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福爾摩莎之殤

發布日期:
作者: 李不韋。
點閱率:476

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即使貴如帝王,這句話還是適用,可惜乾隆不懂這個道理,讓驕傲遺傳下去。

  當英國特使東來的時候,也不過想跟你做生意,但是乾隆自居天朝大帝,就是愛理不理,馬戛爾尼覲見之時,非得他按中國三跪九叩的規矩,人家不依,搞得雙方都嘔氣。這時英國搞不清你的底細,還算客氣,等到傳教士大舉東來,他知己知彼,摸清你的底裡,他的船堅砲利,還跟你客氣,看你的長矛還怎能抵敵?打得你大清皇帝倒地不起,我教你立正,你不敢稍息,還敢跟我提跪拜這鬼玩意嗎?

  英國人剝了大清皇帝的面皮,揭穿了紙老虎這假面具,他們心理暗爽:「慈禧太后,妳算甚麼東西?在我面前,老佛爺這架子妳端不起。」慈禧太后不信邪,繼續端她的架子,每端一次,就吃虧一次;慈禧太后受窘受迫,大出洋相﹙聽說這一句因慈禧太后而得名﹚,東洋的日本人看在眼裡,爽在心底。他說:「大清國,我也要跟妳玩一玩把戲。」

  這時明治天皇剛吃了威爾剛,每天晚上都舉行升旗典禮,他精力旺盛,想要試一試威力,就找大清國的晦氣,他看老佛爺獨吃千年的高麗人參,心裡很不服氣,心想:「為什麼只有妳可以吃,而我沒有呢?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妳有三頭六臂?」

  日本人在旁邊吞口水,吞得很氣,找不到機會出手。一八九四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政府無力鎮壓,就找宗主國大清皇帝出兵:「我家裡幾個小毛頭搗鬼作亂,我管不了,妳幫我管一管,教一教訓他們。」這是清朝的家務事,只要關起門來解決就可以了;但是日本說根據與大清簽訂的天津條約,清國出兵朝鮮應知會他,他也要出兵,雙方為這件事函電交加,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不了,只有兵戎相見。

  清朝對日本不打不知怕,打了以後才知打開了「國難之門」。

 衰朽的大清,這時不堪一擊,海軍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最後被殲滅,艦隊司令丁汝昌自殺以謝國人。陸軍兩線戰役,朝鮮半島清軍無法抵敵,快退到鴨綠江去;遼東半島日軍又節節進逼,威脅奉天與京畿,清朝看這個仗打不下去,只有屈膝求和,這就是著名的甲午戰役。經過這一役,日本從被侵略者搖身變成侵略者,國勢越打越強。中國人則大受刺激,心想連小小的一個日本都打不贏,簡直沒有道理,孫中山一氣,搞他的革命去;康有為一急,找光緒大談變法維新的至理。

因為中國人一向瞧不起日本人,總覺得他小,藐視他是倭,誰知道他吃了西洋的威爾剛之後,脫胎換骨,已經變成小巨人了,中國人還蒙在鼓裡,等到打了大敗仗,才發覺自己走不對路,花了不少冤枉錢,病症其實在骨髓裡,卻枉動了許多外科手術。梁啟超痛批失敗的原因:「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中國人又驚、又怒、又急、又氣,從此由輕日、媚日、仇日、而恐日了。

  中國人吃了敗仗,在百孔千瘡的身體又出現大窟窿,如果可以出賣奉天的龍脈以換取大力丸,可能光緒皇帝都會同意;然而,中國人的苦還受得不夠,自相殘殺或被殺還不夠多,他還沒有為他的驕傲自大與故步自封付出代價,老天爺還不放過他。中國學不會勝殘去殺,所以要繼續接受懲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