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島書香‧誰識辛酸淚─︽金門學︾叢刊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072
字型大小:

他們為了趕寫《金門高粱酒鄉》一書,一個到台灣專訪葉華成,一個留在金門請益陳清池,從高粱的栽植,直到金酒的釀製、行銷都記錄靡遺,被楊清國先生稱為「傳承金門文化的賢伉儷」。一九八八年我在搜集、整理、主編同安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三套集成時,也是要深入到田頭地角、祠堂寺廟,邊記錄,邊錄音,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所以民諺「野花開在山間,諺語來自民間」,就是教我們要到民間去,因為那是著作的源泉。至於「道聽塗說」的東西,也要格外留意,甚至要有「打破砂鍋問(紋)到底的耐性。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我在馬巷聽說曹永耀醫生家中有一碣蔡復一夫人李氏墓誌銘。「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天下午我就騎著單車到馬巷坪邊村曹家抄錄志文。後來通過「嘴皮」工作,又把這一珍貴文物徵集到同安博物館收藏(銘文已收入本人與黃振良先生合著《先賢行跡采風》一書)。一九八二年四月,我在同安醫院一邊照管住院的小孩,一邊「見縫插針」整理普查文物資料。同病房的一位中年婦女看到資料中有一些石塔照片,她就告訴我說他們村旁也有這樣的一座石塔。我查閱地方志書,那裡沒有石塔的記載,但我相信這位農婦不會說謊。第二天又跨上那輛「什麼都會響,祗有鈴不響」的自行車,跑了四十公里路,來到新店東界村,果然見到田野中立著一座五級六角石塔。根據銘文記載,這座石塔建於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這讓我想起石萬壽先生所說的話,他說田野工作要有「三好三厚」,即心地好,臉色好,口才好;臉皮厚,手皮厚,腳皮厚。也有說是「厚臉皮,磨嘴皮,跑腳度」,我想這些都是田野調查成功的秘訣。

三、要有固窮守志的清心 

古人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大概是古代文人君子生活的寫照。現在的文化人,不至於有如杜甫、曹雪芹那樣窮困潦倒的窘境,但也常常由於社會不公而太息。一方面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三國‧曹丕);另方面又感歎「著書惟供覆瓿之用」(清‧李漁。意即寫書僅作覆蓋酒瓮之用),這是當今社會浮躁輕薄,不少人急功近利思潮對文化人的心理衝擊。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農民不會因為看到小孩把米飯撒在地上而不種糧食,許多文化人盡管歷經坎坷,生活清貧,依然是案牘勞形,筆耕不輟。張榮強先生坐了十二年黑監,但他仍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己,撰寫了《金門人文探索》、《金門青嶼社》這兩本書。做學問的人,要有清代張之洞所說「能忍耐終身受益,大學問安心吃虧」的氣度,有時候還要加點「阿Q」精神,保持一種「花落春常在」的心態。否則事事比人,斤斤計較,則將一事無成。黃奕展為了搜集族譜資料,數次下南洋,雖然辛苦,但他認為「簡直比中樂透彩還開心」。吳培暉是台南人,他在採寫《金門聚落風情》一書中,感受到「徜徉在充滿樂趣的田野工作中,享受她的空氣,她的恬靜、她的美」。黃振良對待自己的工作,「別人視其為苦,我樂在其中」。《金門日報》採訪主任許加泉在報社一呆就是三十五年,但他把「吃苦當作吃補」,無怨無悔。楊樹清不惜變賣套房,更以授課、撰稿的血汗錢堅持發行《金門報導》,始終沒有違背,再苦也不放棄自己的筆,再難也不退縮的初衷。我從事地方文化工作三十多年,不僅沒有「富」起來,其中的酸、甜、苦、辣,還真的少為人知。楊清國先生書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偈言贈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文人相互慰勉。著名作家劉紹棠(同安女婿)以為文化人要有「甘于奉獻,甘于寂寞,甘于清貧」的心志才能有所作為 。人間因有這些甘守清貧,樂于奉獻的文化人,世界也才能五彩繽紛。

《金門學》叢刊創辦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雖是「彈指一揮間」,但金門文壇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李炷烽先生主政以來,在「文化金門」的施政主軸下,金門的文化設施、文化成果又上台階,再創輝煌。碉堡藝術展、文化藝術節、世界金門日、建縣九十周年等大型文化活動,起到了「讓世界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橋樑作用。田野考察的新發現,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又豐富和拓展了叢刊的內涵,現在正是發展「金門學」的最佳機遇。

《金門學》是閩南文化的組成部分。閩南文化實際上是閩南民係文化,它包括閩南物質生活文化、方言、民俗、口傳文學、民間藝術、民間信仰、民間工藝、民間遊藝、民間醫藥、社會家族制度、商貿制度、文物古蹟等方面。金門是閩南文化的重鎮,我曾經說過,金門文化有三多,即文物古蹟多,民俗禮儀多,地方秀才多。散文作家郭風稱具有某些專長的「地方秀才」說他們「往往是真正的國寶」。金門的「地方秀才」,也就是文化隊伍,正是繁榮、發展「金門學」的主要動力。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居住島內的作家有三十二人,旅外作家五十一人。島內作家群中,既有溫仕忠、楊清國、陳長慶等老一輩作家,又有顏炳洳、郭哲銘等後起之秀,更有洪春柳、陳秀竹、林麗寬、吳秀嬌等浯江才女,而中年作家如李錫隆、林怡種、陳延宗、陳榮昌、陳榮文等正是這支隊伍的中堅。《金門文藝》、《金門季刊》的創辦,既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又培育了一批文藝新秀,進一步豐富了金門的文化寶庫,可謂是浯島書香,琳琅滿目。由於文化氣息濃烈,連從事體育工作三十多年的楊媽輝先生,退休後也改換跑道寫詩,成了一位聞名晚霞詩人。中、小學的文藝新苗,雖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卻給未來的「金門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金門學」研究的課題很多,在原來「叢刊」普及的基礎上,應該要有所發展和突破。金門因屬朱熹「過化」之區,故有「海濱鄒魯」稱譽,厚重的文化底蘊又被稱為「文化島嶼」。李炷烽縣長倡建金門孔廟,這是營造儒家文化氛圍重大的舉措,也是新世紀人類和諧生存的思想武器,對拓展「金門學」也是大有裨益,應該從「立足本島,面向世界」的視野上給予「鼓與呼」。另外,金門歷史上不乏研究「易經」的學者,從地方志上收錄的書目中得知,宋代邱葵有《易解疑》,明代黃偉有《易經存 》、陳榮選有《易旨》許獬有《易解》、洪受有《四書易經從正錄》等專書。十七世紀初中國的《易經》傳到國外,被譽為世界科學之祖》,並從中啟發了電腦二進制。當然,研究這項課題,需要坐更長時間的「冷板凳」,也要付出更多的「辛酸淚」。但憑藉金門作家群的實力,一定會有研究新碩果,《金門學》的文化內涵和特色也將更加亮麗。

九月八日 於銅魚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