,也許會有聰明之人懷疑之,不過幾年前我在漓江上與漁夫談及時,漁夫對於吃掉視如己出的夥伴,會被眾人所唾棄。
近幾年數量龐大的鸕鶿,在夕陽西下時從西海返回慈湖棲地時的壯觀,成了本地觀光的另一賣點。確實在黃澄澄的落日下,如網如織蓋天舖地而來的鸕鶿,實在令人感動。有時牠們零零落落的小群飛返,這些小群體大抵上會排成人字型,也有只以縱列群方式飛來。但如果幸運,遇上回棲地的高峰期,則驚人黑色大軍如同被擾動蜂巢的蜂群,看來頗令人震懾。
通常鸕鶿在水面上飛行時,大多貼近水面飛行。畢竟空曠的水面,風力較強,採取低飛以節省體力。不過在陸上飛行時,則多採高空飛行。牠們飛行的方向控制主要依賴視力,所以每天牠們到外海覓食的時間不定,必需視當時天象而定。至於牠們返回夜棲地的時間,多選擇視線尚可的傍晚。雖然在金門冬季可觀察到上萬隻的鸕鶿群聚,不過它們可是被列在伯恩公約中的第三類保育類動物。
中國古代有許多詩人對於鸕鶿多所描述,從杜甫、白居易、王維等,這些大師級的詩人都曾經寫詩描述牠們。足以見從古至今,人們對於牠們的注意。而大多對牠們的評價都是:為民捕魚的風情、掠過夕陽、湖面上的點點剪影。這千百年來,鸕鶿如何能將這認路的本領代代相傳,說實在的令人十分好奇。想想以現在大陸發展的速度,年初到年尾整個地形地貌的變遷,可以說是一日千里。飛來度冬的鸕鶿,難道不會在北返時迷了路,飛錯地方呢?有些研究指向牠們特殊的眼睛感光器構造,透過太陽光入攝的位置以及偏極光的差異性,牠們可以在飛行途中調整方向。
不單單如此,長途跋涉的旅程,不光光需要頑強的意志力,還需要龐大體力的支出。由鸕鶿的案例,讓我不得不佩服自然界那些每年需要萬里遠遷的候鳥。人類如果屏除科技的幫忙,別說千里跋涉,就算是百里之遙的旅程,都會讓人卻步。每一年的殘酷旅行是大自然對許多物種的考驗,她讓這些物種透過磨難留下最健康的基因。這使得這些物種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的歲月史遠超過人類,即便牠們並未擁有我們恣意浪費自然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