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福爾摩莎之殤

發布日期:
作者: 李不韋。
點閱率:579

太史公說:「怨毒之於人大矣!」這句話本來是為伍子胥與楚國結仇而發的,他的故事跟施琅有些相似的。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受譖被關進大牢,哥哥伍尚受累也瑯璫入獄,後來均被殺害。只有伍子胥兔脫,後來他立志報此父兄深仇,一路逃難,乞食到了吳國,所謂伍子胥過昭關,一夕白了少年頭。

  後來伍子胥果然率領吳國大兵,攻破楚國的郢都,把楚王挫骨揚灰,報了父兄的大仇。施琅為了報仇而降清,伍子胥為了煎雪而走吳,古今如出一轍,怪不得太史公要喟然而嘆了。

  鄭經死後,子少國亂,施琅復仇的血液翻湧上來,認係滅鄭氏家族的時候到了,因此上書,力陳攻福爾摩莎之計。這回康熙大帝動了心,龍頭一點,施琅率領戰艦三百艘、精兵二萬攻打台灣,在澎湖跟劉國軒海戰,打了一個禮拜,劉國軒兵敗,逃回了台灣,鄭氏王朝,將無鬥志,士有離心,四面楚歌。這時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要戰要和,就看諸公的妙算了。

  建威中鎮黃良驥建議,澎湖既已失守,應南下取呂宋以為基業,明鄭如果能夠採行,天下就不一樣了,可惜劉國軒一戰失敗膽懾,認為「眾志瓦解,守亦實難」。清軍才打到門口,天下事尚未可知,理應激勵士氣,奮力一搏,無奈劉國軒主降,成為第一代「賣台集團總司令」。

  燈火熒熒,福爾摩莎夫人坐在梳妝台上,一手攬著秀髮,一手支著下顎,雙眼無神的對著明鏡,怔怔地出神。她想:「鄭成功如果健在就不至於如此了,她想到自己命運坎坷,身如飄蓬,不自覺的流下淚來。」她一心要為鄭成功守節,可是鄭克塽降書已送到澎湖了,她真的不想看到施琅領兵,以戰勝者的姿態,耀武揚威,以達到他復仇雪恥的目的,凌踐鄭成功的尊嚴。然而子孫不肖,那些平日裡說他多愛福爾摩莎,詆毀別人要出賣,大難一來,跑得比誰都快。

福爾摩莎夫人晶瑩的淚珠掛在臉上,作為鄭成功的未亡人,她不能受到清軍的羞辱,她拿了一塊白綾懸樑自盡,不料命不該絕,剛好使婢香雲送茶來發現,幫她解救,灌了薑湯,甦醒了過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