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下市罾《金門東南濱海鄉社的典雅綽號》系列之一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1,092

下市罾、洪門港燒酒矸、水頭鱟、金門城肉豆、古坑奧、山仔兜狗、東沙豬、歐厝驢、泗湖無例、後湖拷貝、菽 山撈大儷,這是一首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村謠,實際內容郤是將金門東南濱海鄉社的產業特色、營生狀態、鄉土色彩與民俗文化,在濃烈草根性中帶點無遮無攔的草莽味道的生活寫照。既詼諧又典雅有致,略帶諢謔而不輕鄙譏誚,揶揄中不失幽默,粗淺中蘊有內涵的綽號,雖然出現了敦厚樸實不太習慣的豬狗精牲、魚鱟燒酒矸,連一向將孝子哭喪拿來嫌人、虧人、損人的「拷貝」都出現了,不是心存不敬嗎?仔細斟酌體悟,會豁然發現,不但沒有不敬,而且還尊敬加羡慕,不禁拍案失笑,先民是何等的天真可愛直腸肚,令人誠心折服。只嘆禿筆笨拙,腹內墨水有限,如果萬一在遣詞用字、意思表達、陳述描繪,有不倫不類、不搭不七、不恭不遜、不真不實,千萬祈請大人大量、海涵包容,並不吝指正指教指導,以免出現「大宋滅大唐」、「岳飛打張飛」的曠天笑談。

一、下市罾

  由後浦南門尾,穿過南門海仔,沿潮間區的小道(有些像路、有些像堤、又有小段像田間的岸),經過「娘仔宮」,右方不遠處,有幾欉濃蔭蓋天的「大松」(榕也),小坡之下二十幾戶人家的社里,就叫「下市」(民國十一年金門縣誌「下市」,四十七年金門縣誌「下滋」,五十六年金門縣誌復稱「下市」,同年改名為「夏墅」),生活環境與其他濱海鄉社同為園坵少,可耕面積更少,適合栽種作物有限,農殖不易,只好與海爭地,耕拓海間,因與「汰哥礁」鄰近,暗礁羅佈,無法與南海岸同樣近海牽網,所幸潮間帶蘊藏海產豐富兼有沙螺海菜,尚能勉以渡日,而主要魚獲就是遠近馳名,別社里無法相比的「下市罾」。

「罾」魚網也,「形如仰繖蓋,羅而舉之」(辭海)。這是兼具科學巧思與傳統實用的漁撈工具,製作簡單,兩支約二丈的竹竿,竿頭近三尺處斜十綁牢,但可以左右張開,竿尾依竿頭的張開寬度結繫細網,仰口束尾,成為闊嘴尖「尻川」的網架,在近灘淺海處捕掠魚勿仔、蝦仔及較為細尾的魚類。下市鄉親操作方式是張開斜十,竿頭頂肩或雙手托持,竿尾橫張,仰口佇立或移動在淺海中,迎流靜待魚蝦入網,一段時間後,憑經驗與感覺,雙手舉竿而起,魚蝦盡入網中,魚獲量由數兩數斤至十數斤。這種雙手舉網而起的叫「撟罾」(撟:舉起也),也即辭海中的「羅而舉之」,「下市罾」的盛名是出於「撟罾」,其他濱海社里也有以罾網麥蝦魚勿仔,但是用推,在淺海處逆流移動的,有別於「撟罾」而叫「推(音ㄋㄨ)罾」,「撟罾」定點舉網,非有好的臂力不可,「推罾」則省力多了,以肩托竿,以手助力,雖在逆流中仍可緩步前移,兩者共同處是收網時,僅需用海水清除殘留魚網中(尤其是網的尾部尖端處,叫袋尾)的殘物,合竿捲網後就可輕鬆上肩,豐收回家。

「罾」是何形狀,光靠文字描述,僅有拼裝形象,只是好多好多年已經沒有看到有鄉親用「罾」為漁撈工具,就是「手泊網」的上等技術、技巧(要拋得遠、且要拋得圓,才有泊車定位捕撈效果)也難看得到了。如尚有保存的罾竿漁網也具「典藏」級的「博物」珍品了。「下市罾」 盛名尚在,只是產業效益式微,這與金門近(淺)海漁業全面衰退萎縮到近乎枯竭的趨勢有關。下市另有一種現在也幾被淡忘,卻曾對金門當年以海為田的海耕產業有鉅大貢獻,且幾乎無可取代,很長時間居於「牛耳」地位的產業就是「造船業」,記憶所及,家鄉後湖前前後後的幾十隻(漁民不稱一艘而稱一隻)近海漁船(牽網與絲綾)都是由下市的師傅建造的,小時候還曾參與新船完工從下市「放船」回垵的盛況。一早船主即遵照村內「昭應廟」主壇神明擇定的吉時,偕同預定負責船頂操作的漁民,包括抱大櫓的大公、搖崁櫓、挺南槳及其他助手前往下市,「放船落水」後即循洪門港海面,繞過水頭塔仔的金龜尾,經金門城、古坑、鳥嘴尾而山仔兜、東沙、歐厝、泗湖,抵達後湖垵時,金鼓奉請神明出壇,除新船沿途所經宮廟均需虔誠燒金禮敬,拜請諸靈神祇賜予放行,保佑今後海上作業平安順遂豐收。此時在神明指示下「三牲酒醴」,船主及「網腳」「伙計」跪謝「水府將軍」,懇請此船今後在其「管轄海域」活動作業,大吉大利大豐收,然後由神明以硃筆「點眼」(即開眼點睛),拜敬船神,化金帛鳴炮而完成。(放船程序中婦女及犯沖遇煞生相者均不得接近)

造船師傅「火藩師」當年是「手藝」一流、「技術」超群的權威「大師」,一生所主持建造的大小船隻不計其數,老一輩的鄉親談及「火藩師」(應是姓吳)仍欽服有加,讚不絕口。據說「火藩師」選料材質好,乾燥度高(不容有「消風縮水」),龍骨精確,落釘接榫密縫度從不曾走精,船枋彫度好,彎度順,船頭高挺,栩栩有神,船尾寬闊,穩定度高,船身輕、食水淺、浮力夠、速度快。每次經過南門海仔,堤岸上尚有未完工的船隻,現今近海、遠洋大小船舶均已由台灣打造,要想再見昔日造船盛況,恐是不易了。

民國五十七年,在下市村後小坡崗上靠海處,興建「明延平郡王祠」,隨即成為中外來賓必訪的景點,祠座山面海,遙望鄭王「石井」故鄉,祠周圍樹木扶疏,景色幽雅,已成為後浦及鄰近村莊早起者的健身好所在,六十年金門少年棒球隊集訓,每天陪小選手晨跑,也曾將近兩百公尺長的小斜坡作為訓練腳部勁力的場所。事隔三十五年,小將們各有優異成就,早已為社會服務奉獻,創建志業。而下市村落不大,卻具鍾靈毓秀,將星閃耀,傳為佳話,說不定數年後,將有傑出人才脫穎而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