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的生機──軟體動物田野調查
四月的金門,天氣仍然多變化,今天(23日)卻意外的陽光艷麗,早上聯絡了中央研究院的巫文隆博士,知道今天田野調查的現場在田浦,於是約了委外人員溫林一起前往,今年我的手上有一個研委託研究計畫「金門地區軟體動物相調查」,調查的是金門的軟體動物相,巫老師和研究助理已經來了幾天,同時還有金門縣水試所的人員一起陪同,因為巫老師希望帶動在地人員共同做研究調查。
來到田浦海邊,遇到企劃課的同事小柯,拉著他一起來了解,海邊堆滿了礁石,細心的小柯記得我的腳出過車禍,怕我攀爬危險,於是為我找來一根樹幹當倚靠,這時正是退潮,我們爬過岩石,來到沙灘,先是有一位年輕的帥哥,我先自我介紹,才知道原來他是巫老師的助理,他告訴我這幾天在金門的田調收穫頗為豐盛,后湖和慈湖生態都十分的豐富。
我看巫老師就在前面,便趕緊向老師報到,巫老師把他的構想和我分享,他說這一個研究計畫未來希望可以完成三套「貝類標本」,分別存放於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水試所、中央研究院,提供研究人員調查研究用,接著巫老師還對於近來大家都喜歡的「挖沙碎(花蛤)」沙灘活動,提出更深一層的推廣計畫,他認為以目前所了解,金門沙灘花蛤的蘊藏量,值得研發製作「花蛤精」,另外是金門聞名的「石蚵」,老師也覺得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蠔油」可繼續研發,走低鈉低油的養生路線,相信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說金門技術學院學生的論文,可研究花蛤生態或花蛤及蠔油的研發,同時花蛤的殼還可設計親子活動,如為花蛤的花紋配對,這樣同時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以及增進孩子對於生態的認識,我想到金門技術學院設有食品營養科系,的碓值得深入思考與推廣,讓大家一起來關心金門的生態環境。
看到長滿藤壺的礁石,吸引我的目光,老師說藤壺的蔓足會伸出來吃藻類,我用心觀察,發現有一些藤壺僅有空殼,裡面卻意外的住滿了不同的房客,助理陳志勇用活潑的聲音,如流水一般順暢的嘩啦啦說著:「這裡有細粒玉黍螺、顆粒玉黍螺、波紋玉黍螺、粗紋玉黍螺,還有草莓玉黍螺,像草莓一般紅紅的很漂亮哦!像這個叫臍孔黑鐘螺,因為牠有像肚臍一般的孔,素面鐘螺則顯得樸素。」我仔細瞧著他手上的臍孔黑鐘螺,聽他如數家珍,我卻無法一時就完全辨認,得好好學習。助理繼續說著:「這個是掘足綱,長得如象牙,所以叫象牙貝,牠都埋在沙土裡,但會伸出足出來吃東西,兩頭都有洞,來,你可以自己看看!」我接過來用眼力估了一下,長度大約1-1.5公分,身體孔的直徑約0.1-0.2公分,很迷你的身材,但潔白的色澤是十分吸引目光的,不過牠會埋在沙裡,不是像助理熟悉牠的生態,也是不容易認識牠的。
巫老師手上拿了一個松螺,指著告訴我:「牠是用肺呼吸,你看這是牠的卵,正要產卵哦!」我低頭一看,透明的肉裡,有些橘色的顆粒,原來牠要產卵了,第一次見識,覺得潮間帶真是神奇!這裡分別還有青螺、笠螺、透孔螺、裂隙螺,忽然委外溫林指著長著綠色青苔的岩石,那裡有些淺褐色的環形黏貼著,巫老師說:「笠螺正在產卵,那些螺旋形的都是。」我驚訝得不得了!居然可以觀察到笠螺產卵,真是幸福啊!助理陳志勇看見我這樣興奮,繼續說著:「花枝產卵是條狀,尤其海鹿的卵如麵線,冬天時,大家要去田野調查,都說是要去『撈麵線』,這些卵如餵養牠,可以養大如籃球一般,但如沒有餵就會變小,牠們都吃藻類。」
助理陳志勇說:「今天採集的標本,有肉的要放冰箱,不然肉腐會有酸性,容易影響殼的完整性,另外的要泡清水,否則鹽份會把殼撐破,這次來採,發現金門的貝類很豐富。」我聽了才知道原來採集來的貝類,還要經過一層又一層的處理程序,不過,田野調查雖然辛苦,但卻充滿了發現的驚喜與感動。
小柯因為生長在田浦,所以和我們分享田浦的歷史與生態,他說金門縣志記載,浦田海日是金門以前的十景之一,田浦曾設巡檢司,這裡的城門也很特別,這些說明了田浦可能開發很早,留下了許多的歷史遺跡,我們在岩石上看見長了一些赤褐色的細條狀,有如髮菜,小柯說金門人叫它「赤菜」,大陸的人會來採,我想起國小時,到金紙鋪打工,幫忙「擦鉑」用的材料就是「赤菜」,黏性很高,如今,我才見識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田浦海邊有一處小水塘,小柯說那裡原是一處採石區,後來採出一個低窪的水塘,因為附近的農家在水塘養魚,所以水獺會出現,我聽了很有興趣,便和溫林一起前往,溫林田調經驗豐富,他觀看水塘邊的草,告訴我說那樣的痕跡,可以看出有水獺走過,我們拍了照片做紀錄,小柯說田浦水庫也有水獺的排遺,觀察排遺上有魚鱗,還有吃剩的魚骨留在石頭上,我覺得田浦不僅歷史深遠,而且生態豐富。
金門是一個海島,海洋豐沛的生命力與資源,是無限的寶藏,潮間帶的豐富生機,更是讓我心海澎湃,讓我的腳步跟著研究人員前進!