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口述歷史記思之三大馬華人的困境
一、從「華人邊緣化」問題談起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於九月十五日在萊佛斯論壇上,與學者討論「政府的運作與管理」問題時,在論述中涉及同情式的「批判」;提及「馬來西亞和印尼華人,有系統地被邊緣化」論點。竟引發軒然大波,印、馬兩國政府,居於本身利益與立場,強烈反彈,大肆抨擊,而馬國華人僑社,華文報刊則感同身受,深表認同與肯定。
李氏為東南亞華人中傑出政治領袖,昔日新加坡之勇於脫馬建國,日後的隆盛進步、今日之頗高國際聲譽,均為其卓越貢獻。他的統御手法雖稍嚴厲,但所建立的政府效能、守法觀念,就東南亞各國政界領袖,無人能出其右。
中國華人在南洋地區的歷史拓殖,雖有六百年前鄭和的多次「下西洋」,啟動政治、軍事、外交與經濟等各層面的開路奠基。但始終未能若二百多年前,北美十三州英裔移民,建立永久的國家政權。相反地華人在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開拓,只重經濟發展,生活改善,而忽視影響日後命運之政、軍實力的累積,遂演變成今日之困境。李氏領導新加坡,脫馬獨立建國,即在於藉點的立基以鋪陳面的擴展,俾利日後能化解南洋華人之危機。試看今日新加坡華人,能在立足點的平等地位與他族公平競爭,國內各族與共生共榮,令人不得不佩服李氏的先知卓見!
李光耀先生多年前亦曾肯定儒家文化的價值,因其重視倫理意識,家庭教育,追求人生成就。深信此種文明優越性,將為推動東亞崛起的新力源。他似乎有意建構東南亞「大華人意識觀」,以維護此區的華人地位與權利。這次掀起風波的論述,不難窺見其宏圖遠略新思維。
二、鄉僑口述中的印證
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就筆者的口述訪談與身臨其境的觀察,皆可摘得強而有力的佐證。故李氏此一打抱不平的「指控」,非但可以理解,且亦為觀察東南亞趨勢發展極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在吧生地區,頗多老僑與青壯年僑領們,在言談中常以極不滿的方式,從各種面向指責其所受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公民權利屢遭扭曲的實況。諸如:
(一)政、軍、警權位的不平等:馬人牢控國家大權,華人不易進入此等領域發展,即使極有才幹菁英亦不易出任要職,擔任副手閒職仍屬常例,一般職位升遷仍頗困難。
(二)在教育方面:大肆推動馬來化政策,限制華文、華語教學時數。在大專高教上,採以全國族群人口比重基準分配各族群大專生名額,而非透過公平合理的考試機制篩選錄取學生。如此對華人力求上進的青年學生打擊極大,分配名額有限,程度頗優秀者亦無法進入公立大學就讀,而馬人未若華人重視子弟教育,稍微努力即輕易可上國立名校就讀。
(三)推行有利於馬來人的「人口政策」:採優惠生育的獎勵措施,以迎合馬人回教信仰中「不可節育」的教規,目的即以提升馬來人人口在全國之比重。而華人重視教育、人口品質,亦無傳統多子多孫的舊觀念,因而人口比重日趨下滑。大馬政府企圖透過制度與技術性的偷渡,以壟斷各層面的優勢與權益至為明顯。日前報載美國人口將近三億,但西語裔人口比重快速竄升,有色人種在二○五○年將超越白人人口,亦引起美國白人極度憂慮。
(四)其他政府有目的之不合理操控者則是:政府介入各項經建工程招標,華人營建公司、行號往往無法公平取得標權,馬人則輕而易舉。國土承購華人亦被排擠在外,如此對華商發展必有傷害。華人成立的各類民間企業、公司、行號,政府頒佈法令必須顧用一定比率的馬來人員工,薪資亦必須維持一定水準,如此圖利自族排斥他族的過度保護政策,反弱化自己族群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其日後的結果難料。
三、冷眼旁觀與僑報警示
筆者在大馬,雖是短暫停留,但仍用心觀察。故而企盼:微證中可以宏觀;蠡測下亦能探悉全局。
在馬來西亞全國各地諸如:機場、車站、港口、政府機關、議會大樓………等,均以馬來語文為主,華文華語不是旁襯之飾,就是根本不見蹤影。馬華通婚雖有但並不普及,若一旦成婚,婚後生活亦極不平等。
步入大街小巷,夜市鬧區,雖可見到馬人、華人與印度人,熙來攘往,混雜其間。但不同族群,不論老中青均未見熱絡互動。中小學雖是各族群學生同校共學,但在接送區的不同膚色的家長們,未見相互寒暄致意。各地的商區、住宅區亦見族群據地分居,區隔明顯。首都吉隆坡機場航站大廈之政府官員,馬來航空各類空服員………等,都是青一色的馬來人,華人幾乎看不到,若有仍是鳳毛麟角。
馬華共處,有似平靜無波,卻是暗潮洶湧。隱藏著極多的不平等與歧視,李光耀先生的「有系統地被邊緣化」,真是一針見血之論。筆者多日閱讀當地華文報紙,綜覽各報已見端倪。諸如:歷史人物的認同問題;大學人文課程的《種族關係》紛爭;馬華種族衝突歷史事件之報導與批判。
若是融合無間的多元族群和諧社會,弱勢族群不會向政府提出如此尖銳問題,更不致如此強力抨擊!筆者雖為局外人,但對華社僑胞們的訴求與處境,已深感其憂,深思其危!
四、馬華合作與大馬建國
一九五七年馬來半島上的兩大族群;馬來人(佔全人口百分之四十七),華人(百分之三十三)各自組建巫統與華盟,後結合成「馬華公會」並與其他團體共抗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現今的馬來西亞。大馬行君主立憲聯邦制,君主由各邦君輪替,實權掌握於總理(首相)之手。國土包括:馬來半島,新加坡、沙巴、砂勞越四區,其後新加坡因政治與經濟原因,在「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等人的領導下,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
大馬境內的華人社團,組織較鬆散,此仍源於移民時間太長(歷數百年之久),華人來自閩粵等不同地區,意識統合不一,且只重經濟生活移居分散各地,故欠缺強大的凝聚力。而馬人自認為半島的「原住民」,當為國家之主體,刻意從事政、軍實力的經營,遂成今日主掌國政之族群。
建國至今,物換星移,現今馬華人口比重已有重大之變化;馬人已居百分之五十八,華人僅餘百分之二十五。在不公平的制度下,華人菁英不斷外移,馬人則在政府的保護下,人口快速攀升,如此大幅度的升降;若欲華人不憂不懼,豈非昧於居安思危之警訊!
五、期待共榮的明天
環境常隨時空而變化,大馬華人面對困境的挑戰,首應改變思維;除經濟面向的經營發展外;尚須積極地參與國政,培育人才,以取得平等的政、軍實權;強化華人社團,注入新血,更緊密的團結合作,守望相助。統合凝聚成不可輕辱的華族實力,如此方可爭取平等的權利。
我們亦期待馬國執政當局,身居強勢族群,理應以包容的心緒,秉持各族平等共生的胸襟,取消袒護自利本族諸多不公平的優惠保護政策。讓國內各族群居於立足點上的平等原則,公平競爭,如此則全國人民和衷共濟,共存共榮,此仍一多元族群國度,國家長治久安必行的康莊大道!
若否,則衝突對立必然上演,巴爾幹半島的族群烽火,非洲的種族屠殺,均是足以令世人浩歎的歷史悲劇。美國百年黑白族群歧視與對立,近期得以化解,黑人領袖金恩博士震爍古今,登高一呼的「我有一個夢」、及百折不回的奮鬥精神;美國白人政府的理性覺醒,開明公平的政策,人權尊嚴與平等的教育理念,種族歧視的嚴禁法令。凡此均頗值得馬國朝野上下,各族群領袖的深思與參考。
面對當前全球化時代,包容多元,相互尊重、平等共處,已為人類共有同守的價值信念。歷史上身居主掌馬國大政的領袖;從東姑拉曼、馬哈地,到今日的阿布都拉,均讓華人有無法苟同、理解與接納的種族政策。而近一、二十年來台灣島內的分裂,紛爭與對立,已使台灣由「四小龍」之首的經濟榮景地位快速崩落,主因仍是:主政者的偏狹無度,強勢族群的狂妄固執,在在都朝著引爆大悲劇的路向上移動。這樣鮮活真實、極具臨場感的歷史教訓戲幕,相信阿布都拉總理應了然於胸。
或許,李資政的「指控」對馬國來說:實質的「謀國之誠」,遠勝於政府官員自以為是的不滿與叫囂,而外交上例行式的抗議更徒增暴露實情的心虛吧!
附註釋
萊佛斯論壇乃哈佛大學所成立之「世界名人對談講座」,常邀請全球各界重要人物受訪論談,在學界頗享盛譽。
儒家思想與東亞崛起之關連論述,尚有甚多學者亦持肯定觀點,唯終極結論學界仍有紛歧看法。
聯合報、民國九十五年十月二日,頁A14(國際版)。
馬華通婚,華人不論男女必須舉行回教儀式,經文,家庭生活均是馬來化。
東方日報,二○○六年七月十五日,頁A6(紀念抗日英雄—忠魂節應列入官方節日)
星洲日報,二○○六年七月十九日,頁05(「《族群關係》書本須收回」)。
星洲日報,二○○六年七月十七日,頁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